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丛书是中国传媒大学编辑出版研究中心策划并主持的出版项目,由中心主任蔡翔教授主编。
《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丛书》直面深化出版体制改革、出版产业政策调整、当代出版文化等重大问题,多视角、全方位地为中国出版产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丛书有幸被列为国家出版资金资助项目,目前已陆续推出第一辑和第二辑。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也是我国新闻出版业发展的重要契机。要推动新闻出版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国际传播能力。在这个新时代,我们的中国出版产业发展研究丛书有志成为一个开放性平台,聚合起更多同行者,跟进、反思并推动中国新闻出版业的改革和发展,为此进程不断地贡献力量。
德不孤,必有邻。感谢为丛书贡献智慧和力量的各位作者,这是中国出版人、出版研究者共有的平台。我们坚信,中国出版产业改革一直在“在路上”,我们的研究和行业观察也一直“在路上”。祝愿丛书不断延续,日益精进。
选择进入出版业缘于对书的喜爱。一开始喜欢读书,进而爱上当编辑做书,最后痴迷于自己写书。出版于我,做书有意义,做企业有价值,做学问有乐趣。
我从小爱书爱读书,走出校门之后的选择自然是追求学问。与走进高校或科研院所的一般治学之路不同,我选择了商务印书馆这样的出版和文化机构开始我的学问人生,它不仅能满足我对学问的兴趣,还能满足我对书的喜爱之情。从我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看,做学问和做出版两者非但不冲突,而且还相互启发,互有补益。一方面,做学问为做出版提供了充足的养分和动力,我始终坚信,只有爱书和爱读书才能把书做好,只有爱学问和懂学问才能把学问之书做好,才能做出真正的好书;另一方面,做出版让我有机会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学科知识,每一次选题论证,每一次新书发布,每一次出版座谈会,每一次与学术大家面对面的交流,都让我获得领略各学科精髓之便利;做出版企业尤其是做出版企业的法人代表,让我有机会更全面、更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社会和人,这些都大大有助于我在专业研究领域产生更加深入、更为融通,因而有时可能是与众不同的思考。
由于职业和兴趣的缘故,我对学问的追求沿着三个方向进行。
其一是历史学,确切地说是亚述学研究。这是我的专业,主要是因缘际会使我有机会成为中国最早的学习楔形文字的学子之一,从此开始了我的亚述学研究之旅,延续至今。楔形文字是人类发明的最早的文字之一,它所记载的人类最早的文明——从苏美尔文明经巴比伦文明到亚述文明,与另一人类最早文明古埃及文明一道奠定了人类文明的基本框架,现代文明和现代社会的很多现象和元素都可以在其中找到根源。如农耕起源、城市起源、冶炼技术起源、印刷复制起源、文字起源、数字起源、天文学起源、文学起源、学校起源、图书馆起源、法律起源、民主制起源以及其他经济和管理制度的起源,等等。在我看来,亚述学的意义和价值远不止于亚述学内部,作为人类文明的奠基部分,它对历史学具有普遍的指导、启示和参照意义,甚至具有超越历史学而影响更加广泛的意义和价值。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和认识,我始终难以割舍对亚述学的情愫,它激励我把读书引发的思考和研究的成果书写下来,《人性的启蒙时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与思想》《巴比伦与亚述文明》等多部专著以及专业论文就是这样完成的。
于殿利,1964年生,黑龙江五常人。
历史学博士。商务印书馆总经理,编审。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化名家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致力于亚述学、出版与文化研究。出版《巴比伦法的人本观——一个关于人本主义思想起源的研究》《巴比伦与亚述文明》《人性的启蒙时代——古代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和思想》等著作、译作多部;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等报刊发表论文百余篇。
自序
出版是我问学的路径
第一编 出版与出版产业
出版活动与人类的存在
出版活动与人类秩序的毁与立
出版构筑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
论出版经济的文化性
以供给侧改革促进出版产业市场化现代化
主题出版与时代之需
出版制度与产业规划
第二编 编辑与出版
编辑的天职
新形势下编辑的重新定位
大时代呼唤大编辑
好编辑的市场意识——思想即市场
装帧设计与出版品牌建设
装帧设计与品牌价值
第三编 营销与出版
这个行当让我欢喜让我忧
编辑需要怎样的市场意识
从“供求关系”到“供需关系
第二次渠道危机到来
社店关系——新商业生态下的价值创新
全球市场营销态势下的华文出版
……
第四编 媒体融合与出版
第五编 文化教育与出版
第六编 阅读与出版
中文征引书目
外文征引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