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8 元
丛书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当代美学的基本问题及批评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
- 作者:(斯洛文)阿列西·艾尔雅维奇著
- 出版时间:2019/9/1
- ISBN:9787547314623
- 出 版 社:东方出版中心
- 中图法分类:J01
- 页码:260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第一部分思考艺术的本质和价值、艺术是否会消亡等艺术哲学层面的问题,从黑格尔对浪漫艺术、阿多诺和海德格尔对现代艺术、詹姆逊对后现代艺术的分析中,找寻到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结合的研究路径,给出批判美学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并展望全球化背景下当代美学的存在方式和发展可能。第二部分聚焦于视觉艺术的兴起、三代先锋运动的异同,讨论艺术在传播与接受过程中因外来与本土因素融合产生出的多彩样貌,特别是结合对先锋派艺术史的梳理,发展了朗西埃提出的“审美革命”概念,深刻阐释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著名美学家、斯洛文尼亚学者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新作
立足于批判美学研究,回答后现代语境下艺术哲学的基本问题,反思当代美学的存在现状,探索当代美学发展新的可能性。
1.何谓艺术?艺术具有什么重要功能?艺术是否会死亡?阿列西教授回答道:在黑格尔审美理论中,艺术是人类创造性的产物,具有揭示真理的意义和批判现实的功能,这种艺术在逻辑上必然走向终结;而随着社会文化背景从现代主义转向后现代主义,大众性的商业化视觉文化和视觉艺术兴起,现代艺术虽然没有死亡,但已经失去其从前的重要性。
2.□□化时代批判美学应如何描绘当代世界的美学图景?阿列西教授认为,与之前源于欧洲的作为艺术哲学和美之哲学的美学不同,今天美学已经被转化为一种平行的理论话语共存的广阔领域,已经没有了中心,缺乏确定的边界或清晰的特点,仅仅具有地域的、短暂的有效性。在当代,拼贴□□美学图景需要兼顾□□视野和地域或民族的话题。
3.阿列西教授重视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分别是什么?阿列西教授尤为强调美学研究要关注同时代的艺术实践和批评。近年他把先锋派艺术作为重点研究对象之一,与□□上的学术合作者一道系统研究过20世纪的先锋派艺术,并结合对三代先锋派艺术异同的梳理,发展了朗西埃提出的“审美革命”概念,以此深刻阐释了艺术与政治之间的关系。
4.本书对当代美学研究与艺术批评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阿列西教授来自东欧地区,曾担任□□美学学会会长,长年与中国美学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受到国内外美学界的关注。本书集中体现了阿列西?艾尔雅维奇教授近年研究兴趣和主题之所在,对促进当代美学研究与艺术批评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5.东方出版中心推出“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包括:《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慢下来——走向当代美学》《政治思想中的审美转向》《审美革命与20世纪先锋运动》《批判理论与当代资本主义危机》《保卫人文主义:理论与政治的探讨》《重访现代性》《文化、治理与社会——托尼·本尼特自选集》等。
《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前言(部分)
本书包含了三个相互联系的焦点。首先就是美学及相关问题,特别是在视觉艺术和视觉文化领域内的美学问题。其次就是后现代主义与后社会主义状况——同名论著2003年在美国伯克利出版,2009年在中国台北出版。第三就是审美先锋派。这一主题的相关细节和潜在的理论价值在□近出版的《审美革命与20世纪先锋运动》一书中得以展现。
后两个主题同时会涉及更广泛的问题,那些问题将在介绍性的文章中进行探讨。同时这些问题也并非孤立的,而是与其他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后现代性、批判理论、马克思主义、艺术政治化、环境审美化、艺术与文化的差异性等问题。在这方面本书遵循一般的研究思路,也就是说将这些问题置于一个比较具有同质性的社会历史背景,在这一背景下,之前相互隔绝的符号、主观性、政治现状和历史背景被整合在一起。之前孤立存在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被融合在一起,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更具个性化。
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特别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整个世界经历了巨大的转变,相关国家经历了近似于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所说的“认识断裂”,或康德所言的“哥白尼式的革命”。
我将自己所从事的美学研究定义为批判美学(Critical Aesthetics)。其发展历经了康德、黑格尔、法兰克福学派和“诗学主义”(la po?étique)。我认为批判美学是博采众长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对新情况和新现象作出解释。换句话说:只有允许非同一性进入到同一性中,才能将任何非同一性整合为动态同一性。我提议将这一连串发展过程看成是过程性的、动态的、辩证的。因此,批判美学也是一系列相关理论、阐释、概念和观念相互联系的集合,这一集合又不断地被特定的艺术品所扩充。在这个意义上,批判美学找到了其艺术中的镜像——这就是为什么批判美学越来越与当代艺术史有关联的原因。
在本书中,我描述了20世纪艺术史中的几个案例,这些案例都体现在特定的社会形态中,无论其范围大小,美学和艺术都与某种社会利益和社会预期有着确切的关联。这一话题与一个问题有关,即是否存在这样一个社会形态,它既在启蒙传统的框架内努力发展出特定的理论(艺术史、美学等),同时也有意识创造出能够反映并支持这种理论的艺术实践,从而表达特定社会的利益需求?
自千禧年始,美学、艺术史和艺术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但直到□近,艺术史和美学几乎没有同时出现,因为两者在概念上代表两种不可兼容的话语类型,尽管它们的对象都是艺术,但诠释艺术的观点却截然不同。通常艺术是在场的:它可以是视觉研究、文化研究、视觉文化或艺术本身——或两者的组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结合并不融洽。尤其当视觉文化与艺术、美学与视觉研究并置时,这种不协调的状态更为严重。艺术史与美学偕行通常无可置疑,因为这两个学科共享一个业已消失但传承完好的规范性。
□近的美学发展为艺术史提供有力支持,更多地呼吁对艺术本质、艺术本性甚至是艺术存在等问题的关注。美学在20世纪60年代世界艺术大融合的过程中,也作出了一系列哲学阐释。当艺术品在反映论、风格或表现论的基础上被定义时,这种哲学细读并不重要; 但在杜尚之后,因为杜尚的缘故,艺术每次出现都成为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哲学阐释对艺术的存在来说,已变得至关重要。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美学既属于分析哲学,也属于大陆哲学。通常□好将之称为“理论”。例如从德里达到丹托,都使用统一的术语来概括晦涩的学科研究方法。这些话语的另一个特征是都体现法兰克福学派的精神实质或实践特征,也就是说他们不仅关注时间或空间上相当久远的艺术品,而且注重与当代艺术联系在一起。这就意味着,他们的分析、定位及批评,都直接依赖于目前出现的艺术,在这方面他们的实践经验值得遵循—诸如阿多诺、本雅明、西格弗里德·克拉考尔(Sigfried Kracauer),以及卢卡奇、弗雷德里克·詹姆逊,他们都同时从哲学、美学、艺术批评,甚至艺术史等角度进行思考。显然今日之美学不再是以往称之为的“美学理论”,而是成为阐释当代艺术的话语。美学——作为更新后的艺术哲学——已重新融入艺术世界。
在20世纪60年代,美学既作为个体的审美活动(亨利·福西永[Henri Focillon]、奎多·莫尔普戈-塔利亚布埃[Guido Morpurgo -Tagliabue]、罗曼·英伽登[Roman Ingarden]、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也作为思考艺术的哲学理论,形成根本的、通常是本质主义的框架,而美学的实际存在方式和功能却是次要的。这个观察结果同样适用于其他不同的哲学理论,例如黑格尔、海德格尔或萨特的哲学。在一些国家,另有其他一些原因导致美学的式微。因此,在法国“自从20世纪60年代起,美学因其传统的基础主义、精英主义和资产阶级价值观而备受攻击”。代表这种美学和哲学的例子有莫里斯·梅洛-庞蒂和杜夫海纳。
美学与另一理论领域哲学的关系如何?克里斯托夫·门克(Christoph Menke)的见解不无深刻:美学“尚未”成为哲学,因为它属于经验的维度,是存在于任何透明的自我意识之下的表现维度。
阿瑟·丹托是将哲学意义上的美学与艺术批评和(部分)艺术史结合的□□人。他的理论出发点是黑格尔,他创造性地将艺术和哲学整合为艺术哲学,或称为美学,并以这种方式实现了两者的融合。黑格尔的艺术哲学不仅是丹托的理论出发点,也是其理论的主要支撑素材。丹托所做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早期看来——似乎不可能完成:将分析哲学和大陆哲学这两大传统哲学聚合,至少促成两种哲学兼容并包。在此基础上丹托走得更远:在聚焦黑格尔理论的基础上,他创造了一种新的艺术史,即艺术转变形式的历史,其动力为心灵或精神。那么这就是艺术与哲学相联系的理论出发点,同时也是艺术发展的两种方式。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意识到丹托的理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当时欧美艺术界所发生的现象的回应。中国的情况大相径庭:艺术不仅没有绝迹,反而生机勃勃,充满朝气,面向未来。因此许多中国美学家和其他专业人士认为“艺术终结论”十分牵强附会,这种态度并不奇怪,因为与他们所见的恰恰相反,比如许多实例都可以支持这一论点。
但在20世纪90年代的欧美,阿瑟·丹托强调指出,黑格尔所言不虚:“现在我们对艺术哲学的需要比过去艺术能够从容自洽的时候更为强烈。艺术需要我们的理性关照,那绝非为了再创艺术,而是为了在哲学上明晓艺术是什么。”
如美学一样,艺术史对当代艺术也有诸多困惑。这促使许多人尝试改写艺术史,用新的艺术史来替代旧的艺术史,例如从视觉人类学的角度,从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提议出发(改写艺术史)。当今的艺术史与其他学科交织在一起,它联系着艺术机构,更不用说还有艺术市场、意识形态、政治和文化利益等。
美学与艺术实践和艺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并不非常紧密,受它们影响的概率也比较小,世人要求其回应新作品和新趋势的期待并不那么迫切(与艺术史相比)。但这是一个表面现象。在□近几年的实践中,美学已为艺术的发展打上深刻的烙印,甚至它从本质上决定了是什么被冠以艺术之名。正是这种框架,使艺术的特异性概念成为可能。
在过去20年中,美学已成为艺术理论和感官理论的重要部分,在这方面不仅补充了艺术史,而且在许多方面有助于反映当代和□新的艺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助于在艺术和文化之间形成明智的分界线。今日之美学在哲学和当代艺术史中经常发挥中介的作用。这意味着当下任何新的理论的、文化的范式,都将促进美学的发展,美学以此获得进步并应用于更多不同的领域。
……
阿列西·艾尔雅维奇(Ale? Erjavec),1951年生,斯洛文尼亚人,□□著名美学家,斯洛文尼亚科学与艺术研究院哲学研究所所长。主要从事批判美学(Critical Aesthetics)研究。著有《美学、艺术与意识形态》《美学与认识论》《现代主义中的意识形态与艺术》《美学与批评理论》《图像时代》和《弥留之爱:先锋艺术、美学与艺术的终结》等著作,此外编著有《审美革命与20世纪先锋运动》《重访现代性》《□□化的美学与艺术》等。他是□□美学学会前任会长和重要组织者之一,长年与中国美学界开展学术交流合作,受到国内外美学界的广泛肯定和赞誉。
编后记批判美学与当代艺术批评丛书·总序
编织具有当代性的世界美学图景
前言
第一部分 批判美学
美学:艺术哲学还是文化哲学?
阿多诺与海德格尔: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
艺术在死亡与终结之间吗?
当代生活与艺术之死:第二世界、第三世界和□□世界
美学与作为□□化的美学
美学和审美:阿多诺之后
第二部分 视觉艺术和政治性艺术
视觉文化、艺术及视觉研究
眼睛所遇到的……
作为艺术和真理的摄影
位置、重置和移置
单刀直入:美学与政治性艺术的特性
艺术的东方
审美革命
当代美学中的艺术与政治——阿列西教授访谈录
编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