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源源不断的历史长河中,在广袤无垠的华夏大地上,涌现了众多灿烂夺目的星辰:能人、志士、英杰、圣贤。他们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善于把持,勇于担当,“修己以安人”、“以天下为己任”,或建功立业或独树一帜,为中华精神、中华文化以及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崛起作出了卓越的建树和贡献。
从老子、孔子、庄子、荀子、孟子到董仲舒、邵雍、朱熹、张载、王阳明;从陈胜、刘邦、曹操、李世民、钱镠到管仲、孙武、诸葛亮、魏徵、刘伯温;从皋陶、贾谊、司马迁、谢安、司马光到于谦、林则徐、曾国藩、郑成功、龚自珍;从马援、班超、祖逖、苏武、颜真卿到陈汤、岳飞、戚继光、夏完淳、左宗棠;从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李煜到欧阳修、苏轼、李清照、辛弃疾、刘勰;从范仲淹、宗泽、陆游、文天祥、顾炎武到杨震、冯梦龙、陈廷敬、张潮、陈继儒等等,他们大气磅礴,大义凛然,以自己的嘉言、懿行、壮举激荡人心,豪气干云,震古烁今,彪炳千秋,体现真善美,其中有阳刚劲节的壮丽之美,亦有悲剧性质的凄切之美,给我们刻画和展示了涉及和包括功利、道德、自然、天地在内的人生境界。 本书是作者的文学、学术随笔,旨在阐释中华民族历史人物的学问和人生境界,为这个时代人们的为人处世和生活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各篇以名人名言或经典诗句为题目,以小品文为形式,论述了一百二十余位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
前言
中国的历史悠久,上下五千年;有文字记载的时间亦达三千年。从口口传说到有文字记录,中华民族的志士、英雄、圣贤何其多,生生不息,震古烁今,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辉煌;他们的嘉言懿行,所作所为赫赫然,巍巍然,从中体现的卓越无比的人生境界,彪炳千秋。
孔子(孔丘)是春秋时期的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的创始人。一部16000字左右的《论语》集孔子思想之大成。其中“仁”是儒家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孔子以“仁”为自己学说的最高范畴和基本内容,体现了他对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反映了他的哲学思想和观点。老子(李耳)亦是古代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以“道”来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他认为道是客观自然规律,具有永恒性;并建立了以“道”、“德”为核心范畴,“自然”为最高价值的哲学思想体系。他指出:道是“德”之体,德是“道”之用,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在竞为显学之际,亦存在互有相长的现象,因为孔子曾经就教于老子,问礼问道,被认为是老子的学生,所以有“老子天下第一”之说。经过颜子(颜回)、曾子(曾参)、荀子(荀况)、孟子(孟轲)等等承继光大,尤其在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主张,推行“大一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遂成为国家统治思想,成为国教,成为“官学”;自此儒学作为中国社会正统思想影响长达二千多年。
儒学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以及“修己以安人”;“以天下为己任”;“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德治国,德主刑辅”;“重农扶商,富民均平”;“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等学说、论断,有力地推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改进了治国理政的实践。以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宋赵普)。长期以来,上述论断乃至儒家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也成为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主导思想。
墨子(墨翟)、庄子(庄周)、孙子(孙武)等等都是自成一家或曰流派的创始人或代表人物,作为、地位显赫。此外往上追溯、向下延伸,我们的眼前出现了众多的豪杰、伟人的身影和行迹,如商汤、皋陶、叔孙豹、子产;如陈胜、刘邦、曹操、李世民;如扬雄、司马迁、师旷、司马光;如屈原、李白、杜甫、欧阳修;如孙武、管仲、商鞅、魏源;如朱熹、张载、王阳明、王夫之;如诸葛亮、魏徵、刘伯温、曾国藩;如马援、班超、苏武、郑成功;如范仲淹、宗泽、岳飞、戚继光;如谢安、祖逖、林则徐、夏完淳;如孙叔敖、陈廷敬、杨震、于谦;如苏轼、辛弃疾、李清照;如颜真卿、陆游、文天祥、顾炎武;如白居易、刘禹锡、严羽、刘勰;如王徽之、钱镠、汪洙、陈继儒,等等。而我们的耳际则隆隆响起铮铮至理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独与天地精神往来”;“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立德、立功、立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官不爱钱,武官不惜死,不患天下不太平”;“岂有堂堂中国空无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可置海洋于不顾”;“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夫志当存高远”;“我自长贫甘半饱”;“天涯何处无芳草”;“为有源头活水来”;“天下事,可无酒”;“养怡之福,可得永年”;“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白云千载空悠悠”。
《大学》有云: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凡我们心目中的圣贤,包括本书所涉及的人物大都这样经历过来的,藉此亦为我们留下、展现了精彩卓越的人生境界。
何谓境界?指的是人的思想觉悟和精神修养,或曰修为,人生感悟。其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解释。它是一种由主体于主观方面的感知,可以多解;可以用于土地的界限;情景;意境等等的表述。一个人从事各种事情并有着其各自的意义,合在一起便是一个整体,构成此人的人生境界。由于主观感知的不同,各人有自己的人生境界,涉及和包括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而这又与一个人的学养、眼界、历练、格局、心态、襟抱、担当等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从那些圣贤身上我们悉晓他们的多彩生活,多面人生,领略他们的济世匡时,文韬武略;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刚正不阿,穷达兼济;开疆辟土,为国捐躯;为民请命,急公好义;大智若愚,大开大阖。感知他们的深邃,沉毅,高洁,睿智,劲节,清正以及实诚,大气,灵动,诙谐。得悉他们不畏行役羁旅的窘迫、艰难和困顿,不管陟罚臧否、褒贬奖斥,坚持初心,不改赤诚,愈挫愈奋,砥砺前行。体悟他们寄情自然,修身养性,陶冶心情,着意山川田园,诗文酒茶,琴棋书画,金石砚墨,等等之类的心绪行藏。
庄子说过:“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明白如此,所以我们须珍惜时间、时机、时运,真心诚意学习圣贤,学他们的读书,做事,为人,处世;有积极的人生观及敬畏心,传承文化,弘扬精神,继往开来,做一个有根柢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立久久为功之志,持功成不必在我之心,为人民幸福、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作出自己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