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58 元
丛书名:普通高等院校哲学大类专业课程“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
- 作者:韩东屏 著
- 出版时间:2018/12/1
- ISBN:9787568046640
- 出 版 社: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B0
- 页码:324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本书系普通高等院校哲学大类专业课程“十三五”规划精品教材中的一种。
历史是由人们的有目的的活动构成的,人们活动的方式方向就是历史的走势走向。由于人是怀赏畏罚的理性自利人,而由制度即正式规则构成的社会赏罚机制又是为强大的行为调控机制,因而人们活动的方式方向即历史的走势走向在较大程度上受制度,当然是由物质生产这种人类活动决定的。
由于人们是在社会及国家中进行自己的活动的,而决定人们活动的制度就是社会制度,所以社会及国家的起源、结构、形态、演变及其一般规律,也都能通过制度得到合理的解释。
而对上述理论的所有可能的质疑和反对意见,经分析,均不会构成颠覆性的效果。
本书一开始就将人的活动与社会制度相联系,既由此解释历史的走势走向及其规律,也由此解释社会的结构、性质、形态及其规律,从而使历史的逻辑与社会的逻辑得以统一。
总序
随着世界历史在21世纪不断深入地向前推进,整个人类世界日益被裹挟进一个命运共同体之中,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不可能完全离开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孤立地寻求实现自身现代化的特色发展之路,只有开放性地参与其中才能完成富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历史使命。中华民族自被迫融入世界历史进程以来,没有任何时候像现在一样恰逢实现具有自身特色的现代化的一个历史发展新时代。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积极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这个百年难遇的新历史时代所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关键在于能够培养出堪当这一历史重任的全面发展的人。为此,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领导者和设计者们恰逢其时地作出了统筹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双一流”建设的核心和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6年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党的十九大再次提出了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提升我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要求。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和国务院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提出的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和一系列要求,我国首批获得“双一流”建设资质的高校都纷纷把立德树人摆在办学治校的核心位置上,结合自身的优势特色积极进行综合改革,努力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流人才。
然而,培养能够适应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一流人才,不仅需要对大学生进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教育,而且需要对他们进行人文科学教育。虽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分重要,但是它们至多只能使人成为某种人,而不能从根本上使人成为人;唯有人文科学才是斯文在兹的“成人之学”或者安身立命的“为己之学”。人文科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在于从根本上使人成为人,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塑与人文科学教育须臾不可离。培养一流人才必须以抓好人文科学教育为前提,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化成天下”之目的。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理当以人文科学教育为本分。自古及今,无论东西,但凡具有远见卓识的教育家都无不特别强调人文科学对于整个人类文明的塑造和发展,以及对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相处具有根本意义,特别强调立德树人和厚德载物的人文科学教育。
作为首批进入全国“双一流”建设高校的华中科技大学,虽然是一所以强大工科和医科为特色的高校,但是经过近几十年的积累,文科也取得了巨大进步,而且发展势头良好。华中科技大学历届领导班子都高度重视对理工科和医科学生进行人文科学教育,注重学生人文底蕴的积淀和人文价值的提升。目前,高扬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一张充分彰显华中科技大学人才培养特色的耀眼名片。为了更好地发挥人文科学在“双一流”建设中的育人功能,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党政领导班子瞄准“一流人才”培养目标,把教材建设作为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之一,决定编写并出版人文科学领域的一系列普通高等院校各大类专业课程“十三五”规划教材,包括哲学大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中国语言文学大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和历史学大类专业课程规划教材,拟为我校“双一流”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本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写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第1,政治正确原则。本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体现教材的价值导向功能和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第二,学术创新原则。本系列规划教材要力争充分反映国内外新人文学术研究成果,注重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借鉴新方法、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充分体现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力争打造一流的精品教材。第三,学术规范原则。本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必须严格遵守国家规定和学界公认的学术规范,无论材料的遴选、思想的借鉴、观点的引用,还是体例的安排、语言的表达,都要尽可能做到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不得出现任何违反学术规范的学术不端行为。第四,中国特色原则。本系列规划教材的编写要充分体现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要求,立足中国实践、解决中国问题、加强中国元素、讲好中国故事,把国际化与本土化有机融合起来,努力打造一批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一流教材。
虽然本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的编委会在主观上强调教材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求每一本教材的编写者都必须遵循上述基本原则进行编写,并且努力做到严格审查,但是由于教材建设本身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加之每一位编写者的能力和水平都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客观上难免存在着技术方面和学术思想方面的不足之处。在此衷心希望广大读者和专家学者们进行严格的审查和批判,欢迎大家多提宝贵的批判性和建设性的意见,以便我们在今后再版时能够予以修正。我们期待本系列“十三五”规划教材能够在培养一流人才的过程中对于弘扬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增强人文情怀贡献自身的一份正能量!
2018年11月15日于武汉喻家山ⅣⅢⅱⅰ前言以往,在人类学问中,从哲学高度亦即普遍的视域对人类的社会历史开展研究的,只有“历史哲学”和“社会哲学”,而没有“社会历史哲学”。历史哲学是从时序或过程的维度论述人类历史,社会哲学是从空序或结构的维度论述人类社会。但是,因为人类的历史与社会或说人类的社会与历史本来就是浑然一体的,而没有独立于社会的历史或独立于历史的社会,所以我们需要也应该将社会与历史合到一起进行论述,从而形成一个关于社会历史的统一性学说。这样的学说,既属于历史哲学也属于社会哲学,故可命名为“社会历史哲学”。
问题是,在实际论述中,是否存在将历史与社会合到一起言说的这种可能性?如果存在,为什么以往的哲学家或思想家全都只是在进行分别论述(或是关于历史的论述,或是关于社会的论述)?这个普遍而长期存在的事实似乎已然表明,这的确是个不好解决的问题。若从道理上分析原因,大概就是因为时序性论述和空序性论述本来就是两个不同维度和不同线索的论述,怎么也“跑不到一条道上来”。
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亦称唯物史观或许算是个例外。虽然它自己是以“历史”为其名称的首要修饰词,亦为首要标识,但内容上其实也有大量关于社会的论述,而且从总体上看,其关于社会的论述,明显多于其关于历史的论述。只是它关于历史的论述和它关于社会的论述终形成的却是两套平行且互不搭界的不同理论,而且在各自的基本观点上还实质性地存在紧张关系。历史唯物主义在关于历史的叙事中,将历史视为人的活动,将人视为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体,历史的规律就是人们活动的规律。而在关于社会的叙事中,人却不见了踪影,社会中的终决定者变成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即物质生产力和以其为主要因素构成的社会经济基础,社会的规律也变成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于是,整个社会的演变也就因为是纯粹社会范畴的运动而被说成是“一种自然史的过程”。
历史唯物主义将历史视为人的活动是非常正确而有道理的,因为人是创造历史的主体,人类历史确实是由人的活动构成的。如果没有人的活动,也就不可能有人的历史。只可惜历史唯物主义在论述社会的结构和运动时,没有继续以人为主体,也没有始终围绕人的活动来展开论述、解析社会。
与之不同,本书一开始就将人的活动与社会制度相联系,既由此解释历史的走势走向及其规律,也由此解释社会的结构、性质、形态及其规律,从而使历史的逻辑与社会的逻辑得以统一。
与以往的历史哲学或社会哲学相比较,本书所论述的社会历史哲学在方法论方面,还有一个基本的不同。这就其关于历史和社会的解释,不是从诸如神、理念、精神、知识、文化、英雄、有机体、生产力之类的超验范畴或各种术语开始的理论建构,而是以三个可以得到普遍公认的客观事实为基本前提而逻辑地推出的系列结论。这三个普遍的客观事实依次为:人类历史就是人的有目的的活动;人是怀赏畏罚的理性自利人;制度化社会赏罚机制是为强大的社会赏罚机制。据其推出的基本结论是:一方面,制度化社会赏罚机制能够通过决定怀赏畏罚的理性自利人的活动的方式和方向而决定历史的走势走向;另一方面,能决定人的活动的社会制度,以及由它派生又服务于它的制度意识形态和制度保障机器这三者所组成的制度性三位一体,又构成了整个社会的核心结构。一言概之,制度就是社会历史的决定因素。
既然本书是从普遍客观事实出发的理论建构,那么,它实际上就具有了实证科学的性质,只要据此事实前提开展的后续逻辑推导是没有问题的,就可以说,它应该能正确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历史的真相和人类社会历史的一般规律。并且,在实证性的保护下,这套理论不会惧怕任何挑战,也经得起任何挑战,并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韩东屏,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湖北省伦理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价值哲学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绪论
关于人类历史的已有解释1
一、审视既有历史观/1
二、唯物史观及其悬疑/5
第1部分历 史 原 理
第1章人性论:人是怀赏畏罚的理性自利人10
一、人皆自利而怀赏畏罚/10
二、人性自利无关善恶/12
三、道德人也是自利人/15
四、怀赏畏罚的自利人是理性的/17
五、人没有人格分裂症/22
第二章制度论:制度是强的社会赏罚机制26
一、制度的本质与功能/26
二、制度的类型与结构/32
三、制度的性质与特征/34
四、制度的开端与缘起/37
五、制度的演变及规律/43
六、制度化社会赏罚机制/49
第三章推论:制度赏罚造就历史的走势走向56
一、制度决定历史的含义/56
二、制度决定历史的规律与实质/60
三、历史的真相/62
第二部分物质生产活动原理
第四章生产制度也是生产力的构成要素67
一、定义生产力/68
二、物的生产力的要素与构成/73
三、生产力的外部相关因素/76
第五章生产制度在生产力中的地位与作用78
一、关系维度的解释/78
二、发展维度的解释/79
三、结论与启示/84
第六章生产力的实质86
一、生产力不是超越于人的力量/86
二、生产力是诸多原因的结果而非诸多结果的原因/87
第三部分社 会 原 理
第七章制度决定社会结构90
一、生产制度决定生产关系/90
二、分析社会结构的逻辑/94
三、已有社会结构理论的弊端/96
四、人类活动需要社会制度/98
五、社会制度需要辩护传释和强力保障/100
六、制度性三位一体/102
七、规则性三位一体/104
八、制度决定社会结构的后续意义/106
第八章社会类型107
一、以经济制度为基本制度的解释/108
二、资源分配制才是社会基本制度/111
三、制安权分配制又是社会元制度/114
第九章社会公正116
一、“公正”不等于“正义”/116
二、各种已有公正观的不足/118
三、马克思公正观的缺憾/123
四、公正定义/126
五、制度公正与道德公正/128
六、社会公正的界定/130
第十章社会形态及其演变132
一、人类社会的历史形态与发展阶段/132
二、由制度共定社会到制度非共定社会的异化/134
三、制度非共定社会的一般规律与历史类型/137
四、制度非共定社会向制度共定社会的复归/143
五、归结及推论/147
第十一章社会的起源150
一、非人类学理路的社会起源说均难成立/150
二、人类学理路的社会起源说/152
三、评析人类学理路的社会起源说/157
四、关于氏族是社会的证明/160
五、关于氏族的创造者是人的证明/162
六、结论:社会是人用制度创构的/174
第四部分国家原理
第十二章国家的起源180
一、各种既有国家起源说批判/180
二、国家的本质与开端/187
三、国家诞生的缘由/190
四、统治性国家的由来:国家异化/192
第十三章国家的兴衰存亡195
一、国家兴衰存亡的所指、标准与表征/195
二、制度于国家兴衰的决定意义/196
三、结论:政治制度起首要作用/200
第十四章国家的问题与成就201
一、社会问题和社会成就的所指/201
二、社会问题和社会成就的成因/204
三、进一步的论证和方略性结论/208
第十五章国家竞争差异211
一、诸多其他决定论说到底也是制度决定论/211
二、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决定论及其缺陷/214
三、制度决定国家竞争差异的哲学论述/217
四、战争式国家竞争的决定因素也是制度/221
第五部分答疑解惑辨是非
第十六章与私有制及剥削相关的疑惑226
一、生产资料私有制是原始人的一项重大改革和伟大发明/226
二、剥削不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必然产物/232
三、不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也能消灭所有剥削/237
四、不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242
第十七章解惑自由理论的质疑248
一、自由的人有无可控性/248
二、追求自由的人是否需要被制度调控/251
三、制度与自由是否成反比?/254
第十八章制度决定论批判的批判259
一、对《神话》理据的批驳/260
二、对《神话》事证的批驳/263
三、总结性批驳/266
第十九章解构文化决定论269
一、文化决定论种种/269
二、文化的工具论诠释/271
三、用文化工具论审视文化决定论/276
第二十章历史没有规律吗?——颠覆反历史决定论282
一、反历史决定论的理据链/282
二、历史决定论的反击/284
三、历史决定论的自我辩护/287
四、给出一个真正的历史规律/289
五、制度决定论的历史规律的解释力/293
第六部分总结
第二十一章社会历史的总原理298
一、人类简历/298
二、社会历史的逻辑/301
参考文献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