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剖析了美国标志性的行政立法程序——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在行政立法过程中的开放性发展内涵,追溯了其发展的历史性时刻、内部具体制度之间的功能性关系,以及促进和保障这些具体制度发挥有效作用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在此基础上,梳理了我国现行的行政立法程序自1982年“规章”概念纳入《宪法》以来,分别经历的一次开端、一次转折和一次高速发展,分析了其所具备的公告、评论的基本特征。
专门针对美国公告评论程序体系进行系统性阐述的行政法学论著。本专著从制度体系的角度详尽阐述美国公告评论程序自1946年《美国联邦行政程序法》诞生至今不断充实和发展的行政法学内容,而不仅仅停留于历史叙事层面,其对行政法学理论阐述的深入程度超过现阶段任何一部同类学术作品。
第二,对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实践的重新解读。本专著后半部分从“规章与其他规范性文件之间存在某种程序性区别”入手,重新解读了中国行政立法程序实践,提出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经历了一次开端、一次转折和一次发展,揭示我国行政立法程序在各项具体制度上与美国公告评论程序之间存在的实质性差距,这在目前同类学术作品中属于。
第三,“中观”性的提出长期制度借鉴与短期技术借鉴的两条发展路径。本专著不仅局限于对制度本身的客观描述,而且也紧密结合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发展的关键性内容,首次提出具有中国实践意义的两条发展行政立法的有效路径。这两条路径既不是宏观指导,也不是微观改良,而是具有现实可操作性和实际效果的“中观”建议。
钱于立,男,1984年生,浙江舟山人,法学博士。现任海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海南经济特区法治战略研究基地研究员,海南省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行政法学、立法学。
绪 论
篇 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发展的内涵论
章 公告评论程序的界定
节 公告评论程序的定义
一、定义:规则制定中的非正式程序
二、双重内涵:法定性与开放性
第二节 联邦《行政程序法》第553条
一、公告、评论、颁布
二、立法目的:自我教育与程序裁量
小结 “现代政府的伟大发明之一”的基本启示
第二章 公告评论程序的发展
节 规模与现状
一、公告的数量与频率
二、工具箱式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外部发展特征
一、社会规制性
二、阶段性:两次规制浪潮、两次规制改革
三、补充性与修正性
第三节 内部理论革新
一、理论起点:新政模式
二、重大发展:多元主义、捕获理论和行政机关的角色转变
三、里程碑式的转折:僵化理论
四、新的挑战:行政责任传统与民主回应的新需要
小结 制度发展体系的立法模式与发展动力
第二篇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发展的制度论
第三章 行政机关理性分析能力的改善与补充
节 通用方法:成本收益分析
一、社会规制背景下的重新兴起
二、局限性与克服局限性
第二节 国会规制分析立法的发展及内容
一、阶段:实体性的规制分析立法
二、第二阶段:程序性的规制分析立法
第三节 总统规制审查程序的发展
一、理论前提:总统规制审查的有限权力理论
二、重要开端:环境影响报告制度
三、尼克松政府的过渡措施
四、福特政府、里根命令
第四节 克林顿总统命令第12866号
一、规制审查程序的范围
二、规制审查程序的运行
三、规制审查程序的公开
第五节 总统规制审查程序的质疑与回应
一、规制审查程序的质疑
二、回应:总统规制审查程序的合理性依据
小结 成本收益分析的程序性理解及相关经验
第四章 公众参与的扩大与补充
节 外部条件:混合程序的形成与经验
一、摆脱审判式程序的传统束缚
二、司法权与混合程序的扩张
三、立法权与混合程序的扩张
四、混合程序的构成要素
五、听证的美国法经验
第二节 外部条件:电子规则制定的形成与经验
一、概念演进:记录、电子摘要和电子规则制定
二、国会立法与电子规则制定
三、总统政策与电子规则制定
四、探索公众参与的新范式
五、应用新型数字技术的美国法经验
第三节 内部条件:规则制定记录的发展及内涵
一、传统意义上的记录
二、“完整的”规则制定记录:1971年“奥弗顿公园案”
三、“重要的”规则制定记录:1973年“波特兰水泥协会案”
四、“公正的”规则制定记录:1977年“家庭影院案”
小结 内、外部程序性条件的重要性
第五章 行政主导性地位及对抗性的修正
节 理论特殊性
一、利益代表模型在规章 起草阶段的缩影
二、合作治理模型的试验和前奏
三、与其他外部协商活动的本质区别
第二节 协商规则制定的实践及程序
一、协商修正实践中行政机关的推动作用
二、协商修正的基本程序及两大争议来源
第三节 协商修正“修正”了什么
一、弱化行政机关的控制地位
二、修正公告评论程序的对抗性
小结 协商合意的特殊价值及经验
第三篇 借鉴与发展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的路径论
第六章 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的发展水平
节 理论开端
一、规章 是不是法的理论挑战
二、规章 是不是法的程序性意义
第二节 备案、咨询程序
一、行政内部程序立法
二、备案、咨询程序的转折性意义
第三节 与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发展的一致性
一、公开征求意见程序的发展
二、社会规制及其主导性地位的形成
小结 必须强制性普及公开征求意见程序
第七章 发展我国行政立法程序的有效路径
节 长期制度性借鉴
一、如何改善公开征求意见程序的理性分析能力
二、如何扩大公开征求意见程序的公众参与程度
三、协商规则制定的“不借鉴”
第二节 短期技术性借鉴
一、技术性借鉴的可行性
二、“专车立法”程序的技术性问题
三、行政立法程序的技术性借鉴
小结 第二次发展的优先性与积极性
附录一 2003年美国总统管理和预算办公室公告评论程序
规制路线图
附录二 影响美国公告评论程序发展的重要案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