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通过对张、胡两大家族祖上的交往和个人交往的梳理,全方位将他们的人生经历、创作思想进行对照和评议,并配以一百幅左右的老照片。生动有趣的文笔勾勒出民国社会海上都市和海外华界的人情百态,读来极有趣味。
海派文化孕育的“金童玉女”,张爱玲与胡适家族世交与个人隐情,民国最著名才子才女的悲欢离合。《张爱玲与胡适》通过对两位民国时代红极一时的才子才女悲欢离合的描述,对张、胡两大家族祖上交往和个人情感的梳理、探寻,还原了张爱玲、胡适真实的内心世界,并重新诠释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一百幅老照片配图,让人身临其境。字里行间视野宏大,读来颇有趣味。
《张爱玲与胡适》的写作灵感起源于一次访谈,听到朋友的建议眼前一亮,把张爱玲和胡适放在一起多么谐调、多么熨帖,他们是东西方文明碰撞交汇孕育出的一对“金童玉女”。
表面上看,这个世界千奇百怪,但是所有的奇怪都源自我们对事物内部的一知半解,所有的千奇百怪其实都有着它的来龙去脉。也就是说,千奇百怪背后,其实都隐藏着一种逻辑上的合情合理。真正的违反规律的奇怪是不可能出现的,这是天地定律——就好比民国时代出现了张爱玲、胡适这样离经叛道的人,为什么他们早不出现晚不出现,偏偏要在民国时代的上海和北平出现?是因为时候到了,或者说火候到了,历史已经掀开崭新的一页,李世民或武则天不可能再现,李莲英或慈禧也绝无可能借尸还魂,他们的死亡是专制历史的消亡,我们终于在脚下这片土地上,看到张爱玲的摩登旗袍或胡适之的笔挺西装,这一天迟早要出现,就像张爱玲和胡适之不出现也会出现陶爱玲或江适之一样——原因其实很简单,历史的走向也就是文明的走向,漫漫寒冬的尽头,肯定是鸟语花香的春天。
人类历史其实一直与气候、地理密切相关,中国大地西高东低,西北风年复一年地劲吹,像一把挥舞在上帝手中的大扫帚,碎石、砂粒吹不走,就近形成大戈壁大沙漠。而那些细如面粉的黄尘,则被吹上万米高空,最后降落成泥土,形成了一片浩大无边的黄土高原,黄河从中穿过,被染得一片浑黄,就成了一条咆哮狰狞的黄龙。大量泥沙沉淀淤塞河床冲毁堤堰,大片大片城池毁灭人民夭亡,黄河成为黄祸为非作歹,让历朝君王胆战心寒。而要治理这条残暴的河流,仅凭占据某一河段的偏安小国是无能为力的,非得有个铁腕暴君,非得有个集权、暴政的封建帝国——民族历史就这样被浩浩北风、被滚滚黄河所圈定,是命中注定的定。
中国人就这样在一片漆黑的隧道中昏睡,这一睡就睡了五千年——当然,它也形成过滥觞的农耕文明,现在成为废都的长安城,当年就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会,它耸立在丝绸之路起点,与古罗马一道在远古的天宇下并驾齐驱遥相辉映,吸引着全人类的目光。可是,古罗马文明诞生了民主、自由的社会制度,而东方的专制文化到今天依然阴魂不散,文明传统在欧洲形成了进步的主权在民的法治精神,而在中国却形成了“史官文化”、继而发展成为牢不可破的集权、暴政传统,为什么会这样?我们只能从各自不同的地理去寻找起因:希腊人原先是蛮族,漂洋过海来到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谋生。那片土地太贫瘠,而周遭全是富饶的文明古国,他们很快学会经商、航海与手工制造,建立起一个个城邦。
文明的温度计(代序)
第一辑:海上花
孤独中遇到“胡适”
色,戒不了
风尘中有一朵“海上花”
上海是个滩
屋里乱摊着小报
头发长,见识也长
天才梦
女神的预言
第二辑:沉香屑
徽骆驼
屡试屡败的落魄秀才
小忙其实是大忙
哪个佩?哪个纶?
衣锦还乡
可怜的“代理”知州
第三辑:华丽缘
华美而悲哀的城
我的八点钟的灰姑娘
从《秧歌》开始
香港是块跳板
第四辑:异乡记
时空交叠的感觉
如对神明
老乡见老乡
漂泊在文艺营
半个台湾人
“像一卷细龙卷风”
第五辑:天才梦
“时代是仓促的”
文学爱好者
爱隋是流动的液体
我的朋友胡适之
不得安生的祖先
封锁
留在大陆的亲人
睾丸一样的岛屿
在黑夜里奔向月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