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从积极满足需要、加强网上引导、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情感意志四个角度,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更具针对性的对策,为更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并指出了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新媒体的快速更新使得大学生获知信息的渠道发生了极大改变,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来说是挑战更是机遇。为了深入探讨大学生如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本书从接受角度出发,分析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以期从更深层次、更本质的方面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过程,为增强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提供借鉴参考。
本书在马克思主义方□□的指导下,通过文献查阅与总结,以传播学的受众理论、心理学的认知接受理论、教育学的学习理论等为理论依据,经过深入思考和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和探讨。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机制,即在新媒体环境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这个系统中,接受主体(大学生)通过接受中介(课堂讲授、媒体接触等)内化接受客体(社会或社会群体所传递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外化于行为的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及运行过程原理。在这个过程中,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接受图式的不断重构和建构,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是机制运行的主要影响因素,它们相互作用,共同保证机制的正常运行,□终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目标得以达成。
本书借鉴已有研究并经过深入分析,从积极满足需要、加强网上引导、开展实践活动、培养情感意志四个角度,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更好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受效果提供理论支持。
李书华,1986年生,河北邯郸人,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主要负责课程教学、学生工作。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党的建设等。2014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优秀硕士学位论文获得者;在2018—2019年度首都大学、中职院校“先锋杯”竞赛评选活动中,荣获“优秀团员”。
石丽萍,1992年生,辽宁大连人,大连科技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科学计量学、应用科学知识图谱等。将CiteSpace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相结合在CSSCI发表论文并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2019年,在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讲课比赛中获奖,并在辽宁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件比赛中荣获精品课件。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1.2.3 国外关于新媒体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 新媒体的概念与特征
2.1.1 新媒体的概念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
2.2.1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积极影响
2.2.2 新媒体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
2.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3.1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
2.3.2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概述
3.1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内涵
3.1.1 接受的概念
3.1.2 机制的概念
3.1.3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概念
3.1.4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特征
3.2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影响因素
3.2.1 动力因素——接受主体的内在需要
3.2.2 导向因素——以价值观为核心的观念体系
3.2.3 加工因素——接受图式的不断重构和建构
3.2.4 反馈因素——接受主体的行为表现
3.2.5 调节因素——接受主体的非理性因素
3.3 接受机制影响因素间的联系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运行
4.1 反映和择取阶段
4.1.1 动力因素的影响作用
4.1.2 导向因素的影响作用
4.1.3 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
4.2 整合和内化阶段
4.2.1 加工因素的影响作用
4.2.2 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
4.3 外化和践行阶段
4.3.1 反馈因素的影响作用
4.3.2 调节因素的影响作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机制的优化
5.1 积极满足需要,保证动力因素充分发挥作用
5.1.1 有针对性地满足不同大学生群体的需要
5.1.2 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多种形式满足大学生的需要6
5.1.3 积极引导大学生的合理需要
5.2 加强网上引导,保证导向因素引领正确方向
5.2.1 加强网络监管,控制网络不良信息的传播
5.2.2 积极发挥“网络意见领袖”的引领作用
5.2.3 新媒体行业要增强社会责任感,报道应客观真实
5.3 开展实践活动,借助反馈因素检验接受目标
5.3.1 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促进理论到实践的转化
5.3.2 充分利用新媒体开展活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5.3.3 结合课堂讲授与开展实践活动,整合思想政治教育信息
5.4 培养情感意志,促进调节因素增强接受效果
5.4.1 充分利用新媒体,注重情感教育,及时排解消极情绪
5.4.2 不断创新形式,开展挫折教育,增强意志品质
5.4.3 融合多因素,形成合力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接受效果
5.5 本章小结
结 语 接受机制——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参考文献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