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专业社会化概念框架,对中美社会科学博士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体验进行比较研究,认为博士生经历了角色社会化和知识社会化两个维度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三个阶段,即作为一个学生的学科知识消费阶段,作为一个准研究者的缄默知识整合阶段,和作为一个初级研究者的创新知识生产阶段。不同的系统文化、学科文化、院校文化和专业文化将不同程度影响博士生的专业社会化过程。通过中美社会科学博士生的比较,发现美国以制度化培养和结构化经验为主要特点,中国则体现为学徒指导模式,专业社会化程度的个体差异较大。
郑觅,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比较教育。现就职于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从事研究及外事相关工作。曾在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中国高教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文章,主编《亚洲校园跨境高等教育项目质量报告》。
第一章 导言
一 缘起
二 背景
三 研究设计
第二章 专业社会化阶段一:学生与学科知识消费
一 角色期望
二 课程学习
三 导师导航
第三章 专业社会化阶段二:准研究者与缄默知识整合
一 角色调整
二 科研训练
三 师生互动
第四章 专业社会化阶段三:初级研究者与创新知识生产
一 角色整合
二 学位论文
三 重要他人
第五章 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阶段概述、要素分析及我国的特点
一 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阶段概述
二 博士生专业社会化的要素分析
三 我国学徒指导模式下专业社会化程度的个体差异性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