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卷收入《十六岁少女》,故事在十六岁的春天里拉开帷幕:那时的我,是个病怏怏的女孩,收到了来自同校同龄的男同学郑闯的纸条,互相之间建立了好感。秋天,一批人奔赴黑龙江林场,为了追随郑闯,也为了证实自己,我也赶上了北上的列车,把那个上海弄堂里的家远远甩在身后。生命迎来了一片冰天雪地。在那里我经历了蜻蜓点水般的初恋,结识了一群热血青年,又亲眼看着好友和爱人在眼前离开人世,或因意外,或因病痛。在这里,人性的卑微与光彩早早上演,少年式的浪漫情怀和英雄情结提早落幕。在东北的岁月里,我与女神般善良纯洁的倪娜成为至交,为她的早婚而遗憾,又为她的幸福而喜悦,在她死后,久久地怀念她;我与普普通通的钱小曼相互依靠,结下深厚的友谊,为她简简单单的爱情感到惊心动魄;我甚至*后也理解了一开始不喜欢的女伴吴国斌,成为了她*的朋友……从16岁到18岁,短短的两年时间,在冰天雪地的林场里我们每个人都演绎了无比坎坷的青春命运……*后我倔强、坚强地挺过来,以一个苍老的灵魂重回故乡,*后的*后,我才发现,原来我才十八岁,人生的道路才刚刚开始。
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剧情,每个女孩的十六岁却怀揣着同样的心情:任性、羞涩、敏感、不安、仓皇失措。长篇小说《十六岁少女》是秦文君注入大量情感的一部作品,评论家称其:像雪地里飞出的一只翠鸟,让人感到灵魂的震颤。作品再现了时代背景下一群不向命运低头的年轻人在冰天雪地的黑龙江林场里经历的悲欢离合、生死离别。深刻演绎四个女孩在深山雪林里为爱奔走的痴狂、大起大落的壮阔、失去至交的惨烈。故事展现了经过苦难洗涤的一代人对命运的释然,对人生的热爱。堪称一部跌宕起伏的青春史诗。在这部作品里,秦文君的文字带领读者穿越那一代人欢笑热泪的豆蔻年华,回到心灵的美好角落。
文学、人生与十六岁的随想刘绪源我读过秦文君许多作品,也许,在这位多产作家的众多的作品中,真正使我折服的,就是这部长篇处女作《十六岁少女》了。 我不敢将这部小小的长篇同举世公认的文学名著相比,我清楚地知道它们之间不言自明的差距。 然而,当我一页一页地细细品味,揣摩着作者所曾经历的人生与执笔创作时的心态,在她所精心构筑的艺术氛围中流连忘返的时候,我清清楚楚地感受到了以往捧读大师们的杰作时所常有的那种心境,那种在极端世俗的人世图景中洋溢出高雅和圣洁,在朴素而独到的字里行间读出永恒与深邃的愉悦。 我知道,这种感受是得之不易的。 因为大师们的作品,是按照世代相传的习惯静静地仰视的,是预先设定了一种崇敬的心理状态的;而读当代的新作,尤其是读那些年龄相仿、阅历相近、平时又不乏交往的作家朋友的新作时,就很难崇敬 得起来(原因是彼此太熟悉了) ,甚至很难静得下来(原因是共处的喧嚣的当时态 ,与作品题材的切近感,会混合成一种心理干扰,把你时时引向实际的迫切的功利性思考,而很难达到真正的静观 ) 。 然而,读《十六岁少女》 时,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那种深刻的愉悦。 记得读钱锺书先生的《围城》时,我为书中的每一个细部击节赞叹,而不忍心太快地读完它。 它们确乎处处精彩备至,堪称字字珠玑。 后来从杨绛先生的回忆录中知道,才华过人的钱锺书在写《围城》时,摒绝一切杂事,却每天只写一页稿纸,可见营造时所用心力之精。 《围城》在总体结构上以自然朴拙见长,顺时序缓缓演进,不留人工斧凿与拼接的痕迹。 作者似不屑以情节来吸引读者的注意,他对于各个细部乃至整个作品的魅惑力保持着足够的自信。 我总觉得,秦文君在结构她的《十六岁少女》时,是受了《围城》的影响这影响可能是直接的,也可能是间接的。 至少,她有这方面的师承的愿望,或在艺术追求上有相近的指向。 她让情节缓缓地推进,从容不迫,不故弄玄虚,不挑起读者过多的好奇;却在细部上倾注了自己的全部的心血,调动起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感受,写得率真而深邃,一页一页铺满了她的真情实感,很少找得到随意编排或情感空白的段落。 所以,我读《十六岁少女》,读得十分缓慢,一反我近来一目十行的读书习惯。 我不忍心让作者的经历和心血的这种真诚的倾注,在我匆忙的目光中轻易地滑过去,也不愿意舍弃这种真诚的倾注在被赋予文学的形式以后所能带给我的那结结实实的艺术享受。 我在缓慢的阅读中,得到的正是静观的愉悦,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审美愉悦。
秦文君,著名儿童文学作家,1954年生于上海,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中日儿童文学美术交流协会会长,上海少儿读物促进会理事长。她1982年发表处女作,迄今出版70多部作品,七百余万字,总销量已达千万册。她是一位倾心于最美丽的事业的作家,她以博大的爱心,臻美的艺术追求,用心灵的甘露,浇灌着犹如鲜花一般成长的少男少女。
十六岁少女第一章 / 003第二章 / 036第三章 / 079第四章 / 111第五章 / 134第六章 / 153第七章 / 179第八章 / 210秦文君文学创作年表 / 224秦文君主要获奖记录 / 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