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研究》讲述的是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是中国思想家对理想社会的最初探索。孔子提出“天下有道”,孟子主张“王道”,荀子提出“王制”社会,形成了儒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容。老子主张“小国寡民”,庄子提出“至德之世”,体现了道家理想社会思想的基本内涵。墨子主张“兼爱社会”,代表了平民的理想社会主张。诸子各家的主张,反映了对人类社会现状的认识以及未来命运的思考,对当今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注社会,①一般人关注的是当下的生活和现有的社会发展状况,因为这直接影响到了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环境。而思想家则不同,他们不仅关注所生活时代的情况,同时更有对理想社会的设计和向往,并为此而不懈追求,先秦诸子中就有这样一类人,如孔子、老子、孟子、荀子、庄子、墨子等,他们对理想社会进行了构思,并形成了有关理想社会的思想。笔者选取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作为论点,基于的基本认识是:“其实我们一直生活在春秋战国”的思想铺垫中,换句话说,我们一直在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文化产品作为重要的精神食粮满足我们现在的需求,这就是研究该问题的意义所在,郭沫若先生曾说:“对于未来社会的待望逼迫着我们不能不生出清算过往社会的要求。古人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认清楚过往的来程也正好决定我们未来的走向。”①刘泽华先生也曾言道:“时代每向前迈进一步,都要唤起人们反思一下历史,以便弄清楚自己背靠的是什么,自己的起点在哪里,自己处于历史发展链条中的哪一环,以及在什么样的文化背景中向前迈进等等。”②这些认识是相当深刻的,故此,我们要回到先秦,看看先秦诸子想了些什么,说了些什么。以便从这一角度寻找我们的“文化自信”,寻找我们文化的根。
胥仕元,河北涿鹿人,历史学博士,河北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思想、中国古代政治哲学、中国传统文化、行政管理等。出版著作《秦汉之际礼治与礼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13年)。
前言
第一章 孔子的理想社会:“天下有道”
第一节 孔子对“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天下有道
二、构筑天下有道理想社会的途径:复礼行仁克己
第二节 天下有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秩序与规范成为儒家评判社会治乱的价值尺度
二、影响了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德治与法治的长期争辩
三、“君君臣臣”观念是百姓“臣民”心态的催化剂
第二章 孟子的理想社会:“王道”
第一节 孟子对“王道”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道
二、建立王道社会的途径:仁政
第二节 王道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仁政对后世国家治理有重要借鉴价值
二、倾向于善的人性观成为人性的重要认知
三、理性分析社会分工的作用成为共识
四、民本成为统治与执政的工具
第三章 苟子的理想社会:“王制”
第一节 荀子对“王制”理想社会的阐述
一、王制
二、王制社会建立的途径:隆礼重法
第二节 王制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礼法成为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二柄
二、后人对人性恶的思考与制度的构建
三、处理好“礼治”的作用成为重要课题
第四章 老子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第一节 老子对“小国寡民”理想社会的描述
一、小国寡民
二、小国寡民理想社会实现的途径:无为而治
第二节 小国寡民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现实中“小国寡民”的再现
二、老子无为而治治国思想绵延不断
三、反现实而行之成为针砭时弊的途径
四、淳朴的愚民思想成为后世君主治民的“南面之术”
五、“小国寡民”慎征伐之理念影响了后世的战争观
第五章 庄子的理想社会:“至德之世”
第一节 庄子对“至德之世”的描述
一、至德之世
二、至德之世的实现途径:顺自然
第二节 至德之世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重新认识文明进步对人类社会的利与弊
二、至德之世对后世“无君论”思想影响极大
三、“齐物”唤醒人们追求万物平等
第六章 墨子的理想社会:“兼爱社会”
第一节 墨子对“兼爱社会”的阐释
一、兼爱社会
二、实现兼爱理想社会的途径
第二节 兼爱理想社会思想的影响
一、追求“和平”为后世树立楷模
二、肯定“天志”信仰产生后续效应
三、“异端”的理想社会思想为后世统治者所忌惮
第七章 先秦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的共性与差异
第一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共性
一、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都有对秩序的期盼和追求
二、儒道墨理想社会的治理者均是圣人
三、儒道墨设计的理想社会的战争观相近
四、儒道墨都主张在理想社会中维护小农自足的生产方式
五、孟子荀子庄子墨子均有社会分工主张
第二节 儒道墨理想社会思想之差异
一、儒家的天下一统与老子的小国寡民泾渭分明
二、儒家王道的礼法之治与道家的回归自然迥异
三、儒道墨理想社会对人口的不同主张
四、儒家与墨家理想的社会有等级制度与平等制度之区别
五、儒道侧重于学统墨家侧重于政治方略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