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尼土司与木里土司制度比较研究》就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施政为背景,通过中央政府对藏区逐步推行的土司制度,深入剖析比较西北藏区土司与西南藏区土司制度的特点。进而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西北卓尼杨氏土司和西南木里项氏土司的比较,总结分析二者从做大做强到最后衰落的原因。笔者认为,藏区土司的特点就是土司为了生存,不时依附于中央政府,以期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时,土司能谨守王命;当中央政府力量弱小时,土司便结合周围势力及寺院势力趁机扩张势力。
《卓尼土司与木里土司制度比较研究》之所以选卓尼土司与木里土司制度比较作为研究课题,除了二者有相似的地理区域性(都处于藏彝走廊)、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卓尼土司从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木里土司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的是二者都是政教合一的承袭制度。卓尼土司表现为:政属于土司,教属于僧纲,兄任民长,管理民政,弟任寺主,主持宗教;土司长子承袭土司,次子例袭僧纲,遇独子时,土司兼任僧纲。而木里土司具体表现为:土司必须出家当喇嘛,大喇嘛和土司是一体的。土司不嫁娶,继承方式采取兄弟、叔侄、舅甥传承。此外还有“候袭”制度。其次,两者的宗教文化有可比性。两者都是格鲁派,与西藏关系密切,与所属寺院的关系非常紧密。卓尼土司政教合一将土司与禅定寺绑在一起,土司与禅定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禅定寺僧俗势力都属土司治下。木里土司三大寺与西藏三大寺实行对口交流,这种形式使得木里也成为康南地区藏传格鲁派的圣地,反过来,三大寺的存在也维护了土司家族的统治。总之,两者在西北土司和西南土司群中,都有其自身的典型性。
位于青藏高原及其边缘地带,地跨西藏自治区以及甘、青、川、滇四省的十个藏族自治州和两个藏族自治县(青海省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南藏族自治州、黄南藏族自治州、果洛藏族自治州、玉树藏族自治州、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四川省的甘孜藏族自治州、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县;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天祝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就是我们所说的藏区轮廓。
由于这些区域社会、历史和文化发展程度不一,地理生态环境差异性较大,形成了许多以藏族为主、多民族共存的亚文化圈的藏区,中央政府自元代以来就采取了多种形式对其进行治理。如多封众建、政教合一的僧纲制度,文武相卫、土流参治的卫所制度等,当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因俗而治的土司制度。
本书就明代以来中央政府对藏区的施政为背景,通过中央政府对藏区逐步推行的土司制度,深入剖析比较西北藏区土司与西南藏区土司制度的特点。进而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西北卓尼杨氏土司和西南木里项氏土司的比较,总结分析二者从做大做强到最后衰落的原因。笔者认为,藏区土司最大的特点就是土司为了生存,不时依附于中央政府,以期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中央政府力量强大时,土司能谨守王命;当中央政府力量弱小时,土司便结合周围势力及寺院势力趁机扩张势力。
本书之所以选卓尼土司与木里土司制度比较作为研究课题,除了二者有相似的地理区域性(都处于藏彝走廊)、都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卓尼土司从明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木里土司从清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主要的是二者都是政教合一的承袭制度。卓尼土司表现为:政属于土司,教属于僧纲,兄任民长,管理民政,弟任寺主,主持宗教;土司长子承袭土司,次子例袭僧纲,遇独子时,土司兼任僧纲。而木里土司具体表现为:土司必须出家当喇嘛,大喇嘛和土司是一体的。土司不嫁娶,继承方式采取兄弟、叔侄、舅甥传承。此外还有“候袭”制度。其次,两者的宗教文化有可比性。两者都是格鲁派,与西藏关系密切,与所属寺院的关系非常紧密。卓尼土司政教合一将土司与禅定寺绑在一起,土司与禅定寺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禅定寺僧俗势力都属土司治下。木里土司三大寺与西藏三大寺实行对口交流,这种形式使得木里也成为康南地区藏传格鲁派的圣地,反过来,三大寺的存在也维护了土司家族的统治。总之,两者在西北土司和西南土司群中,都有其自身的典型性。
最后,在平时的学习与研究中,笔者对土司制度和西北、西南历史一直有浓厚兴趣。此外,因笔者来自甘南藏区,搜集史料有地利之便,在不断探讨问题的同时也在该地区进行了田野调查。由于生于斯长于斯,从某种意义上说,选择对甘肃卓尼土司和与之相似的木里土司展开研究也可以说是一种使命感的驱动。
魏长青,男,1979年生,汉族,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人。民族学博士,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副教授,四川大学锦城学院教师。研究方向:安多藏区历史及文化变迁、西北土司制度研究、藏彝走廊东端历史文化研究。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述评
1.3.2 国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与研究难点
1.7 使用术语的解释
第二章 卓尼、木里历史沿革及两地土司的兴起
2.1 卓尼地区历史沿革及卓尼土司的兴起
2.1.1 卓尼地理位置界定及历史沿革
2.1.2 卓尼藏族族源探讨及“卓尼”名称的由来
2.1.3 从噶民政权到杨土司
2.2 木里地区历史沿革及木里土司的兴起
2.2.1 木里地理位置界定及历史沿革
2.2.2 木里藏族族源探讨及“木里”名称的由来
2.2.3 格鲁派在木里的兴起和八尔家族的出现
第三章 卓尼、木里土司政治制度及与所属寺院的法缘关系
3.1 卓尼土司政治制度与禅定寺
3.1.1 卓尼土司内部承袭制度
3.1.2 土司衙门及其基层组织
3.1.3 禅定寺与僧纲衙门
3.2 木里土司政治制度及三大寺
3.2.1 木里土司内部承袭制度
3.2.2 木里土司衙门及基层组织
3.2.3 木里三大寺和十八经堂
第四章 卓尼、木里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经济结构
4.1 卓尼四十八旗及“兵马田”
4.1.1 从部落到“章尕”
4.1.2 卓尼“四十八旗”的形成
4.1.3 卓尼土司制度下的几种土地形态
4.2 木里土司制度下的经济结构
4.2.1 木里土司疆界的拓展
4.2.2 政教合一制度下的等级差别
4.2.3 土地的划分和租役的征派
……
第五章 卓尼、木里土司与中央王朝的关系
第六章 卓尼地区的改土归流及两地土司的衰落
第七章 卓尼土司与木里土司兴衰历程的审视和评述
参考资料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