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30 元
丛书名: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基金
- 作者: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编著
- 出版时间:2015/11/1
- ISBN:9787510082108
- 出 版 社:世界图书出版广东有限公司
- 中图法分类:K92-49
- 页码:193页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K
本书分为五编,介绍了与地质、地貌、气候;生物、生太;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人类活动历史;区域文化等相关的内容。包括三列山脉平行、霸王岭山地、天然植被带、热带山地雨林、传统捕捞业、砍山栏、黎民内迁、黎族树皮布、海南苗族服饰等。
中国首套规模达到数分册的地理科普丛书,范围无缝覆盖中国全境。打破传统认识上的行政区划的界线,依据雅加大岭、黎母岭、吊罗山合围而成的穹隆山地,划分本书区域范围。
梳理“海南屋脊”的海陆变迁。
解读山顶下雨、山腰凉雾、山下晴天的山地垂直气候。
展示热带雨林中植物的生存技能——“老树生花”“空中花园”“根抱石”
诠释靠山吃山的经济形态。
囊括“夜游”、打竹舞、踩芦笙、“咬手”等诸多独特习俗。
形式新颖,文字精简而通俗,图片真实而精彩,这两者的交互使科普阅读变得生动有趣。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是人—地关系的中国式表述。基于这一认知,中国地理百科丛书尝试以地理学为基础,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于一体,对中国广袤无垠的天地之间之人与环境相互作用、和谐共处的历史和现状以全方位视野实现一次全面系统、浅显易懂的表述。学术界在相关学科领域的深厚积累,为实现这种尝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本丛书力图将这些成果梳理成篇,并以读者所乐见的形式呈现,借以充实地理科普读物品种,实现知识的“常识化”这一目标。
为强化本丛书作为科普读物的特性,保持每一地理区域的相对完整和内在联系,本丛书根据中国的山川形胜,划出数百个地理单元(例如“成都平原”“河西走廊”“南海诸岛”“三江平原”等),各地理单元全部拼合衔接,即覆盖中国全境。以这些独立地理单元为单位,将其内容集结成册,即是本丛书的构成主体。除此之外,为了更全面、更立体地展示中国地理的全貌,在上述地理单元分册的基础上,又衍生出另外两种类型的分册:其一以同类型地理事物为集结对象,如《绿洲》《岩溶地貌》《丹霞地貌》等;其二以宏大地理事物为叙述对象,如《长江》《长城》《北纬30度》等。以上三种类型的图书共同构成了本丛书的全部内容,读者可依据自己的兴趣所在以及视野幅宽,自由选读其中部分分册或者丛书全部。
本丛书的每一分册,均以某一特定地理单元或地理事物所在的“一方水土”的地质、地貌、气候、资源、多样性物种等,以及在此间展开的人类活动——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内容为叙述的核心。为方便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系统而有效地获取信息,各分册的内容不做严格、细致的分类,而只依词条间的相关程度大致集结,简单分编,使整体内容得以保持有机联系,直观呈现。因此,通常情况下,每分册由4部分内容组成:□□部分为自然地理,涉及地质、地貌、土壤、水文、气候、物种、生态等相关的内容;第二部分为经济地理,容纳与生产力、生产方式和物产等相关的内容;第三部分为历史地理,主要为与人类活动历史相关的内容;第四部分为文化地理,收录民俗、宗教、文娱活动等与区域文化相关的内容。
本丛书不是学术著作,也非传统意义上的工具书,但为了容纳尽量多的知识,本丛书的编纂仍采用了类似工具书的体例,并力图将其打造成为兼具通俗读物之生动有趣与知识词典之简洁准确的科普读本——各分册所涉及的广阔知识面被浓缩为一个个具体的知识点,纷繁的信息被梳理为明晰的词条,并配以大量的视觉元素(照片、示意图、图表等)。这样一来,各分册内容合则为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系统,分则为一个个简明、有趣的知识点(词条),这种局部独立、图文交互的体例,可支持不同程度的随机或跳跃式阅读,给予读者□大程度的阅读自由。
总而言之,本丛书希望通过对“一方水土”的有效展示,让读者对自身所栖居的区域地理和人类活动及其相互作用有更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读者倘能因此而见微知著,提升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和认知,进而加深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理解,则更是编者所乐见的。
受限于图书的篇幅与体量,也基于简明、方便阅读等考虑,以下诸项敬请读者留意:
1. 本着求“精”而不求“全”的原则,本丛书以决定性、典型性、特殊性为词条收录标准,以概括分册涉及的知识精华为主旨。
2. 词条(包括民族、风俗等在内)释文秉持“述而不作”的客观态度。
3. 本丛书以国家基础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1∶100万矢量地形要素数据(DLG)为基础绘制相关示意图,并依据丛书内容的需要进行标示、标注等处理,或因应实际需要进行缩放使用。相关示意图均不作为权属争议依据。
4. 本丛书所涉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市(地区、自治州、盟)、县(区、市、自治县、旗、自治旗)等行政区划的标准名称,均统一标注于各分册的“区域地貌示意图”中。此外,非特殊情况,正文中不再以具体行政区划单位的全称表述(如“北京市朝阳区”,正文中简称为“北京朝阳”)。
5.历史文献资料中的专有名词及计量单位等,本丛书均直接引用。
这套陆续出版的科普丛书得到不同学科领域的多位专家、学者的悉心指导与大力支持,更多的专家、学者参与到丛书的编、撰、审诸环节中,大量摄影师及绘图工作者承担了丛书图片的拍摄和绘制工作,众多学术单位为丛书提供了资料及数据支持,共同为丛书的顺利出版做出了切实的贡献,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囿于水平之限,丛书中挂一漏万的情况在所难免,亟待读者的批评与指正,并欢迎读者提供建议、线索或来稿。
中国地理百科丛书编委会
前言
区域地貌示意图 1
海南屋脊 3
一 自然地理
穹隆山地 9 / 三列山脉行 9 / 霸王岭山地 / 吊罗山山地 / 热带岩溶地貌 11 /
放*状*系 12 / 五指山褶皱带 14 / 抱板 14 / 尖峰―吊罗构造带 15 / 花岗岩体 15 /
番阳通谷 16 / 五指山山脉 17 / 黎母岭山脉 17 / 鹦哥岭 18 / 雅加大岭 18 /
母瑞山 20 / 泉河 20 / 昌化江 21 / 松涛*库 24 / 泉湖 25 / 赤红壤 25 /
山地黄壤 26 / 地理分异 26 / 海南暴雨中心 27 / 秋汛期雨*河川 27 /
冬暖夏凉 28 / 气温垂直变化显著 28 / 清明风 29 /“ 冷湖” 29 / 马或岭 30 /
马咀岭 30 / 阿陀岭 31 / 太山瀑布 31 / 五指山峡谷 31 / 通什盆地 34 / 通什河 34 /
斧头岭 35 / 九架岭 35 / 白沙盆地 36 / 向民蝙蝠洞 36 / 白沙陨石坑 37 /
细*天然场 38 / 阜许温泉 39 / 白沙冷泉 39 / 红坎瀑布 39 / 南开河 39 /
珠碧江上游 40 / 纱帽岭 40 / 番加洋石窟 41 / 观音洞 42 / 观天一线 42 /
鹿母湾瀑布 43 / 兰洋温泉 43 / 三角山 44 / 南茂岭 44 / 乘坡河石臼 44 /
吊灯岭瀑布 45 / 花岭瀑布 45 / 乘坡河 47 / 腰子河 48 / 什运河 48 / 红岭温泉 48 /
鸡咀岭 48 / 南吕岭 49 / 卧龙山 49 / 银岭 49 / 青潭 50 / 木色湖 50 / 海堂溪 51 /
南坤河 51 / 加峰岭 52 / 龙门岭 52 / 久温塘火山冷泉 52 / 白马岭 53 / 雷岭 53 /
石壁瀑布 53 / 泉河峡谷 54 / 牛上岭 54 / 三更罗* 55 / 大吊罗 55 / 白*岭 57 /
大里河 57 / 喃喜河谷 57 / 托南日瀑布 58 / 枫果山瀑布 58 / 小妹湖 59 /
大本岭山系 59 / 七仙岭 59 / 同岭 61 / 仙石林 61 / 龙洞 62 / 南头滑坡 63 /
保亭盆地 64 / 七仙岭温泉 64 / 什玲河 64 / 响*河 65 / 尖峰岭―猕猴岭山地 66 /
尖峰岭 66 / 卡法岭 68 / 乐东盆地 68 / 保显―保国盆地 69 / 尖峰岭天池 70 / 长茅*库 70 /
俄贤岭 71 / 猕猴洞 72 / 盆地 72 / 黑岭 72 / 燕窝岭 72 / 七差盆地 73 / 地下宫 73 /
皇帝洞 76 / 雅加大岭瀑布 76 / 南阳溪 76 / 南绕河 76 / 石碌河 77 / 七差温泉 77 /
天然植被带 78 / 热带山地雨林 79 / 山顶苔藓矮林 80 / 陆均松落 80 /
雅加松落 81 / 尖峰岭国家森林园 83 / 吊罗山国家森林园 83 /
黎母山国家森林园 84 / 五指山自然保护区 84 / 霸王岭自然保护区 85 /
鹦哥岭自然保护区 86 / 猕猴岭自然保护区 87 / 佳西自然保护区 87 /“ 根抱石” 88 /
老茎生花·老茎结果 88 /“ 空中花园” 88 / 绞杀植物 89 / 坡垒 92 / 母生 92 /
海南石梓 93 / 青皮 93 / 海南紫荆木 94 / 花梨 94 / 白木香 95 / 海南粗榧 95 / 海南油杉 96 /
海南梧桐 96 / 蝴蝶树 97 / 红椆 97 / 红椤 98 / 红椿 98 / 油楠 98 / 鸡*松 99 /
海南罗汉松 99 / 绿楠 99 / 枫香树 0 / 石碌笑 0 / 黑桫椤 0 / 琼棕 1 /
白藤 1 / 知风 2 / 五指山兰花 2 / 海南锥花 3 / 鸟巢蕨 3 /
金波腕足动物化石 4 / 信冲洞化石 4 / 两栖爬行动物的天堂 5 / 云豹 5 /
大灵猫 6 / 黑冠长臂猿 6 / 海南*鹿 7 / 海南巨松鼠 7 / 小爪*獭 8 /
椰子狸 8 / 盲蛇 9 / 鳞皮小蟾 1 / 海南螈 1 / 海南溪树蛙 1 / 霸王岭睑虎 111 /
四眼斑*龟 111 / 保亭近腹吸鳅 111 / 淡*石鲮鱼 112 / 海南虎斑鳽 112 / 孔雀雉 112 /
海南柳莺 113 / 鹩哥 113 / 海南山鹧鸪 114 / 斑鸠 114 / 金斑喙凤蝶 115
二 经济地理
狩猎 119 / 传统捕捞 119 /“ 刀耕火种” 120 /“ 合亩制” 120 / 山栏 121 / 蹄耕 122 /
租山耕种 122 / 定居与定耕 123 / 稻择 124 / 以薯为粮 124 /“ 惰农” 125 / 黎锦 125 /
黎族制陶 126 / 编织 128 / 腰篓 128 / 独木器制作 128 / 物物交换 129 / *满货栈 130 /
渡*腰舟 130 /“ 十字路” 130 / 大广坝*库 131 / 石碌铁矿 133 / 羊角岭*晶矿 133 /
海南黄蜡石 133 / 蓝靛 134 /“ 天然库” 134 / 南 135 / 五指山“用三宝” 136 /
琼中绿橙 136 / 枫木红茄 137 / 昌江杧果 138 / 树仔菜 138 / 野生*满茶 139 / 白沙绿茶 140 /
海南苦丁茶 140 / 五指山蝴蝶生态牧场 141 / 野黄牛 141 / 五脚猪 142 / 屯昌黑猪 142 /
琼中山鸡 143 / 蚂蚁鸡 143
三 历史地理
黎民内迁 147 / 氏族制 147 / 黎峒 148 / 习惯法 149 / 土官土舍制度 149 / 元兵“征黎” 150 /
马矢 150 /“ 抚黎” 151 / 白沙 151 / 琼崖纵队 152 / 红色娘子军 153 /
混雅岭―燕窝岭旧石器遗址 154 / 新村新石器遗址 155 / 虞山摩崖石刻 155 /
仕阶摩崖石刻 155 / 西汉“朱庐执刲”银印 156 / *会所城遗址 156 / *满乡 157 /
初保村 158 / 洪*村 158
四 文化地理
一黎五支 163 /“ 熟黎”·“生黎” 163 / 苗族 164 / 黎苗在中,汉“临”在外 165 /
“执黎弓,垂箭筩” 166 / 钻木取火 167 / 黎族树皮布 167 / 海南苗族服饰 168 / 筒裙 168 /
糯腌酸鱼 169 / 海南鱼茶 170 / 山栏甜酒 170 / 黎家竹筒饭 170 / 苗家五色饭 171 /
吃糍粑不拍灰 172 / 嚼槟榔 172 / 船形屋 173 /“ 隆闺” 174 /“ 夜游” 174 /“ 不落夫家” 175 /
苗族咬手定情 175 /“ 太阳落山” 176 / 黎族文身 176 /“ 刻木记年,结绳记账” 177 /
人形骨簪 177 / 娘母·鬼 178 / 石且崇拜 179 / 鬼神崇拜 179 /“ 魂” 180 /“ 三月三” 180 /
黎族军坡节 181 / 苗家姐妹节 181 / 苗族招龙舞 182 / 跳竹竿 183 / 钱铃双刀舞 183 /
打叮咚 184 / 鼻箫 184 / 弓 185 / 朗多依 186 / 琼中黎歌 186 / 穿藤圈 187 /
《吞德剖》 188 /《 琼黎风俗图》 188 /《 五指山问黎记》 189 / 冯子材 189 / 王国兴 190 /陈日光 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