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体颗粒物的特性与加工工艺》详细阐述了水体中颗粒物的胶体特性及测定方法、胶体表面电荷及颗粒间作用、颗粒聚集动力学、混凝与絮凝、典型颗粒物分离方法等。
《水体颗粒物的特性与加工工艺》可供从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高校相关课程的教学用书或参考教材。
胶体与界面化学是研究胶体分散体系,特别是溶液体系下胶体颗粒和界面现象的一门科学。胶体现象非常广泛和复杂,无论是在工业生产,还是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会遇到与胶体颗粒和胶体化学有关的各种问题,如水体污染物治理、矿物浮选、功能与复合材料等,与国家资源开发、环境保护和人民生活等方面都密切相关。
越来越多的学生在求学过程中会涉及水体颗粒物的相关知识,然而却很少有一门课程专门全面讲述水体中天然颗粒基本性质。一般他们不得不通过查阅大量的溶液化学、颗粒分离、颗粒技术书籍资料,甚至应用物理或光散射专业资料来了解这方面知识。正是为了方便学生对水体颗粒相关知识的学习,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John Gregory教授出版了《Particles in Water: Properties and Processes》 -书。John Gregory教授在国际水污染和水处理领域享有盛誉,具有长达40多年的教学科研经历。该书是介绍胶体颗粒基础理论及分离方法的经典教材,至今未见到有中文版。本书详细阐述了水体中颗粒物的胶体特性及测定方法、胶体表面电荷及颗粒间作用、颗粒聚集动力学、混凝与絮凝、典型颗粒物分离方法等。
本译著保持了英文版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特色,特别是对资源加工、环境科学、化学、化工、材料科学等学科中一些同胶体与界面化学、水体颗粒分离密切相关的问题及方法进行了介绍,可供从事矿物加工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领域的科研技术人员阅读参考,也可作为本科生及研究生“胶体物理化学”或“颗粒学”课程的教学用书或参考教材。全书概念清晰,针对性和适用性较强。
本书的翻译,特别是在录入和校订的过程中,得到了黄艳芳副教授、柴文翠、武宏阳、杨淑珍、王文娟、苏胜鹏几位博士的帮助。本书的出版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51674225)、河南省高校科技创新人才支持计划(No.18HASTIT011)以及郑州大学青年教学名师培育项目的资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由于译者水平所限,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1 绪论
1.1 水中颗粒物
1.1.1 来源与性质
1.1.2 颗粒尺寸范围
1.1.3 水体中颗粒物的影响
1.2 胶体的特性
1.2.1 胶体的分类
1.2.2 疏水性胶体的稳定性
1.2.3 颗粒物的分离工艺
延伸阅读
2 颗粒的尺寸及相关性质
2.1 颗粒的尺寸和形状
2.2 粒度分布
2.2.1 常用粒度分布
2.2.2 对数正态分布
2.2.3 幂律分布
2.3 颗粒迁移
2.3.1 流体阻力
2.3.2 扩散
2.3.3 沉降
2.3.4 颗粒尺寸效应
2.4 光散射和浊度
2.4.1 概述
2.4.2 浊度和透射
2.4.3 瑞利散射理论
2.4.4 米氏散射理论
2.4.5 异常衍射
2.4.6 瑞利-甘斯-德拜散射
2.5 粒度测量
2.5.1 直接法(显微镜法)
2.5.2 颗粒计数和分级
2.5.3 静态光散射
2.5.4 夫琅和费衍射
2.5.5 动态光散射
2.5.6 沉降法
延伸阅读
3 表面电荷
3.1 表面电荷的来源
3.1.1 组成离子的溶解
3.1.2 表面离子化
3.1.3 类质同晶替换
3.1.4 离子的特性吸附
3.2 双电层
3.2.1 平面界面的双电层
3.2.2 电荷和电位分布
3.2.3 球形颗粒
3.3 动电学现象
3.3.1 剪切面和Zeta电位
3.3.2 电泳和电泳迁移率
延伸阅读
4 胶体间作用与胶体稳定性
4.1 胶体间作用的基本概念
4.1.1 颗粒尺寸的重要性
4.1.2 作用力和势能
4.1.3 空间相互作用
4.1.4 颗粒间作用力的类型
4.2 范德华作用
4.2.1 分子间作用力
4.2.2 宏观物体间作用
4.2.3 Hamaker常数
4.2.4 分散介质的影响
4.2.5 阻滞
4.3 双电层作用
4.3.1 基本假设
4.3.2 层状颗粒与球形颗粒间作用
4.4 交互作用-DLVO理论
4.4.1 势能图
4.4.2 离子强度的影响——临界聚沉浓度
4.4.3 特定反离子吸附
4.4.4 稳定率
4.5 非DLVO相互作用
4.5.1 水合效应
4.5.2 疏水引力
4.5.3 空间位阻
4.5.4 聚合物桥联
延伸阅读
5 聚集动力学
5.1 碰撞频率——斯莫卢霍夫斯基(Smoluchowski)理论
5.2 碰撞机制
5.2.1 布朗扩散——异向凝聚
5.2.2 流体剪切——同向凝聚
5.2.3 速差沉降
5.2.4 撞率的比较
5.2.5 流体动力学相互作用的影响
5.3 聚集体的形状
5.3.1 分形分析
5.3.2 分形聚集体的碰撞率
5.3.3 分形聚集体的密度
5.4 聚集体的强度和破碎
延伸阅读
6 混凝和絮凝
6.1 术语
6.1.1 “混凝”和“絮凝
6.1.2 脱稳剂
6.2 水解金属混凝剂
6.2.1 金属阳离子水解
6.2.2 多核水解产物
6.2.3 混凝剂水解作用
6.2.4 由吸附物引起的电荷中和
6.2.5 卷扫絮凝
6.2.6 总结
6.2.7 应用方面
6.3 高分子絮凝剂
6.3.1 溶液中聚合物和聚电解质的性质
6.3.2 高分子絮凝剂的例子
6.3.3 高分子吸附
6.3.4 架桥絮凝
6.3.5 电荷中和“静电补丁”效应
6.3.6 聚合物絮凝的动力学
6.3.7 应用
延伸阅读
7 分离方法
7.1 絮凝过程
7.1.1 快速混合
7.1.2 絮凝体形成
7.2 沉降
7.2.1 基础知识
7.2.2 实际沉降
7.2.3 升流式沉淀池
7.3 浮选
7.3.1 概述
7.3.2 溶气气浮
7.4 过滤
7.4.1 深床过滤
7.4.2 膜过滤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