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套装上中下册)
定 价:1080 元
- 作者:国家图书馆 编
- 出版时间:2009/2/1
- ISBN:9787501339860
- 出 版 社: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Z89:G643.8
- 页码:218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2006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人文社会科学部分(套装上中下册)》共收录2006年度人文与社会科学博士学位论文提要近6000余篇,涉及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该书分类严谨,体例合理,内容详赅。每篇论文提要包括论文题目、作者、指导教师、学位授予机构、学位授予年代、页数、提要正文和关键词。正文提要力求在较短的篇幅内概括出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主要内容,揭示出文章的精神要义,反映出作者的学术观点和研究成果。书后还附有《著者索引》和《关键词索引》。而且,论文提要按顺序编排流水号,以便读者掌握某一专业在某一时期所发表的论文数量。
我国自1981年建立学位制度以来,全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已授予博士学位24万余人。国家图书馆作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指定的全国唯一负责全面收藏和整理我国学位论文的专门机构,20多年来,已人藏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论文23万余种,收缴率在98%以上。
博士学位论文一般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内容专深,能够反映该研究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等特点,因而具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是备受读者关注的重要文献,世界各国的文献信息机构都极重视对博士学位论文的收集与利用。
上个世纪的90年代,我馆曾编纂出版了《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1981-1990,社会科学部分和自然科学的理学部分),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近年来,我国的研究生教育发展迅速,目前在读博士生人数已达15万多人。现在,每天都有许多读者来馆查阅博士论文资料,而且有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编纂博士论文提要并逐年出版。这样,既可以较全面地反映我国实行学位制度以来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又可为后来博士论文的选题提供参考,还可以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我们综合考虑了馆藏博士论文的情况和读者对检索该文献的迫切需要,决定按年出版《中国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5年以后各卷,并将完成1991一-2004年博士论文提要回溯本的编纂出版工作,以满足社会的需要。同时,希望通过这项工作的持续开展,深入开发利用我国博士研究生的论文资源,及时传播博士研究生的创新性研究成果,促进博士研究生培养质量和学位论文水平的提高。
国家图书馆馆长 詹福瑞
2007年12月
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
现代社会信任问题研究
瓦解资本的逻辑:马克思辩证法的批判本质
历史复杂性的观念
生存矛盾与非理性主义转向
从抽象个体到现实的个人: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意识形态:建构执政合法性的思想基础
分析马克思主义的正义论研究
现代社会制度构建的人性诉求
把哲学变为社会批判理论:法兰克福学派理论特点研究
马克思主义与人道主义
论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作为自由和平等的正义:马克思经济正义思想研究
毛泽东政治文明思想初探
对泰罗科学管理的哲学思考
社会分层论
对马克思实践思想的再理解:兼对实践本体论化的分析
地位不一致与阶层结构变迁
马尔库塞批判的理性与新感性思想研究
阿多诺新音乐哲学研究
人类认识之翼:非理性及其在人类认识中的作用
第二国际主流理论家马克思主义观研究
道德的博弈:交易秩序的伦理分析
西方大众传媒的全球化与我国的对策研究
《哲学的贫困》与《贫困的哲学》:马克思与蒲鲁东思想比较研究
管理的人性本质
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
从“理性的颠倒”到“实践的颠倒”:马克思对黑格尔真理观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关系的逻辑:资本的时代马克思辩证法理论的合理形态
意识形态概念研究
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当代社会矛盾问题研究
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论环境伦理学的人学基础
以和谐看待发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研究
现代性视域中的城市伦理研究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马克思社会交往理论的当代阐释
怀疑论研究
可行能力:阿马蒂亚·森经济伦理方法研究
“柯尔施问题”及其解答
现代性视野下农民主体性建构
社会主体权利制约国家公权力的法哲学思考
马克思的交往理论研究
论马克思与黑格尔“历史观念”的基本差别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和唯物史观的创建
论马克思“跨越”思想的发展观意义
马克思现代性政治批判及其当代价值
“一国两制”在香港实践的理论反思
关于马克思生产概念的存在论思考
政治哲学视野中的社会资本
晚年马克思恩格斯交往观初探
中国转型时期公共政策的社会排斥研究
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现代化的价值目标选择
重建技术化生存的人文主义向度
西方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探析
法的信仰:一种政治哲学的分析
超越启蒙: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研究
理解马克思:在实践的解释学视域内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安全研究
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从唯物史观的视角看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交往及其走向
论完整的科学教育
他者之维:自我生成的实践论阐释
桑德尔政治哲学研究
唯物史观视野中的青年问题
公民社会组织与社会和谐发展
论马克思的个人概念
拉克劳、墨菲的政治和国家理论述评
价值中立与社会科学的客观性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
个人与社群:社群主义对新自由主义批判的马克思主义审视
神学批判的终结与现实批判的开端: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耶稣传》研究
知识经济时代教育问题的哲学研究
科技意识形态研究
论“两种文化”矛盾与人文精神的构建
马克思生活世界理论研究
当代中国的唯物辩证法:关于邓小平哲学思想的再思考
论非主流文化
文化符号与人的创造本性:早期符号理论比较研究
反同一性逻辑的生成性存在:德勒兹《差异与重复》一书的文本学解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的解释学问题
马克思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思想研究
追寻美德之路:麦金太尔对现代西方伦理困境的反思
后现代主义解释学批判
走向人口全面发展:当代中国人口发展探析
邓小平政治制度文明思想的理论与实践
论制度变迁中文化的作用
主体性价值论视野里的男女平等研究
社团交往成本研究
学习型组织与人力资本开发
中国现阶段收入分配问题研究
后现代转向与哲学思维方式变革:兼论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性理论话语
综合与创新的理论建构:吉登斯社会发展理论研究
布哈林经济哲学研究
阿多诺对现代性的哲学批判
消费主义批判:生态环境、社会公平、人的发展之维
诚信场域论:中国社会发展中的诚信问题研究
文化民族性问题理论探析
论现代市场主体的诚信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基础的规范性探究
邓小平领导观研究论纲
现实的历史的有限的超越:马克思哲学对西方哲学绝对超越论的超越
德性伦理研究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历史性批判逻辑
矫正、前瞻、警示:后现代思潮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
红绿对话:当代西方生态政治哲学分析
马克思的自由观及其当代意义
价值观教育的合法性重建
后形而上学时代的辩证法理论
精神分析与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话语
实存与共在:萨特历史辩证法研究
建构中国道德建设的理想图景
社会资本情境与个人选择行为:社会资本匮乏条件下的感性选择
文化自觉与社会秩序变革
理性文明的追问
价值与体验
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中的自然主义
隐性知识显性化问题研究
环境意识的组织基础研究
学校教育与意识形态相关性问题研究
沟通行动与市民社会: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具体乌托邦的实现难题:布洛赫《希望原理》的文本学解读
穿越资本的历史时空:马克思拜物教理论对现代性的批判
差异性时代的总体性:詹姆逊“新马克思主义”文化阐释学的哲学基点
知识的社会建构:知识社会学范式演进路径及其构建实践
马克思社会批判理论的总体性解读
社会进步代价论纲
权力不对称与路径依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制度失效”的经济社会学分析
批判的社会理论及其当代重建:凯尔纳晚期马克思主义思想研究
科学技术与交往合理化:哈贝马斯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研究
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形而上学研究
自由:法治的核心价值
根基主义与拯救精神: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历史观
经济转型期的制度变迁与人的发展
网络社会的伦理问题探究
哈贝马斯的话语民主理论研究:以公共领域为视点
犹太文化及其商业特征
文化消费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
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的主体性批判
非意识形态化思潮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东渐俄国(列宁主义哲学生成前)
建立人的统一科学:苏联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弗罗洛夫的“人研究
制度变迁中的行动模式转换:中国社会转型中制度与行动关系的研究
政治制度伦理:历史发展及当代中国的实践
以人为本的哲学基础研究
。信息方式:后现代语境中的批判理论:波斯特信息方式理论的文本学解读
教育共同体及其生活世界改造:从“新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到“新教育实验
乡村场域变迁中的农民外出就业
哲学视域中法的语言和思维层次
工程的生存论研究
马克思对黑格尔现代性问题的批判与哲学方式的转换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时间是人的生命尺度:马克思时间理论的当代阐释
生活境界论
后形而上学语境中的当代政治哲学
人力资源管理思想的哲学解读
哲学视野中的科学发展观:从马克思的观点看
历史辩证法:青年卢卡奇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研究
中国哲学
郭象《庄子注》研究
南禅自由思想研究:以唐宋时期为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