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于人类学婉转铺陈的田野叙事,经济学田野工作是手捧浓缩研究设计的家户问卷与“根”百姓短促而纯净地一同做语言的“舞者”,数据是直击正题的量化的故事,结论是基于行为和理论逻辑及数学思维对故事的洗炼分离筛选。倘若使用外部数据做条分缕析统计运算,也流溢遍布着田野观察的目光和足迹。
《西北乡村金融田野调查2003-2018》作者在呈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金融调查结果时融合了现代经济学计量方法,同时整理复述部分纪实场景,尤为留给读者适切的思维自由畅想的空间。根据田野观察,农村土地格局、劳动力分布、收入结构及社群层级结构均经历中重要嬗变,农村正发生一场生产方式变革。“后贫困”时期农村家庭仍将面临一系列不确定性,农村金融改革创新须直面新问题,冲破传统体制羁绊,从外生秩序主导向诱致性变迁和内生演化转变。
《西北乡村金融田野调查2003-2018》在呈现贫困地区农村经济金融调查结果时融合了现代经济学计量方法,同时整理复述部分纪实场景,尤为留给读者适切的思维自由畅想的空间。根据田野观察,农村土地格局、劳动力分布、收入结构及社群层级结构均经历重要嬗变,农村正发生一场生产方式变革。
刘明,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台作导师,陕西师范大学金融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数量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宏观经济管理教育学会副会长,陕西省经济学学会副会长。恢复高考后先后就读于陕西师范大学化学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经济管理与系统科学系运筹学专业(金融工程方向)。研究领域为货币理论与金融市场、农村金融、环境金融,兼及宏观经济运行与调控和马克思经济理论。基于重新寻绎诠释马克思经典文本,提出马克思对人类未来所猜想的社会所有制是涵括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集体所有制,“重新建立个人所有制”命题是对马克思原初话语“重新确立劳动者个人所有权”的误读;利率运动规律是平均利率围绕一般利润率波动,平均利率与一般利润率具有长期均等趋势。上述观点在学术界引起重要反响。
代序 认识田野:从西部大漠、秦巴山区到南凉古城
导读
章 借贷对农户福利效应因区域异质性而不同吗?
节 引言
第二节 文献回顾
第三节 农户金融行为动态方程构建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讨论
第五节 结论
第二章 贫困农户信贷需求与渠道选择
节 研究设计与样本筛选
第二节 贫困农户现金收支与信贷活动
第三节 贫困农户信贷服务特征与影响因素
第四节 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与信贷渠道选择
第五节 结论
第三章 贫困地区农村金融发展减贫效应
节 理论模型构建
第二节 农村金融发展对贫困减缓的动态面板分析
第三节 减贫对金融发展的反馈与贫困持续性检验
第四节 结论
第四章 贫困地区农户创业意愿与融资偏好
节 引言
第二节 调查方法与样本分布
第三节 农户家庭基本特征
第四节 农户贷款用途与创业意愿
第五节 机构贷放行为与农户融资偏好
第六节 农村非正规与正规金融特征
第七节 结论
第五章 贫困地区农户借贷与跨期选择
节 农户借贷偏好与跨期消费一投资
第二节 农贷市场供求关系
第三节 农户储蓄Tobit回归分析
第四节 结论
第六章 农户生产借贷门槛效应:收入触发点与聚集区
节 改革视阈中的区域金融格局变动
第二节 农户问卷统计观察:生产性信贷的“发生学”
第三节 涉农金融机构诉求:适度监管与加快创新
第四节 农户何以获取信贷:土地、劳动力、技能抑或知识?
第五节 结论
第七章 农户金融素养与投资、财富积累间的关系
第八章 农户融资意愿及次序偏好——基于新疆农户调查微观数据
第九章 乡村借贷、非正式治理与信贷效率——基于维吾尔族借贷契约的启示
第十章 乡村的呼唤一一田野调查记述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