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专题的形式,结合文献梳理、理论推导与实证研究等方法,在市场不完备、信息不对称以及异质性等假定下,系统地阐述了金融摩擦的微观形成机制,并从资源配置效率与资产价格、杠杆的内生形成与周期过程、金融网络的形成与稳定性、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以及国际资本流动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不同形式的金融摩擦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这对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服务好实体经济、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前 言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增长。增长的约束条件发生了明显变化,宏观经济失衡转向以结构性失衡为主。经济增长的动力转向更多依靠以提升要素配置效率为主导的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已处于高杠杆运行区间,面临较大的金融风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经济转型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课题组研究发现,对我国经济影响力最大,而且发生概率最高的也是金融风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通过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不动摇,加快对要素市场的进一步开放与优化配置,通过有效防范金融风险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
金融资源配置是影响宏观经济稳定运行与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广义的金融摩擦是指经济中影响金融资源实现有效配置的诸多因素的总和。本书旨在分析金融摩擦对短期宏观经济波动的影响,以专题的形式,着重研究了金融摩擦的微观形成机制,讨论了金融摩擦的各种形式对投资决策与效率、家庭消费与储蓄、杠杆形成与周期、金融网络与稳定以及短期内国际资本流动的影响。具体来说,本书完成了以下工作。
第一,基于经典文献,从非对称信息、异质性和金融中介三个角度,以信贷配给为例,简要梳理了金融摩擦的微观形成机制。在非对称信息条件下,金融摩擦本身是一个均衡现象。对于给定的项目投资需求,企业家净资产变化对投资总额具有双重影响。当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信息不对称时,利率变化对信贷市场的冲击取决于企业家保留效用对企业盈利能力变化的敏感性。而银行的引入能否改善信贷市场,主要取决于银行的监督成本和信贷总供给。在不考虑银行监督作用的前提下,相对于贴息贷款,直接补贴更加有利于扩大投资总额。
第二,建立一个三个时期的投资模型,从预防性储蓄的角度,讨论了信贷市场完备性、流动性约束和效率之间的关系。在不完备的市场条件下,财富分配是影响均衡市场效率的重要因素。在给定禀赋的前提下,信贷市场的完备性不仅是影响资源配置效率的关键因素,而且会影响资本品价格的波动和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第三,建立一个包含两类交易者的模型,在异质信念的背景下,讨论杠杆的内生形成和周期过程。研究发现,在风险中性的假定下,两种类型交易者对于未来风险资产收益率的预期差异是杠杆形成的关键。信念差异程度越大,杠杆率和资产价格越高。
第四,以银行系统为例,结合博弈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基于规避破产风险是银行建立网络的基本动机,构建了一个经济学模型,研究了网络的形成过程,并比较不同网络结构抵御流动性冲击的能力。银行网络的最优规模和结构主要取决于银行的个数、损失函数以及建立网络的成本。不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对应的最优网络结构不同,当冲击较小时,最优网络结构为完备网络结构;当冲击足够大时,最优网络结构为不完全连接结构。
第五,在一个相对统一的框架中,回顾了持久性收入、随机游走与预防性储蓄等经典消费理论,分析了流动性约束和信贷限制对家庭消费与储蓄行为以及宏观经济实际利率、产出和就业等的影响,结合经验研究讨论了居民消费行为中流动性约束的存在性、对消费行为的影响以及当前流动性约束内涵的丰富性。
第六,建立一个代际交替模型,分析了金融发展水平与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之间的关系,并基于2000年1月—2017年6月中国的宏观月度数据,采用MS-VAR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金融摩擦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没有显著影响,而是通过影响汇率和国内资产价格来影响短期国际资本流动。
基于以上研究与结论,本书对新时代中国金融发展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第一,要进一步完善信贷市场,缓解信贷配给对投资的限制,提高投资效率;第二,加强宏观调控预期管理,通过合理引导市场预期和加强市场监管,控制合意的杠杆率;第三,完善金融网络,防范系统风险,稳定国际资本流动。
本书是基于笔者的博士学位论文和近期研究完成的。非常感谢王国成、李群、李文军、黄涛、葛新权、齐建国、张涛、樊明太、胡志坚、柳卸林和李凡等老师提出的宝贵建议以及在研究过程中给我的支持和鼓励。感谢麻省理工学院的开放课程项目以及亚历山大·沃利茨基(Alexander Wolitzky)、格兰·埃里森(Glenn Ellison)、米海·马尼亚(Mihai Manea)、木哈买提·伊尔迪兹(Muhamet Yildiz)、安娜·米库舍瓦(Anna Mikusheva)、维克托·切尔诺茹科夫(Victor Chernozhukov)、德隆·阿西莫格鲁(Daron Acemoglu)、伊凡·维宁(Iván Werning)教授的无私分享,他们帮助我系统地接受了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训练。特别感谢阿尔普·西姆塞克(Alp Simsek)、基多·洛伦佐尼(Guido Lorenzoni)、加布里埃尔·乔德瑞-赖希(Gabriel Chodorow-Reich)以及里卡尔多·J.卡巴莱罗(Ricardo J. Caballero)等,他们的研究以及分享的资料对完成本书帮助巨大。感谢韩胜军、王蕊、沈嘉、王成慧、胡倩以及张萍等在组织研究会议和出版事宜等业务工作上的支持。最后,感谢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校级出版资助的支持。
喻崇武
2019年8月
喻崇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商学院讲师。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为什么研究金融摩擦
第二节 研究范畴、框架与方法
第三节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金融摩擦及其宏观经济效应研究进展
第一节 金融摩擦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从微观到宏观的传递过程
第三节 金融摩擦的宏观研究
第四节 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章 金融摩擦的微观基础
第一节 非对称信息
第二节 异质性
第三节 金融中介
第四节 贴息贷款和直接补贴的比较
第五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四章 不完备市场、流动性约束与投资效率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模型的基本框架
第三节 均衡
第四节 福利与效率
第五节 与相似文献的比较
第六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五章 异质信念、内生杠杆与周期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异质信念与杠杆形成
第三节 Fostel-Geanakoplos广义不违约定理
第四节 异质信念、信息与杠杆周期
第五节 实证相关问题
第六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六章 网络结构、金融传染与系统风险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金融网络和传染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模型的背景
第四节 网络形成的规范分析
第五节 网络结构与稳定性
第六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七章 流动性约束、居民消费与宏观均衡
第一节 经典的消费模型及其含义
第二节 流动性约束下的消费与储蓄行为
第三节 一般均衡模型中的消费与流动性约束
第四节 关于流动性约束与消费关系的经验研究
第五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金融摩擦与国际资本流动
第一节 文献综述
第二节 理论分析
第三节 计量模型与数据
第四节 实证研究
第五节 小结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新时代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以金融摩擦为视角
第一节 缓解信贷配给,完善信贷市场
第二节 引导市场预期,控制杠杆率
第三节 完善金融网络,稳定国际资本流动
第十章 结论、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下一步研究的主要方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