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理论及工程应用的角度,系统地介绍了传感器原理、检测技术及其应用。全书由6章组成。第1章介绍了检测技术的基本概念、误差处理技术和检测系统设计方法等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了传感器的基本原理、静动态特性,常见的、应用广泛的以及新型的传感器,如电阻式、电容式、电感式、压电式、压阻式、光纤传感器和化学、生物传感器等。第3章则重点阐述了获得测量信号后,如何对其进行变换和处理,以获得期望的工程数据。第4、6章介绍了各种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如温度、流量、物位、位移、压力、成分与含量等及检测技术工程应用实例。第5章简要介绍了现代检测新技术,以使读者了解当前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本书既可作为自动化、电气、电子专业的本科教材,也可作为硕士研究生及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的参考书。
本书第 2 版自 2014 年 8 月出版以来, 在 4 年多的时间内重印了 7 次, 在对学生顺利完成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任务起到了积极作用的同时, 受到了众多授课教师的欢迎, 这对于全体编者是很大的肯定和鼓舞。
本书第 2 版以工程实际中的零件为实例, 不但详细介绍了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的内容、 方法和步骤, 而且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读者制作了三套用于加工实例零件的专用机床夹具的虚拟演示动画, 这些动画精美逼真、 金属质感强, 生动地展现了专用机床夹具的实际工作过程, 便于理解专用机床夹具的组成和工作原理。
2018 年 9 月下发的 《教育部关于狠抓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的通知》 (以下简称 《通知》 ) 明确指出 “严格本科教育教学过程管理” “加快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 。 为了顺应 《通知》 的要求, 也应机械工业出版社再次修订之邀, 我们对《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指导书》 第 2 版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仍然沿用第 2 版的体系架构, 保留了原有的基本内容、 风格和特色。 在修订工作中, 对第 2 版全书正文、 插图、 公式、 计算过程, 以及数据的来源、 所查阅的文献表格等进行了全面、 认真、 精心的审核, 力求完美, 对读者负责。
具体修订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不符合语法的语句、 易于引起误解的文字进行了更正。
2. 对插图中遗漏、 不当之处进行了更正或完善, 如补充漏标的表面粗糙度值、 修改不正确的线型等。
3. 对来源于不同参考文献的公式中符号的一致性进行了说明, 以避免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疑惑。 例如, 在铣削力计算公式中关于每齿进给量符号的说明。
4. 更新了相关的国家标准, 如关于铸件的标准 (表 5-1 ~ 表 5-4) 。
本书由郑州大学李大磊、 河南科技大学杨丙乾担任主编, 并主持本次修订工作。 郑州大学牛鹏辉、 周洋担任副主编, 徐广涛、 刘兰荣任参编。 郑州大学刘洋、 曹振阳、 刘建华、 丁勇杰也对本书的修订工作提供了支持。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 书中难免存在不当之处, 敬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前言
第一章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指导1
一、目的1
二、题目及原始资料1
三、内容及要求2
四、一般方法和步骤2
五、撰写设计计算说明书3
六、时间安排4
七、纪律要求4
八、成绩评定4
第二章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必备知识5
第一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必备知识5
一、概述5
二、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步骤及内容8
第二节专用机床夹具设计必备知识24
一、概述24
二、专用机床夹具设计步骤及内容27
三、各类机床专用夹具设计要点47
第三章机械制造工艺学课程设计
实例52
第一节序言54
第二节零件分析54
一、零件的功用分析54
二、零件的工艺分析54
第三节机械加工工艺规程制订55
一、确定生产类型55
二、确定毛坯制造形式55
三、选择定位基准55
四、选择加工方法56
五、制订工艺路线57
六、确定加工余量及毛坯尺寸59
七、工序设计60
八、确定切削用量和基本时间63
第四节专用机床夹具设计76
一、接受设计任务、明确加工要求76
二、确定定位方案、选择定位元件76
三、确定夹紧方案、设计夹紧机构77
四、确定分度方案、设计分度装置78
五、确定导向方案和选择导向元件78
六、钻模板结构类型的确定78
七、夹具体的设计79
八、夹具精度分析79
九、绘制夹具装配图,标注有关尺寸及
技术要求80
第四章参考图例82
一、实例零件图82
二、机械加工工艺过程工序卡片82
三、专用机床夹具装配图82
四、选做题目零件图104
第五章常用工艺参考资料130
参考文献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