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讲授电影剧本创作过程与方法的书籍,本书利用“织体”这一极具创新意义的操作手段,把繁杂的故事要素收拢成七个故事声部,再分层次、有步骤地进行“编织”,让编剧这门复杂的手艺变得清晰简单且有章可循。
本书还植入了一个原创案例完整的创作过程,清晰展示故事创作的每个过程的每个动作,对编剧学习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同时对长篇小说的创作也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这是一本极具创新性与操作性的编剧书。
理论创新——首次提出“故事织体”理论,为编剧学习与故事创作构建起全新的系统性平台。
人物关系——全新的、极具操作意义的人物关系分类和设置方式。
过程案例——植入一个完整的原创案例《翻谱人》,清晰展示故事创作的每个过程的每个动作。
工作表格——大量可作为创作工具的工作表格。
内容笔记——每章节末有对相关内容总结提炼的笔记,并把所有笔记在书末进行汇总。
前言
很多编剧学习者走过这样的心路历程:简单——难——学习——更难。编故事是个知易行难的活,很多初次试水的勇士仅凭天赋自信往往提笔就写,但鲜有成功者。很快,你会意识到这门手艺远比想象的复杂。当你抓住一个无与伦比的想法和创意,想大干一场时,却发现寸步难行。
学习,你会发现更难。翻开各种编剧理论书,纷繁复杂的故事“元素”和专业术语扑面而来:人物、高潮、主题、冲突、对白、动作、角色、节奏、情节点、场面、事件、巧合、勾子、拐点、细节、背景、鸿沟、伏笔、分晓、弧光、人物关系、核心问题……
乍一看都有道理,单个学都好理解,等写作要用时,你突然发现它们只是层层叠叠、相互勾连的一堆乱麻。一门看起来简单的手艺,怎么会如此复杂?有没有办法把它弄简单一点?
要把编故事简单化,你需要把编剧的技术与艺术区分开来,专注于学习它的技术部分,编出一个逻辑合理、动力正确的及格作品,才是一个务实的学习目标。想成为故事大家,不是通过专业学科的学习就可以做到的。只学习可以学习的技术部分,放下不可以学习的艺术部分,是基本的学习智慧。
要把编故事简单化,还要找到一把打开技术大门的钥匙。“织体”就是这样一把钥匙,它借鉴音乐声部的组织方式,将复杂的故事要素分层次、有步骤地置入时间与空间的纵横坐标上,为千头万绪的故事创作找到了一个极具操作性的解决方案。
相信《故事的织体》可以为你掌握故事创作这门技术助一臂之力。
宋传,男,1971年出生,湖南人现居广东。自由写作者,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长期从事艺术创作与艺术教育。
第一部分:因为“织体”,你才好编
第1章 编故事,怎么学
(1.1)什么人可以学编剧
(1.2)编剧可以自学
(1.3)理论很丰满,操作很骨感
第2章 艺术,怎么学
(2.1)学艺者死,学技者生
(2.2)这才是编剧的技术
(2.3)你会被“模式”绑架吗
第3章 什么是故事的织体
(3.1)编故事很像织毛衣
(3.2)织体概念来自音乐
(3.3)故事的织体只有七个声部
(3.4)织出故事的逻辑与动力
第4章 “直播”创作过程
(4.1)嵌入完整案例,了解故事写作全程
(4.2)与音乐有关的大众电影
第5章 简化、分类、程序——操作
(5.1)简化、分类、程序
第二部分:编织你的故事
织体:点、线、面,从想法到剧本的全过程
第6章 你的灵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6.1)灵感是挖出来的
(6.2)向骗子学习分类
(6.3)分类的原则
(6.4)练习分类、造福自己
(6.5)故事灵感应该这样分类
(6.例)《音乐故事(待定)》灵感挖掘与分类
第7章 写作的起点,三支柱与八要素
(7.1)创作从确立故事核心开始
(7.2)三足鼎立之1,主角
(7.3)三足鼎立之2,主事件
(7.4)三足鼎立之3,主题
(7.5)故事的八要素
(7.6)“一句话故事”很重要
(7.7)三足并行,不分先后
(7.8)故事的背景设置
(7.例)《交响乐待定》三支柱与八要素
第8章 故事的声部
(8.1)故事的起点与终点
(8.2)故事的支柱三声部
(8.3)人物声部
(8.4)事件声部
(8.5)主题声部
(8.6)织体的七声部
(8.7)拉开两点距离,故事更精彩
(8.例)《翻谱人》的故事声部
第9章 关键事件与幕布局
(9.1)故事的四个乐章
(9.2)划分幕的三个关键事件
(9.3)故事的幕设计
(9.例)《翻谱人》的关键事件与幕布局
第10章 该写故事梗概了
(10.1)什么是故事梗概
(10.2)故事梗概有什么用
(10.3)故事梗概怎么写
(10.例)《翻谱人》的故事梗概
第11章 幕的织体
(11.1)织体、逻辑、动力
(11.2)幕内编织
(11.3)幕间编织
(11.例)《翻谱人》的幕织体
第12章 让人物关系一目了然
(12.1)人物是有关系的
(12.2)人物关系有什么用
(12.3)人物关系的分类
(12.4)人物关系的设置目标
第13章 人物走到幕里来
(13.1)人物为何姗姗来迟
(13.2)处事人物,因事而来
(13.3)相互人物,“关系”影响“力”
(13.4)人物属性决定人物关系
(13.5)给人物取名不必着急
(13.例)《翻谱人》幕人物出场
第14章 高潮大纲
(14.1)故事高潮很重要
(14.2)高潮大纲怎么写
(14.3)高潮大纲有什么用
(14.例)《翻谱人》的高潮大纲
第15章 故事路标
(15.1)故事路标的意义
(15.2)故事的10个路标
(15.3)路标事件的置入
(15.4)故事路标与大众心理
(15.例)《翻谱人》路标确立
第16章 序列织体
(16.1)什么是序列
(16.2)故事的10个序列
(16.3)序列的织体
(16.4)序列内编织
(16.5)序列间编织
(16.例)《翻谱人》的序列织体
第17章 序列人物
(17.1)处事关系人物更多
(17.2)次要人物设计原则
(17.3)相互关系更复杂
(17.4)序列人物的属性
(17.5)给人物取个名字吧
(17.例)《翻谱人》序列人物出场
第18章 故事大纲
(18.1)什么是故事大纲
(18.2)故事大纲有什么用
(18.3)故事大纲怎么写
(18.例)《翻谱人》的故事大纲
第19章 关注的点与线——创作的换位思考
(19.1)关注点是什么
(19.2)关注线——不简单的连接
(19.3)超越模式的法宝
第20章 场景织体
(20.1)什么是场景
(20.2)场景的织体
(20.3)场景的纵向编织
(20.4)场景的横向编织
(20.例)《翻谱人》的场景织体
第21章 环节
(21.1)环节是什么
(21.2)环节的记录
(21.例)《翻谱人》的环节设计
第22章 人物图谱
(22.1)故事人物全家福
(22.2)人物的逻辑链条
(22.3)人物图谱
(22.例)《翻谱人》的人物图谱
第23章 写剧本
(23.1)蓦然回首
(23.2)剧本的格式
(23.3)第一稿:素材的选择与排列
(23.4)第二稿:描写与对白
(23.5)第三稿:全盘检查与修改
(23.例)《翻谱人》剧本(节选)
第3章 什么是故事的织体
(3.1)编故事很像织毛衣
编故事和织毛衣的共同之处在于——织。都要搞清两个问题:织什么?怎么织?毛衣织的当然是毛线了,现在的毛线是不需要自己纺的,商场、网上大把,你只要挑选颜色和材质就行了,真正麻烦的是怎么织。
一件常规的毛衣基本上由衣领、衣袖、衣身组成,简单一点的织法是把三个部件单独织好,再组装。高端的织法是一体成形,所以织毛衣的人必需要有整体观念,或者叫结构观念。
具体操作无非就是用几根针挑着几根线正一下反一下地扎起来,真的这么简单吗?不是的。如果有图形设计,你每扎一下都是有讲究的;如果这些图形还由不同颜色、材质的毛线组成,那讲究就更多了。所以,毛衣的“织”主要难在怎么织,织什么基本不用操心。
编故事比织毛衣麻烦,麻烦就在于你先得搞清织什么,这可不像毛线可以到网上买现成的(抄袭者另说)。编故事到底是在编什么呢?随着编剧理论的不断丰富,这一问题好像越来越搞不清了。
各种剧本创作理论书中提到的故事“元素”越来越多,如人物、高潮、主题、冲突、对话、动作、角色、节奏、情节点、场面、事件、巧合、勾子、拐点、细节、背景、鸿沟、伏笔、分晓、弧光、人物关系、核心问题……而且随着理论家们的持续努力,相信很快会赶上化学元素周期表的。
理论越发展,我们越糊涂。问题出在很多做理论研究的人只强调深入,而忽视了浅出。把那根毛线研究到了分子级别,然后就出不来了,你让织毛衣的姑娘手握一把“分子”怎么弄!
所以,编故事先要对众多的故事“元素”进行简化与分类,把它们变成可以捏在手中的那几根毛线,就是故事“要素”。这不但是个技术的跨越,还是一个观念的转变。先理出头绪来,你才知道自己织的是什么。
织什么搞清楚了,怎么织就会简很多。怎么织本质上就是个要素组织方式的问题。现有教材对这个问题其实是没有讲清楚的。难点有二,一、没有把元素归类成要素,一大把线头当然容易打结。二、这个问题确实不太容易讲清楚,因为它看起来更像是艺术范畴的东西,根本讲不清楚。其实不然,是因为我们没有找到一个好的理解入口。本书正是以音乐的“织体”作为借鉴,来搞清楚怎么织的问题。
(3.2)织体概念来自音乐
音乐中的“织体”是个什么概念?先来认识一下音乐中的“声部”。以合唱为例,我们看到舞台上的合唱队,前面站两排女的,后面站两排男的。是两个声部吗?不,是四个声部。男高音、男低音,女高音、女低音四个声部。
那划分声部的标准是什么呢?就是干不同的活(唱不同的音),再多的人如果唱的都是相同的音,那也只是一个声部,叫齐唱。这么多人唱不同的音,为什么可以不乱套,还可以比齐唱更好听?
织体是一种音乐的结构形式。简单来说就是怎么把这些声部组织到一起。第一个声部在唱“do”的时候,其他声部唱什么音;第一声部旋律往上走时,其他声部怎么走,这些都是有规矩、有讲究的,可不能乱来。音乐中的“复调”与“和声”都是讲织体的专门课程。
(3.3)故事的织体只有七个声部
故事的“织体”就是编织故事的“声部”。把故事中的各种“元素”简化,归纳成人物、事件、主题三个故事支柱后,再把这三个支柱分解成身份、欲望、动作、核心问题、障碍、结果和意义七根线条,这些线条就是故事的声部。
这七个声部保持一定的关系发展、变化着,就奏出了美妙的故事乐章。不要被复杂的理论吓倒,好的学习方法可以把复杂的事情搞简单。
(3.4)织出故事的逻辑与动力
◆逻辑是故事的生命线,是故事成立的基本前提。
简单点说,逻辑就是规律,故事的逻辑就是故事存在与发展的规律,主要指事情的因果关系。因为你设置了一个嗜赌如命的人,负债累累便成为一种可能;因为你的主角有夜盲症,所以夜色成了他行动的巨大障碍;因为敌对双方狭路相逢,所以有了一场恶战。这都是逻辑,由此及彼的符合规律的可能性。
◆理性逻辑与感性逻辑共同构成故事的逻辑土壤。
所谓理性逻辑是指来自科学知识,通过证实或证伪的因果关系,如重力向下,离心力向外;感性逻辑是指来自人们的经验、体会,如大江东去,三人成虎,黄道吉日。来自知识的理性逻辑与来自经验的感性逻辑是故事逻辑的基础。
感性逻辑从经验、体会可往外延伸为感受和预期,觉得这事可能发生或者可以接受。比如神话、科幻这类超现实的故事,正是建立在可以接受范围内的合理想象与逻辑自洽。
科幻故事要以现有的科学发现为根据,再发展出可以接受的有限的可能性。小行星可以撞上地球,但你不能让科学家派消防队员拿着水枪改变行星轨迹,拯救世界。神话故事的创作则必须限制在作者自己设置的各种前提下,二师兄是打不过大师兄的,大师兄头上的钢圈自己是取不下来的,唐僧是不可以腾云驾雾直奔西天的。
为了让故事更好看,作者会参照现实生活逻辑,为故事量身定制一套游戏规则,这一套规则就是这个故事的逻辑土壤,一旦生成,你就必须遵守,不能说变就变。
故事创作一定要遵循逻辑规律,符合逻辑是受众接受故事的基本前提。创作者不能为了某个精彩的情节或场景,而肆意挑战人们的逻辑感受。如果你需要一个结果,你必须设置一个可以导致这一结果的前提。只有有了坚实的逻辑基础,你的故事才有了打动人心的力量。观众才会相信它是发生过的,正在发生的,或者可能发生的。
◆织体是一套驾驭故事逻辑的操作系统。
组成故事的要素非常多,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错综复杂。通过故事的织体,可以把零散的故事要素,组织成一个系统的逻辑网络,使创作者能够非常方便地理清织体声部内部以及声部之间的逻辑关系,让我们的创作始终运行在合理的逻辑框架内。
◆动力是故事的生命力,是故事发展的重要原因。
故事的动力是指故事向前发展、进行的力。比方一首歌曲或一首韵律诗,一旦启动第一句,就不能随便停下来,在中间哪个地方停下来都不合适,必须走到最后一句。这种欲罢不能的力就是动力,这种动力是由诗、歌发展中的不稳定性带来的。
故事的动力也是由这种不稳定性造成的。一幕发展到下一幕,一个序列发展到下一序列,一个场景发展到下一场景,正是由于每一个单位的不稳定性,故事才有了向下发展的冲动。故事创作的主要任务,就是在合乎逻辑的前提下,制造故事向前发展的不稳定性。
当然这种不稳定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就像诗与歌的每一句在稳定程度上的差异,这种稳定性的差异决定了动力的强弱。
◆织体是一套编织故事动力的操作体系。
故事各要素的相互作用与连接方式,是造成故事不稳定性的推手,是故事动力的形成原因。通过故事的织体,设计、优化这种作用方式与连接方式,我们不但可以创造这种不稳定性,还可以控制这种不稳定性,让它为故事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必需且可控的动力。
织体作为故事结构的新概念,对于故事创作中的逻辑与动力的把握,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提供了一种科学的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