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集,16万字,凡”心象”、”行色”和”书·生”三个部分。涉及城市人文、文学艺术和日常随感等,文章长短皆备,寓理性于感性,以感性牵引思想,融情感思考于丰富细节,舒缓,沉静,跌宕,富有回味和留白之美。
自序:花半也好
2018年夏天的时候我画了一幅国画小品,两三张大小不一的荷叶,一朵半开的荷花,再加瞬间逗留在荷茎上的一翅红蜻蜓,除去荷花花瓣的少许粉红,蜻蜓细小的身体那一撇红,余皆浓淡水墨。想了想,写了四个字权作画名:花半也好。
这一天是我的生日,画一幅小品算作自己给自己的礼物吧,似乎也含有一点点自我的期许和安慰。夏日荷花,似乎应该画一朵正当绽放盛开的,何其香溢纸面,可是,我似乎自足于一朵花的慢慢开启,好像“花之生”,蓓蕾、渐开、绽放、凋谢,接着又一个轮回,渐开的样子也许并不惊艳,却是花之生中饱满的状态,期待,使之本身也成为一个期待。当然,盛开自然是美的,诱人的,每一朵“花半”应该都期待着“花盛”吧。但也许有的花一生都无法绽放,或者半途凋零也是可能的,可是终究还是花半过,也是一朵花的花痕。当然亦然生命的力量。而倘若,花半着,并渐渐全然地芬芳,就算终有萎谢,渐渐地全然,自然是花之美满。可是,我还是愿意画一笔半开的花,也许不那么起眼,可是,它慢慢地感受着花之生,并在花半的时候做一朵好看的半花。
好比自己从上世纪80年代大学时代就开始的阅读和写作,时光流转,至今已然很多很多年,也写了一些作品,出版了一些书,可是依然是渐渐前行的状态,依然感觉每一篇作品的写作都是一次新的开始。生命有时,写作有时,不会圆满,与花半倒是相似。
《花半》凡三部分。第一部分名为“心象”,所收入的文章皆近几年来的一些杂感随想,无论从一个字眼入手,还是某些现象着眼,这些杂感可谓目之所观,心之所思,文之所系,以感知和思维和文字勾连起各种现象,故名“心象”,都是之前没有收入过集子的。
第二部分为“行色”,选自多年来创作的一些非虚构文本,主题涉及城市人文,人事情境交融。“行色”是我写于2012年的一篇文章题目,写的是上世纪90年代沪上之所见所观所思,有着那个年代特有的气息。文章最后一段我这样写道:“流行的物事一波又一波地开始,涌动,过去,好像不能停止,资本如何能停止呢,人也觉得不进则退,可是,进什么,退的又是什么?何以不进就退了呢?一股脑儿地都赶着潮去了。行色不止。其实只在这一刻的色形中。”如今重新读来,感觉已然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即将结束,新的东西更多更快地出现和更替,但我还是如是观。后来“行色”又做了我一本散文精选集的书名,就是海天出版社2016年出版的《行色——龚静散文精选》(乃柳鸣九先生主编的《本色文丛》之一种)。在我看来,“行”和“色”已然我们身处的世相,虽然我们每个人能看到的世相终究不过是局部和碎片罢了,但行色并不匆匆,每一痕行色间自有生命和时间的流传。这次《花半》中也收入《行色》一文,第一念头就是将此题目作为第二部分的章节标题。
此章节每篇文章相对篇幅较长,在写作上也有意识吸收一些小说的叙事元素,和短文的表达在文本节奏、叙事和文字表达上都有些差异,也是希望拓展散文表达的时空。这些文章有的收入过之前的集子,比如《住过淮海坊》;有的收入《花半》时又做了修改,比如《徐家汇的周末》,是在之前《霞飞》一文基础上的多次修改;有的则为第一次收入作品集,比如《咖喱角》《为什么不写写你们呢?》《就要这条影子呀》等。
第三部分则名之曰“书·生”。“书·生”一名,曾经是我一本读书随笔的书名。原本一介书生,在书中生长自是题中之义,所以在“书”和“生”中间加了一点,既是单个名词,又有多重涵泳。“游于艺”“书生长”都是我认为人生一辈子的修行,所以还是将第三部分的读书笔记和一些文学艺术的杂谈纳在“书·生”名下,窃以为也是恰当。读书笔记主要收入了读汪曾祺作品而生发的心得,有收入过集子的,也有新近写作而未结集出版的。遗憾因了疏懒和对有些问题思考得尚不够深入,所以“读汪”笔记还是写得太少太少了。这部分中其他一些文学艺术杂谈评论都是首次收入集子。
在编辑这本自选集开始时,就想着要多收入一些从未结集出版的文章,一是尽量与以前已经出版的集子减少重复,二是也期望呈现一些近年来新的创作面貌与有缘的朋友们分享。不过,还是应了“花半”之意,尽管也许在静夜之时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但依然在绽放的途中,而且,总在途中。
写这些文字,就作为这本书的自序吧。
2019年1月28日于静水斋
龚静,上海嘉定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理事。出版有《遇见》《行色——龚静散文精选集》《书?生》《写意——龚静读画》《上海细节》《上海,与壁虎一起纳凉》《要什么样的味道》《文字的眼睛》《城市野望》等十多部散文随笔集。曾获第三届“上海文化新人”荣誉称号,首届朱自清文学奖(散文),第六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等奖项。
心象
夏天的祈祷
栏和拦
慢和慢
器和器
素和素
寂和寂
遇见和转身
无根的定居者
心手相印
失去平衡
踩出青菜的汁水,以及VR
文庙的阳光、变装party及其他
接受怎样的自己
和解的可能
天堂之树和岁朝清供
无名和苹果
山药红豆,春日蓝天
不断地知道,不停地升级
要不要有期待
且为丝巾说几句
谁是那个收信人
行色
凉暮
就要这条影子呀
住过淮海坊
行色
咖喱角
针灸室
徐家汇的周末
104弄
为什么不写写你们呢?
书?生
树心
布衣格
孟老板和陶老板
再来说说薛大娘
“闹市闲民”,“安命”在“一座城”
万物静观皆自得
汪曾祺的聊斋
“一个一个蓝色的闪把屋里照亮……”
一个人与一座城市的牵念
寻访的寻访
竺家巷9号
什么时候能让你真的无所惧怕?
重读加缪
人文要谈,基本更要做
今天我们怎么写散文
诗心
跨界和“涉事”
被“曹操”的手迷住了
后记
慢和慢
一边高铁着,一边大家都在说要慢生活,不要赶工程抢献礼,不要快餐要慢食,不要每天步履匆匆埋头赶路忽略了路边的小花,不要胡子眉毛什么都要心浮气躁,要专注静心从容不迫,不要总想着做什么事,要学会感受无事此静坐的真意,不要走得太快等等灵魂,等等。在快走快走快抢快抢快要快要的现世里,“慢”又被人捡拾起来诉说,或者憧憬或者作秀也或者尝试。缓慢之慢以从容恬淡之姿重出江湖,尽管说慢生活的书马不停蹄巡回签售讲座宣传,也尽管点击浏览着说慢的文字,一边汽车照样抢道,人照样闯红灯,地铁挤不上还要把着门,假日高速变成慢速,景点游人多过风景,还是一个紧张拥挤恨不得什么都要赶上趟的节奏。人们在大干快上、只争朝夕、过了这村就没了这店的社会文化氛围中已然深深潜移默化并渐次固化却少自知。
慢,是不容易的。慢慢地做事情,其实更需要定力,需要信心,需要持守,需要专注,需要一份沉浸其中的心气,若常常分心,容易受扰,即使慢或许也只是形式上的慢,也或许不过一时之慢。慢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事对人对世界的认知,如此方能真正地慢下来,其实在慢下来之前是先让自己安静下来,安心安静的状态里,狂风吹过,暴雨来袭,慢的节奏也是可以依旧的。
当然,先慢慢慢慢地慢一慢,于心急火燎的情形下,无论如何总是好的,可以助人以安。
另一个慢却是少有提及,即“我慢”。我慢乃佛教用语,乃执我倨傲之意。傲慢,怠慢,简慢,慢视,慢泄等,此慢在当下生活中倒是比比皆是。偶然看一个电视节目,某身患重疾的台湾明星在说话,招牌的红头发已经看不到了,还原了一个年过花甲面容憔悴的大叔形象,在诉说过往辉煌时说及几次投资失败搬迁住宅,有一次的小区邻居是某位台湾女明星,“哎,×××,那是多小的一个咖啊,我跟她住一块儿”,谈笑间依然颇不屑状,在现在如此境遇下那种“我慢”还是颇为深重。娱乐圈之名利场自然不奇怪,所谓大咖小咖,其实浮生沉浮罢了。不过此名利场也是社会镜子,尤其在官本位社会中,权高还是权低,但凡有点权,大多我慢甚重,习惯前呼后拥,受用被人仰视,不尊重人也还罢了,甚至说出屁民云云,至于我爸我妈我爷爷是谁那是随常可闻,气焰嚣张吆五喝六不可一世,其实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公民才是至理,但制服一穿头衔一加就以为权力在握,轻者轻侮他人,重者肆意妄为。只要此时我的位置比你高,就似乎可以逞一逞威风,发一发平素之怨怼。就是无所谓权力不权力的,路上擦了车,也常常不问青红皂白破口大骂,公交车没开稳晃了晃自己的身子,竟然和司机肉搏,或者自己不爽竟无缘无故迁怒他人,手术后效果没达到理想状态,并不先去好好沟通,竟然持刀杀医,社会和人心戾气之重已经到了恐怖的地步,原因自然多方面,“我慢”之重也该为休戚相关的部分。人人以自己为中心,轻视他人的存在,毫无反省自律之心,把身心之种种不满统统迁怒外部,几乎不或很少反观自身之问题。社会体系是一个方面,长期来特权思维和特权行为的畅行无阻已然影响到大多数民众的思维方式和日常行为,因为发泄的管道并不畅通,一点小事即可点燃愤怒,点燃狂躁,仿佛全世界都亏欠了其自身。这种“我慢”已然蔓延成一种社会不安之气,清明之气无法彰显,乖戾之气如雾霾让人防不胜防,照此下去,难免气滞累积至心癌。
且不说佛家修行之去“我慢”(去贪嗔痴去我慢去我执,正是修行之根本),就是普通日常,多点体谅,多点谦让,多点感同,少火气,多微笑,也许会改变一些我慢。“我慢”在日语中谓忍耐让步,倒也颇合本意。人人都“我慢”的社会中,又何来称心如意的事情呢?到头来,身处其中人人皆如惊弓之鸟。哪怕你位高权重,哪怕你高压维稳,火山的岩浆正在地底下炽热燃烧,不知哪一天喷薄而发,一发不可收拾。
窃以为此慢彼慢或也颇有勾连。以不急不躁从容淡定为生活态度的,以慢慢来不必赶趟为价值观的,该会对历史文化积淀多些尊崇,大概会多一些修养自己的“我慢”,随时转化“我慢”,具体而微到现实事件,会选择合适的待人接物的方式,而非肆意膨胀“我慢”,对能悟觉人、人性、生活,以生活为修行者来说,“我慢”正是需要去除的障碍。
当整个社会蔓延张狂“我慢”,乃至成为习性,甚而成为一种心瘾,慢生活之从容大概也不过是一种时尚舆情罢了。当然,落实到个人,依然可以践行,随时体察各种我慢,乃至渐渐转化去除,正是修行之要。
素和素
如果说字也有味道和颜色的话,那么素就是清淡和明净了。这个大概是普遍的共识。素原来就是本色、素色,原有、素食,另则为没有染色的生绢、事物之要素之意。说的都是些原来本质的东西。人的世界总是从素出发,渐渐就杂了,斑了,荤了,繁了,离原来越来越远,只是素还在那里,素是基础,是根本,好比没有生绢哪有各种彩缎锦罗呢,没有食物原材,哪来各种菜肴各色菜系呢,所以,像一棵树一样的,素一直在那里。
说起来素是自然自在自性的,老子说过见素抱朴,朴乃没有加工过的原木,外表单纯,内心朴素,素和朴都是一种自然的呈现,是不加以也无法遮盖的,更不会作为一种化妆式的方式来“素”,比如裸妆,既要妆,还要似不妆,当然或可视为人们对素保持的一种尊敬。不过,素,总还是自在表达的好,而非将之作为一种标榜和外部装饰。比如当今素食素生活素衣等等颇为阐扬,当是对欲望过炽的风气之反拨,也是对环保简单生活的践行,确值得倡扬并真正做起。如果说因为现代社会的某些消费/营销理念,而使之以比较时尚化的方式推广,也是可以接受的。不过,素食餐厅似乎渐有高档化的趋势,一点点炒什锦就要四五十元,一碗素面要三十多元,挡住了一部分消费者的脚步,素食仿佛成了高端消费的象征,当然或许店家亦要纠偏过去人们通常以为的素食便宜的观念,精工细作的素食,艺术化的摆盘,让素食很高大上。如果说仿荤的素食其实还是暗渡了肉食者的口味,已经不那么“素”了,那么素食的高大上貌似以素的名义让渡给了高端消费,当然同时也满足了一把人性中的攀比心理,以及我也素食了的时尚标榜。去过几次类似的素食餐厅,装修雅致,餐具也雅致,无中式餐厅常见的那种喧哗,确乎让人心情舒适,不过想吃盘青菜是没有的,青菜再怎么炒也卖不出高价呀,当然一定要深度加工以及命名美丽的那些才显高档嘛。也是,青菜可以自家炒的,工夫素食菜自家做比较费事。不过,如此素食高端化,是不是反而距素的本意却是远了呢?素食的烹调其实不过是食材施展原味的助力,而非过度阐释。朴素的素,慢慢演绎成了锦衣夜行的奢华。比之土豪式的炫耀自然内敛不少,本质的心理不无相仿。
还有素衣,有的品牌价格极其昂贵。友人去过新开张的以非动物面料环保为理念设计的服装店,那些棉麻衣服动辄四五千,一般消费者恐怕绕道,走的还是高端路线。当然设计师的附加值要体现,但倘若环保理念的东西如此昂贵,普通消费者自然要选择不那么环保的物事了。如此,环保又会成为口号或者昂贵的代名词。好比前几年有个品牌曾推出“我不是塑料”麻布袋,惹得时尚者们纷纷以拥有一袋为荣,问题是时髦过后又弃之不用了,反而凭空里多了浪费。当然资本总有翻手为云之力将某种好的理念演绎成资本事件的,此亦如此,好比某些明星骑自行车宣传环保,其实家里停了几辆大排量汽车是一个理。
这样的素,是戴了素的面具。
素的好是原生态的。比如素人画家,没经过通常的美术专业训练,却凭着身心内在的感悟和勤勉,画出令人赞叹的作品。看过电影《花开花落》,根据真实事件改编。法国小镇的女佣萨贺芬(后被誉为素朴派画家),白天帮佣,晚上作画,三餐不继,也要挤出铜板买最最便宜的颜料,猪血是颜料,泥土也是颜料,每晚在圣像的注视下画啊画,偶然为来此小住的德国收藏兼艺评家威廉·伍德看到,于是生活改善,也声名远播,可惜一战始,收藏家因德国人身份逃离小镇,无力继续支持萨贺芬,一去暂无音讯。萨贺芬疯了,最后孤独死于养老院。电影让人唏嘘,那些深色底子上灿烂的树和树叶让人震撼,斑斓的树叶像一双双眼睛,看久了使人晕眩。不过有个问题也值得思索,当萨贺芬被人发现,为人称道,画作被收藏,她租了大房子,买了白色礼服(本来要在画展上秀的),当听到支持者无力支付钱款,画展也无法按期举行时(她曾在圣像前应诺的),精神完全垮了,疯癫由此始(现实真相不知是否如此,电影如此表现)。其实她还是她啊,那个喜欢坐在树上听风的女子,但被推崇的感觉似乎代替了曾经的素人之感。人性的幽微复杂也许正在于此吧。
素,比绚烂更不容易。好比人都知道饮食清淡多吃蔬菜利于健康,可是对各种口感还是难以抵抗,并以及时行乐安慰自己,浓油赤酱重辣酸香,鸡鸭鱼肉海鲜,香甜润滑入口即化,美味啊。不过转身又担心各种辅助口感的添加剂问题了,其实深想起来,除了一些食品生产者贪婪金钱昧良心之行,人们过度的口感追求或许也是蝴蝶效应中的一翅扑扇。再好比人也都知道返璞归真的好(素朴的生活状态),可是世事各种沾染,不说洗净,就是少点染色或褪掉沾染,或许也有三观和利益的纠结考量。
知道素,欢喜素,懂得素,践行素,其实是身心不断洗涤和归真的过程。
素心,才能真正见素抱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