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上下)》是陈恭禄先生著作中影响较大的通史著作,曾被顾颉刚先生誉为较近理想的中国通史版本。陈恭禄先生学兼中西,这部《中国通史》提纲挈领、举重若轻,以自己的视角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疆域、人口、经济、民族、思想、宗教、艺术方方面面的繁复演变作了清晰梳理和深刻分析。 全书共60篇,70余万字,由史前写至清代,是一部持论公允、史料丰富、详略得当的中国通史著作。本书前20篇从史前写至三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前已经出版,为当时高校通用教材;后40篇系根据陈恭禄先生的遗稿整理而成。
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陈恭禄先生遗稿尘封多年后公开出版
20世纪上半叶中国极有影响力的大学历史教科书之一
代表民国知识分子立场和学术水准的经典之作
陈恭禄(19001966),江苏省丹徒县高资镇人。著名历史学家,中国近代史专家,与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教授并称为史坛二陈。1916年考入美国教会办的扬州美汉中学,1921年考入金陵大学,大学期间撰写《日本全史》 《印度通史大纲》 ,这两本书填补了当时高等教育教学参考书的空白,深受欢迎。1933年到武汉大学任教,1934年完成巨著《中国近代史》,数月内售至四版,被列为当时大学丛书之一,其后又重印再版多次,在当时的学界影响极大。1952年院系调整后任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目录
自序
1第一篇 我国地理及其影响
1地理之重要疆域之逐渐开拓谬误之实例自然区域河流土壤与气候矿产治乱之一解释耕地之估计地理与职业地理与政治对外观念经济情状建设路径
第二篇 史前社会 史前之说明老北京人旧石器人新石器人新石器人之体质推定年代之标准新石器人之生活苗人蒙古人等
第三篇 商
商名之由来先祖汤之故事大甲祖乙盘庚武丁商季诸王纣之故事王之威权传位制官制疆域邻国生活情状之一斑迷信之深痼文字年代
第四篇 西周
周之先祖文王周强之原因武王伐商周公东征封建制度诸王西周之覆亡王之地位疆域东方东南夷社会情状
第五篇 东周. 王之地位五国疆域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晋楚之争晋悼公弭兵之会小国担负之一斑
第六篇 东周(续前)
大夫专政公孙侨楚灵王晋宋诸国吴之兴亡越之崛兴文化区域之扩大封建之破坏享受之不平战争情状之一斑农民之苦工商社会之不安家庭生活
第七篇 战国
战国三国之疆域变法之趋势魏文侯韩昭侯吴起相楚商鞅之变法田氏篡齐燕之形势中央集权称王臣下之地位土地之开拓
第八篇 战国(续前)
秦惠王齐之强大合从连横秦昭王养客之风气列国之情状秦灭六国文化区域武备之进步人民之生活家庭生活
第九篇 先秦学艺
学艺之发达孔子略传孔子学说子思孟子荀子老子庄子墨子法家文学
第十篇 秦始皇为人皇帝之尊严官制疆域关中之经营驰道法令制度文字思想安宁人民北筑长城 南征兴土木始皇死秦之覆亡覆亡之主因
第十一篇 汉高祖
刘邦入秦项王之威权祸乱之复起社会制度之变更汉郡诸侯王列侯天子之尊严三公九卿等官法令南方诸国匈奴
第十二篇 惠帝至景帝
政治现状吕后专政诸吕之乱文帝与大臣重农业减刑罚礼遇大臣短丧七国之乱政治上之改革封建制度之失败户口之激增游侠之风对外之关系
第十三篇 武帝
养士风气之丕变取士之方汉与匈奴之关系西域之经营通西南夷灭南越徙越人并朝鲜十三州农民生活之一斑财政之困难政府之收入刑罚与叛乱晚年之境遇
第十四篇 昭帝至平帝 昭帝废立之变宣帝元帝成帝哀帝平帝政治现状之一斑人民之疾苦祸乱之主因匈奴之降服西域之归顺羌乱之平定乌桓之臣服向外经营之影响
第十五篇 王莽 专政之经过惠民之政称帝官制之变更驭下之严厉大规模之改革六管货币政策之失败对外战争天灾与盗贼晚年之境遇覆亡功罪之评议
第十六篇 光武帝 大乱之复起全国之扰乱关东之平定陇蜀之经营死亡之惨重朝官诸侯地方官制仕途祸乱之防范奴婢之待遇对外关系光武之评论
第十七篇 明帝至质帝 明帝章帝和帝安帝顺帝梁冀专政太后听政选举制户口分布之情状北匈奴羌乱西域
第十八篇 桓帝至献帝
桓帝灵帝党锢之祸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献帝袁绍雄踞河北曹操之活动徐州之祸乱荆益之情状曹操专政北方之平定南征之失败刘备据有益州刘备之失败三国之成立死亡之惨重外患
第十九篇 两汉学艺
学术工具学术之不发达董仲舒刘安王充保存古籍统一文化两汉风气之不同郑玄司马迁班固科学散文司马相如诗歌美术
第二十篇 三国
三国称帝魏文帝明帝司马氏之专政诸葛亮蜀之微弱吴国大事三国之亡三国疆域官制人民之负担
第二十一篇 西晋 疆域与户口改革官制军制人才之缺乏长官之奢侈人民之痛苦羌、氐之祸武帝之家庭祸乱之迭起怀帝愍帝天灾之严重北方之扰乱流人之乱死亡之一斑
第二十二篇 东晋 江东情况南下之北人元帝明帝苏峻之乱桓温秦晋之战叛乱之迭起刘裕国君之无权官制政治之废弛疆域户口税制兵制
第二十三篇 五胡之盛衰 内徙之胡人刘渊刘聪刘曜石勒石虎冉闵李雄前燕前秦之强大苻坚之政绩南征之失败后燕关中之叛乱后燕之盛衰南燕关中之情况北方统一惨状之一斑文化之同一
第二十四篇 宋南北朝宋武帝文帝祸乱之迭起宋亡之原因官制疆域与户口土地之开辟人才之缺乏货币
第二十五篇 齐
齐高祖典签之威权武帝明帝齐亡人民之苦
第二十六篇 梁
萧衍之起兵文人治国之道宗室之误国武帝之为人侯景之乱元帝梁亡
第二十七篇陈陈霸先之起兵陈之建国国中之情况文帝宣帝后主南朝之武力社会经济情况之比较
第二十八篇 魏
道武帝太武帝孝文帝之家庭禄制之颁行授田之计划迁都
第二十九篇 魏(续前)
宣武帝国事之败坏北边之乱魏之覆亡魏之旧俗疆域政治情况税制
第三十篇 北齐 高欢之建国高澄文宣帝齐之衰弱政治情状齐律
第三十一篇 北周
宇文泰之据关中领地之扩大制度之变更宇文护之专政武帝之功业周亡高门第之演变
第三十二篇 魏晋南北朝学艺
文化区域清谈佛教之思想儒学道教史书科学文学美术
第三十三篇 隋
隋之建国中国之统一户口官制防范炀帝
第三十四篇 唐高祖与太宗
祸乱之大起中国之平定家庭之变太宗之内政邻国之关系官制臣下之防范兵制税制
第三十五篇 高宗至玄宗
高宗武后中宗玄宗太子之地位漕运官制军队之腐化
第三十六篇 肃宗至宣宗
宦官之乱政安史之乱诸帝皇帝之无能宦官之祸朋党之祸藩镇之乱税制户口第三十七篇 唐之覆亡及其贡献 唐末四帝朝臣之责任藩镇之情况祸乱之起黄巢唐之覆亡祸乱之惨状种族之平等信教自由考试制与世族士大夫享受之讲究
第三十八篇 五代 祸乱之多五代之背景梁唐晋汉周拥立之风气官制疆域十国人民之苦
第三十九篇 隋唐五代之学艺
佛学之要义儒学学校与书籍史学科学文学美术
第四十篇 宋太祖 宋之得国内乱之平定中国之统一祸乱之范围官制入仕之途径
第四十一篇 太宗至英宗 太宗诸帝政治情况言官之害政冗官武备之废弛户口民生之苦邻国
第四十二篇 神宗与王安石 神宗与王安石之关系变法之阻力改善农民生活法商业新法免役法军事改革法教育之改革变法之评论安石之去位南方之经营西北之拓地
第四十三篇 北宋之衰亡
旧党下之政治司马光之执拗财政之困难言官之害政党内之争旧党之失败新党之报复新党之领袖徽宗之失德蔡京之所为人民之痛苦北宋之亡
第四十四篇 宋高宗
高宗之立盗贼之平定大将之骄横恢复之困难和议战争之复起人民之负担大将之罢兵权和议之成功宰相之威权政治之废弛和战之争论
第四十五篇 南宋之衰亡
诸帝改革之失败党禁政府之腐败北伐之失败对外之失策人民之苦贫民负担之奇重田税之整顿公田贫穷之原因儒生之误国南宋之亡生活之情状
第四十六篇 辽金夏
环境之影响契丹之建国诸帝政治制度辽与邻国之关系辽亡金之强盛
第四十七篇 辽金夏(续前)
金之疆域诸帝政治制度财政金之衰弱覆亡夏之兴起李元昊夏与邻国之关系
第四十八篇 宋之学艺 佛教新儒学道教学术进步之原因历史考古与地理科学文学美术工艺
第四十九篇 蒙古帝国 成吉思汗之环境大汗之部属大汗之战略战祸之惨重西征窝阔台大会遭遇之困难蒙哥大帝国之情况汉制之采用
第五十篇 元世祖 大帝国之分裂政治改革侵略战争疆域与户口政治制度汉人之地位财政状况粮运
第五十一篇 元之衰亡 诸帝政治情状财政困难军队之腐化人民之苦治河元亡
第五十二篇 明太祖 叛乱之起朱元璋之起兵中国之经营胜利之原因损失之重户口之分布官制臣下之待遇军队之腐化田制之改革财政防范
第五十三篇 明之盛世
争位之乱成祖之为人皇帝之威权仁宗宣宗政治腐败北京之经营漕运疆域与户口财政情况东南亚之经营
第五十四篇 明中世之情状
诸帝之纵欲英宗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宗人宦官大学士政治之腐败庄田财政人民之生活盗贼军队对外关系
第五十五篇 明之衰亡
张居正政治之腐败宦官之害政军队之败坏财政情况人民之苦户口与耕地流寇之乱明清之战
第五十六篇 元明学艺
学说之不发达学术机构王守仁佛教道教其他宗教历史与地理科学文学美术
第五十七篇 清之兴起
女真之兴起太祖之建国太宗之改革清、明之战八旗主权之演变中国之统一军队之病民官制改革之困难
第五十八篇 清圣祖
圣祖之为人人才之缺乏三藩之乱台湾之降治黄河中俄交涉开拓之领土边地之荒废人口问题财政诸子之争立
第五十九篇 清之中世
君权之发达财政军队之腐化武功土地利用与人口户口增加祸乱之酝酿对外思想鸦片战争
第六十篇 清之学艺
清初儒学戴震康有为宗教纂书之盛毁书史学科学文学戏曲美术工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