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罗斯金的美学与宗教观 《罗斯金的美学与宗教观》论证了英国维多利亚时代学者约翰`罗斯金的美学思想与宗教观念,从他所处的历史文化语境出发解读他思想的源泉,并特别强调其宗教信仰变化的过程。 作者在书中还探究了罗斯金对美、崇高等美学范畴的解读,剖析其建筑美学思想,并指出宗教信仰的变化是理解其美学思想多项维度的决定因素。后期,这种执着的宗教信仰逐渐让位于对世俗道德的追求,这一变化也对应了其神性美学思想向社会批评的转变。 ★罗斯金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颇负盛名的美学家,是研究西方美学绕不开的扛鼎式人物,被誉为“维罗利亚时代的圣人”。洞悉罗斯金的美学思想对于研究西方美学史有重要意义。 ★独辟蹊径,从宗教角度出发,探寻罗斯金美学思想的本质,更深入的解读罗斯金美学思想背后的宗教影响。 ★对英国学者罗斯金美学思想与宗教观念作出了百科全书式诠释,是国内研究罗斯金思想的代表作品。 ★系统性的论证了英国维多利亚时期*负盛名的学者、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罗斯金的美学与宗教观念。罗斯金是研究西方美学绕不开的重要人物,被誉为“美的使者”、“维罗利亚时代的大师”。 ★角度新颖,Du创性的从宗教的角度出发,论证罗斯金本人的基督教信仰对其美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语言浪漫流畅,通俗易懂,将抽象的美学奥义做出生活化的系列解读,为读者搭建起一道走近“维多利亚时代的圣人”罗斯金的桥梁。 导言 走进罗斯金 约翰·罗斯金(John Ruskin:1819-1900)是19世纪英国维多利亚时期(Victorian Era:1837-1901)*富盛名的学者、艺术评论家和美学家,被誉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大师”(Great Victorian)Leon,Derrick Lewis.Ruskin:The Great Victoria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49:xi.Landow,George P.Rusk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6.“美的使者”(Messenger of Beauty),与托马斯·卡莱尔、马修·阿诺德等人并称为“维多利亚时代的圣人”(Victorian Sage)。美国布朗大学研究维多利亚时期的学者乔治·P.兰多认为,罗斯金影响了自己所处时代的艺术、社会环境、经济学、教育、工艺美术、建筑等领域,甚至从生态学等视角出发论及了政府责任。 Landow,George P.The Aesthetic and Critical Theories of John Ruski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5.他博学多才,饱读诗书,在写作时游刃有余地引用阿奇博尔德·艾利森(Archibald Alison)、埃德蒙·伯克(Edmund Burke)、詹姆斯·达菲尔德·哈丁(James Duffield Harding)、威廉·哈兹里特(William Hazlitt)、威廉·霍尔曼·亨特(William Holman Hunt)、席勒(Schiller)、亚当·斯密(Adam Smith)、温克尔曼(Winckelmann)等人的作品。而且,他对当代人的影响也颇为广泛,遍及艺术、美学、文艺批评、建筑、工艺美术与教育等诸多领域。他对艺术的深刻解读、极强的文本阅读与剖析能力、辛辣的社会评论,以及对人类生活品质的推崇等都给我们极大的启迪。 罗斯金著述颇丰,其《全集》(The Works of John Ruskin)有39卷之巨。主要美学思想论著五卷本《近代画家》(Modern Painters)集中体现了他的绘画美学思想。《建筑的七盏明灯》(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三卷本《威尼斯之石》(The Stones of Venice)则体现了他的建筑美学思想。以上作品是本书在研究其美学思想时的主要参考文本。另外,他关于“崇高”这种美学范畴的论述散见于诸多作品中。后文的论述也会包括这些作品中的相关章节。 罗斯金的美学思想绝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玄学思辨。他对后世的影响也绝不仅限于美学和艺术方面的价值。他的社会批评以及对人类存在价值、思想境界、道德修养、人类与自然界和上帝关系的终极追问也将是本书的研究重点。此部分论述多来源于他的以下著作:《给未来者言》(Unto This Last)、《普雷特利塔》(Praeterita)等。 本书共有五章。*章将罗斯金重新置于他生活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英国,联系当时的文化历史语境,解读其多重身份,并剖析他美学思想中的多个侧面及其来源。第二章重点论述其宗教思想的变化,因为这才是影响其美学思想的深层原因。第三章着眼于他的绘画美学思想,比较他与同时代流行的美之观点的异同,探讨了类型美、活力美,揭示出深层的福音派类型说。第四章关注他在不同时期的崇高观,并指出各个时期的宗教观念是这些崇高观形成的深层原因。第五章以《建筑的七盏明灯》为主要研究文本,探讨了罗斯金提出的建筑艺术七大原则。 在进入正文之前,有必要回顾一下国内外有关罗斯金生平和思想的论述。 研究现状 国外 罗斯金涉猎领域丰富,思想不断变化,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美学问题有不同看法,因此在国外影响广泛,单传记就有若干版本。影响*的当推威廉·科林伍德(William Gershom Collingwood)的《罗斯金生平》Collingwood,William Gershom.The Life of John Ruskin.London:Methuen & CO.LTD,1911.(1911年)和库克(E.T.Cook)的《罗斯金生平》Cook,E.T.The Life of John Ruskin.London:George Allen & Company,LTD,1912.(1912年)。两个版本出版年份只相差一年,分别对罗斯金生平经历、教育背景、宗教信仰和思想变化进行了详细论述。科林伍德深刻剖析了罗斯金的诸多身份:诗人、艺术批评家、先知、异教徒、社会评论家等,并解读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撰写主题。库克则按时间顺序将罗斯金生活的地点、重要事件、撰写或出版作品、主要观点展现在读者面前,非常丰富、全面。20世纪中期,德里克·利昂(Derrick Lewis Leon)出版了备受学界赞誉的罗斯金传记——《罗斯金,伟大的维多利亚人》Leon,Derrick Lewis. Ruskin:The Great Victorian.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49.,用细腻的笔触,将罗斯金的个人悲剧与公众生活娓娓道来,从崭新视角仔细解读了其作品。这部1949年出版的作品一直被视为研究罗斯金生平的标准传记。此外,约翰·布莱德利(John Lewis Bradley)的《罗斯金入门》介绍了罗斯金生涯及作品,Bradley,John Lewis.An Introduction to Ruskin.Boston:Houghton Mifflin,1971.约翰·亨特(John Dixon Hunt)的《更宽的河流:罗斯金生平》则详细叙述了罗斯金的个人生活及其对风景的敏锐体悟。Hunt,John Dixon.The Wider Sea:A Life of John Ruskin.New York:Viking,and London:Dent,1982. 在学术领域,关于罗斯金思想的研究数不胜数。针对其美学思想的研究始于鲍桑葵(Bernard Bosanquet)。在《美学史》一书中,他将罗斯金的艺术思想视为19世纪英国近代美学的重要成就,将其称为近代“表现主义”执牛耳者。Bosanquet,Bernard.The History of Aesthetics.London/New York:Macmillan,1892. 他详细剖析了罗斯金的“美的纯粹性”、“自然美与艺术美之间的关系”、“美与有用”、“美与情感表现的综合”、“崇高”、“丑”、“情感误置”(Pathetic Fallacy)、“想象理论”[包括“联想性想象”(Imaginative Associative)、“洞察性想象”(Imaginative Penetrative)和“凝思性想象”(Imaginative Contemplative)]、“匠人的机械性与艺术家的创造性之间的区别”等概念,并结合罗斯金之前以及同时期学者的观点进行了比较评述。不过,鲍桑葵并未十分关注罗斯金思想中对美学与道德紧密联系的强调。实际情况是,罗斯金在论述任何美学问题与范畴时,都习惯将其上升到道德层面,并将之与其自身的宗教观念联系起来。在《建筑的七盏明灯》前言中他就说过,任何普世法则都是伦理与道德方面的法则,一切实际法则也都是对道德法则的解读。Ruskin,John.The Seven Lamps of Architecture.New York:J.B.Alden,1885,pp.11-14.可以说,鲍桑葵仅关注罗斯金思想的艺术和美学价值,并未深刻把握其深层内涵。 英国著名艺术批评家、美学家罗杰·弗莱(Roger Fry:1866-1934)在《视觉与设计》Fry,Roger.Vision and Design.New York:Meridian Books,1955,pp.16-38.中指出,罗斯金像是一位卫道士,认为想象力必须为道德服务,艺术须发挥道德教导作用,弘扬善行、阻止罪恶。这一评价符合罗斯金的核心思想,但是弗莱的评价似乎偏贬义。对他来说,一件艺术作品的形式比内容更重要,视觉特征远胜其主题内容。他还认为艺术领域不应强调道德责任,而应表现脱离“真实存在束缚”的生活;艺术家应该通过色彩与明暗等形式上的安排,表达思想感情。从这种唯美观出发,自然无法解读罗斯金思想中对宗教和道德的侧重。 与弗莱同年出生的意大利著名美学家贝奈戴托·克罗齐(Benedetto Croce:1866-1952)曾在《美学》(Aesthetic)一书中指出,罗斯金关于美学范畴的阐述是空泛、枯燥无味的(prosaic),其“美学思想贫乏,缺乏连贯性和系统论证,遵循的只是自然的合目的说与神秘的直觉说”。Croce,Benedetto.Aesthetic: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New York:Transaction Publisher,1995,p.333.“罗斯金的性情气质完全与哲学家类型相反,散文精彩而随性,其中充斥着以自我为中心的梦想、反复无常的善变和随想。”Croce,Benedetto.Aesthetic: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New York:Transaction Publisher,1995,p.334.“罗斯金如艺术家一般的超常感知力和他的宗教信仰紧密相连。人们应该将其作品当作艺术品来欣赏,但它们并不具有哲学价值。”从罗斯金的作品颇具散文特质,并非一个完整、严密、系统的理论体系来说,这一点确实如此。他还指出,罗斯金所谓美的“观照能力”(Theoretic Faculty)Ruskin,John.Modern Painters.Vol.II.New York:Merrill & Baker,1897,p.12.与智力或感情的运用完全不同,是来自于“神性目的的显现”。Croce,Benedetto.Aesthetic:As Science of Expression and General Linguistic.New York:Transaction Publisher,1995,p.334.“自然美是上帝刻于其作品上的印记。”(The signature of God upon his works.)Ruskin,John.Modern Painters.Vol.II.New York:Merrill & Baker,1897,p.37.换句话说,自然美是未被人类双手触及的,远超出人类艺术家能力之外的上帝杰作。人类只有怀着纯粹的心绪,通过凝神观照,才能感悟这种自然美。可见在很多方面,克罗齐对罗斯金的评价非常深刻。罗斯金本人确实没有构建严密美学体系的愿望。他著作多广,用语古雅,并非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时而偏爱散文式的直抒胸臆,时而又有情绪激烈的无情批判。另外,他的美学思想确实如克罗齐所说不似完整严密的体系,而是一个始终变化的过程,甚至关于同一范畴在不同论著中他也曾表达过前后矛盾的观点。克罗齐所谓“自然的合目的说与神秘的直接说”“神性目的的显现”实际上已经接近了罗斯金思想的精髓——宗教思想。 意大利批评家里奥奈罗·文杜里(Lionello Venturi:1885-1961)在《艺术批评史》中指出,罗斯金认为艺术家在创作时要遵循“爱的原则”(principle of love),凭借“真挚的感情”(sincerity of feeling),充分表达心绪性情(states of temper)和道德情感(the moral feeling)。Venturi,Lionello.History of Art Criticism.New York:E.P.Dutton & Co,1936,p.183.尘世的艺术家们始终领悟和感受着自然之美。这种能力来源于“古老的宗教之根”,是“狂喜状态中宗教情感与自然的神秘交融”。“有了真挚的宗教情绪,艺术就会自然而然地创造出来”。Venturi,Lionello.History of Art Criticism.New York:E.P.Dutton & Co,1936,p.181.接着,艺术家的双手将自己亲身经历的神性狂喜之情注入作品之中,而其作品作为媒介,又会将同样纯粹、热烈的情绪传递给欣赏其作品的观者。可见,文杜里强调了罗斯金艺术思想的宗教来源和道德追求。此外他还指出,罗斯金认识到“视觉抽象原素”(abstract elements of visionVenturi,Lionello.History of Art Criticism.New York:E.P.Dutton & Co,1936,p.184.,如色彩、光线)在绘画中的独立价值,认为他“*次赋予造型方式一种历史性内容,将它们从技术层面提高到审美层面”,从而将“视觉的抽象元素转化为特定历史条件的象征”。他认为“明暗的方法与抽象性真实的科学探讨相一致,而色彩的方法则与艺术想象的自然、自由、静穆以及恰当的处理相一致”。Ruskin,John.Lectures on Art Delivered before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 in Hilary term.Oxford:The Clarendon Press,1875,p.147.另外,他还将罗斯金美学思想中的宗教因素与浪漫主义倾向联系起来,并将其视为“浪漫主义批评的*”,认为他“在艺术批评史中永久占据着一席之地”Venturi,Lionello.History of Art Criticism.New York:E.P.Dutton & Co,1936,p.186.,这一评价非常客观。 之后一些学者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尝试从美学或艺术以外的维度阐释和解读罗斯金思想。在这种背景下,R.H.威伦茨(Reginald Howard Wilenski:1885-1975)掀起了又一轮研究热潮。在1933年出版的《约翰·罗斯金——对其生平以及著作的进一步研究》Wilenski,Reginald Howard.John Ruskin:An Introduction to Further Study of His Life and Work.London:Faber & Faber Limited,1933,pp.220-225.一书中,他用实证方法证明了罗斯金对当代艺术的影响,并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分析其各时期的精神状态,认为罗斯金患有精神分裂症。罗斯金后期确实被精神病所困扰,但是威伦茨的做法显然丝毫未从理论高度把握其美学思想,只是迎合了当时的社会思潮,有哗众取宠的嫌疑。另外,罗斯金丰富的美学思想和观点并不能简单地归结为精神分裂症。 20世纪50年代以来,罗斯金美学思想凸显了新的社会和文化意义。在这一背景下,匈牙利艺术史家阿诺德·豪塞尔(Arnold Hauser:1892-1978)在《艺术的社会史》一书中指出:“在罗斯金之前,人们从未清晰地认识艺术与生活的有机联系。毫无疑问,他率先将艺术以及艺术趣味的衰落解读为整体文化危机和病症。”Hauser,Arnold.The Social History of Art,Vol.II.New York:Knopf,1952,pp.820-822.“He (Ruskin) was indubitably the first to interpret the decline of art and taste as the sign of a general cultural crisis.”他指出,作为维多利亚时代艺术与文艺评论家,罗斯金敦促人们从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语境中理解和感知艺术,并强调艺术应引起广泛关注,因为它对社会存在与文化发展至关重要。其实这一点是包括他在内的所谓“维多利亚圣人们”都关注的问题,如马修·阿诺德。 1961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了约翰·罗森伯格(John D.Rosenberg)撰写的《暗化的玻璃:罗斯金天赋的肖像》Rosenberg,John D.The Darkening Glass:A Portrait of Ruskins Genius.New York & London: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61,p.xi.。这本书叙述了罗斯金的研究生涯,可读性极强。作者被誉为“当代罗斯金研究之父”,而这部传记也预示了当代罗斯金研究热潮的兴起。 1985年,乔治·P.兰多(George P.Landow)在《罗斯金》Landow,George P.Ruskin.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5,p.12.一书中对这位美学家的所有作品进行了全面评述和总体研究,指出应将他作为符号学家进行解读。而他的另一部著作《约翰·罗斯金的美学与批评理论》更是20世纪70年代罗斯金研究的重要成就之一。Landow,George P.The Aesthetic and Critical Theories of John Ruskin.New Jersey: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p.35.兰多将罗斯金置于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化、社会和历史语境中,细致系统地研究其美学思想,分别剖析了他身上的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影响,探讨了他的“如画”(picturesqueness)、“类型美”(typical beauty)、“活力美”(vital beauty)、“崇高”(sublime)等概念。该著作行文流畅、通达易懂、内容丰富、立论确凿,是理解罗斯金美学思想的重要论著。此外,他还论述了罗斯金的福音派信仰、信仰危机等心路历程,指出其在美学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除罗斯金之外,兰多还详细研究了维多利亚时代、其他学者和“圣人”,创建了网站 http://www.victorianweb.org/,分哲学、宗教、科学、技术、视觉艺术等板块,系统论述了这一时代的人物及其思想。 此外,上文提到的约翰·布莱德利还编辑了《罗斯金:批评遗产》Bradley,John Lewis.Ruskin:The Critical Heritage.London,Boston,Melbourne and Henley:Routledge & Kegan Paul,1984,p.xii.一书,将1843年至1900年间关于罗斯金作品的评论文章收集成册。另有一些学者侧重论述罗斯金对现代设计、建筑、工艺美术与教育等领域的影响。鉴于本书不侧重这些方面,此不赘述。 魏怡,2012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博士,研究方向为西方美学与诗学。现为石家庄铁道大学外语系副教授,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MTI翻译专业硕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中国先秦史学会/国学双语研究会理事,河北省科技英语协会副秘书长,河北省翻译工作者协会副秘书长。CATTI笔译一级、口译二级。出版译著40余部,学术专著2部。 导言 第一章 所处时代与多重身份 第一节 维多利亚时代的圣人 第二节 矛盾的福音派信徒 第三节 浪漫主义思潮的诠释者 第四节 古典主义思潮的传承人 第五节 坚定的卫道士与唯美主义运动的导师 第六节 社会批评家 小结 第二章 宗教信仰流变 第一节 早期:深受父母影响的福音派信徒 第二节 中期:怀疑者/背叛者 第三节 后期:重新皈依的基督徒 第四节 宗教信仰:理解其美学思想的钥匙 第三章 美的形态说 第一节 美的错误观念分析 第二节 类型美:福音派类型学的美学解读 第三节 活力美:万物的主体回应和生命诠释 第四节 审美机能:观照能力 第四章 崇高的特征说 第一节 传统崇高说:罗斯金之前 第二节 罗斯金多变的崇高观 第三节 崇高观与宗教信仰的变化 第四节 系统崇高观:《建筑的七盏明灯》 第五章 建筑美学思想 第一节 “七盏明灯”的宗教意味 第二节 “七盏明灯”的理论内涵及建筑的真谛 第三节 “七盏明灯”的喻示原则 结语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