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书单推荐
新书推荐
|
续古医书研究 《续古医书研究》是在《古医书研究》的基础上,国医大师李今庸对中国古医书的新研究成果。凡是《古医书研究》未收录的相关内容,全部收入,内容包含有不同年代所写的《黄帝内经》相关学术专论,如《对我国古代医学的贡献》《在东方医学科学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等,还包括麻风隔离、古代疫病、古代药膳食疗、古代医学(医书)历史发展的学术论述,并对古医籍中为数甚多的疑难字词、古代病名病证病机等类的疑难亦作了一定的考义和训释。 通古博今研岐黄精勤不倦育桃李 (代总序) 李今庸先生,字昨非,1925年出生于湖北省枣阳市唐家店镇一个世医之家。今庸之名取自《三字经》:“中不偏,庸不易。”意为立定志向,矢志不移,永不改易。昨非,语出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含有不断修正自己错误认识的意思。书斋曰莲花书屋,义出周敦颐《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李今庸先生平生行止,诚如斯言。《孟子·滕文公章句上》说:“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为者亦若是。”他把这句话作为座右铭。 李今庸先生从医80载,执教62年,在漫长的医教研生涯中积累了宝贵的治学经验。其治学之道,建造了弟子成才的阶梯,是后学登堂入室的通途。听其教、守其道、恭其行者,多能登堂入室,攀登高峰。 博学强志医教研优 李今庸先生7岁入私塾读书,开始攻读《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礼记》等儒家经典,他博闻强志,日记千言,常过目成诵。1938年随父学医,兼修文学,先后研读《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脉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外台秘要》《神农本草经》等,随后其父又命其继续攻读历代各家论著和各科著作,并指导他阅读《毛诗序》《周易》《尚书》等书。对于《黄帝内经》,他大约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即将其内容烂熟于心。现在只要提到《黄帝内经》的某一内容,他都能不假思索明确无误地给你指出,本段内容是在《素问》或《灵枢》的某一篇,所以被人们誉为“《内经》王”“活字典”。 1961年,时任湖北中医学院副院长的蒋立庵先生,将一本《江汉论坛》杂志给了李今庸先生。他认真阅读后,敏锐地意识到蒋老是希望他掌握校勘训诂学的知识,以便有效地研究整理古典医籍。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他先后阅读了大量有关古代小学类书籍。通过认真阅读《说文解字》《说文解字注》《说文通训定声》《说文解字义证》《说文解字注笺》等,他对许学相当熟悉。又广泛阅读了雅学、韵书以及与小学有关的书籍。从此,他掌握了治学之道,并以此助推医教之道。 一般而言,做学问应具备三个条件:一为深厚的家学,二为名师指点,三为个人勤奋。这三点李今庸先生都具备了,所以先生才有了今天的成就。 李今庸先生在1987—1999年间,先后被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张仲景国医大学、长春中医学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等单位聘为客座教授和临床教授,为这些单位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1991年5月被确认为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同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9年被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全国十大“国医楷模”称号;2002年获“中医药学术最高成就奖”;2006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201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专家;2013年1月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为国家培养中医药高层次人才。 校勘医典著作等身 李今庸先生在治学上锲而不舍,勇攀高峰,正所谓“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他在20世纪60年代就步入了校勘医典这条漫长而又崎岖的治学之路。在这方面他着力最勤,费神最深,几乎是举毕生之力。他曾说道:首先要善于发现古书中的问题,然后对所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证,并搜集大量的古代文献加以证实。当写成文章时,又必须考虑所选用文献的排列先后,使层次分明,说明透彻,让人易于读懂。如此每写一篇文章,头痛数日不已,然而他仍乐此不疲。虽是辛苦,然也获得了丰硕的成果。经一番整理后,不仅使这些古籍中的文字义理畅达,而且其医学理论也明白易晓,从而使千百年的疑窦涣然冰释,实有功于后学。 李今庸先生首创以治经学方法研究古典医籍。他将清朝乾嘉时期所兴起的治经学方法,引入到古医籍的研究整理之中。他依据训诂学、校勘学、音韵学、古文字学的基本原理,以及方言学、历史学、古文献学、考古学和历代避讳规律等相关知识,对古医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对古医书中有问题的内容,则采用多者刈之、脱者补之、隐者彰之、错者正之、难者考之、疑者存之的方法,细心疏爬。他治学态度严谨,一言之取舍必有据,一说之弃留必合理。其研究所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如《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太素》《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肘后方》《新修本草》《千金要方》《千金翼方》《马王堆汉墓帛书》以及周秦两汉典籍中有关医学的内容。每有得则笔之以文,其研究的千古疑难问题多达数百处。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现在,他发表了诸如“析疑”“揭疑”“考释”“考义”类文章200多篇。2008年,他在外地休养的时候,凭记忆又搜集了古医书中疑问之处88条,其中部分内容现已整理成文。由此可见先生对古医籍疏爬之勤。 设帐杏坛传道授业 李今庸先生执教已62个春秋,在中医教育学上,开创和建立了两门中医经典学科(《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他先后给师资班、西学中班、本科生、研究生等各类不同层次学生讲授《金匮要略》《黄帝内经》《难经》及《中医学基础》等课程。自1978年开始,又在全国中医界率先开展《内经》专业研究生教育。同时,李今庸先生还先后赴辽宁、广西、上海等地的中医药院校讲授《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等经典课程。 李今庸先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1958—1959年,他首先在湖北中医学院筹建金匮教研组,并担任组长,其间编写了《金匮讲义》,作为本院本科专业使用。1963年独立编写了全国中医学院第二版试用教材《金匮要略讲义》,从而将金匮这一学科推向了全国;1973年,为适应社会上的需求,对该书稍作润色,作为全国中医学院第三版试用教材再版发行。1960年,独立编写了《医经选讲义》,供湖北中医学院本科专业使用;1974年协编全国中医学院教材《中医学基础》;1978年,主编《内经选读》,供中医本科专业使用,该教材受到全国《内经》教师的好评;1978年,参与编著高等中医药院校教学参考丛书《内经》;1982年主编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生、研究生两用教材《黄帝内经选读》。1987年为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编写出版了《金匮要略讲解》。几十年来,李今庸先生为中医药院校教材建设,倾注了满腔心血。 李今庸先生注重师资队伍建设。先生在主持原湖北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工作时,非常重视对教师的培养。1981年,他在教研室提出了“知识非博不能反约,非深不能至精”的思想。他要求教师养成“读书习惯和写作习惯”。为配合教师读书方便,他在教研室创建了图书资料室,收藏各类图书800余册。并随时对教师的学习情况进行督促检查。1983年,他组织主持教研室教师编写刊印了《黄帝内经索引》;同时,他又组织主持教研室教师编写了《新编黄帝内经纲目》。通过编辑书籍及教学参考资料,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对教师的使用上,尽量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通过十几年坚持不懈努力,现已培养出一批较高素质的中医药教师队伍。 在半个多世纪的中医药教学生涯中,先生主张择人而教、因材施教,注重传授真知和问答教学。他要求学生学习中医时必须树立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思维方式,将不同时代形成的医学著作和理论体系置于特定历史时代背景中研究,重视经典著作教学和学生临床实践。1962年,先生辅导高级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集体写作《从藏府学说看祖国医学的理论体系》一文,全文刊登于《光明日报》,并被《人民日报》摘要登载、《中医杂志》全文收载,在全国产生很大影响。 扎根一线累起沉疴 李今庸先生在80年的医疗实践中,形成了独特的医疗风格、完整的临床医学思想,积累了大量的临床经验。其一,形成了完整的临床医学指导思想,即坚持辩证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指导下的“辨证论治”;其二,独创个人的临床医疗经验病证证型治疗分类约580余种。著有《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等临床著作。 李今庸先生通晓中医内外妇儿及五官各科,尤长于治疗内科和妇科疾病。在80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在内伤杂病的补泻运用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泻重痰瘀,补主脾肾。脾肾两藏,一为后天之本,一为先天之本,是人体精气的主要来源。二藏荣则一身俱荣,二藏损则一身俱损。因此,在治虚损证时,补主脾肾。在临床运用中,具体又有所侧重,小儿重脾胃,老人重脾肾,妇女重肝肾。慢性久病,津血易滞,痰瘀易生,痰瘀互结互病,易成窠囊。他对于此类病证的治疗是泻重痰瘀,或治其痰,或泻其瘀,或痰瘀同治。他临床经验丰富,辨证准确,用药精良,常出奇兵以制胜,其经验可见于《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中。 李今庸先生非常强调临床实践对理论的依赖性,他常说:“治病如同打仗一样,没有一定的医学理论做指导,就不可能进行正确的医疗活动。”如一壮年男子,突发前阴上缩,疼痛难忍,呼叫不已,李今庸先生据《素问·厥论》“前阴者,宗筋之所聚”,《素问·痿论》“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的理论,为之针刺足阳明经之归来穴,留针10分钟,病愈,后数十年未再发。此案正印证了其善于以经典理论对临床的指导运用。李老常言:“方不在大,对证则效;药不在贵,中病即灵。” 从1976年起,李老应邀赴北京、上海、南京、南宁、福州、香港、韩国大田等多地讲学,传授临床经验,深入开展中外学术交流。 振兴中医奔走疾呼 李今庸先生作为一代中医药思想家,从未停止过对中医药学理论、临床、教育的反复深入思考。1982年、1984年,他两次同全国十余名中医药专家联名上书党中央、国务院,建议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总局,加强党对中医药事业的领导,受到中央领导重视和采纳。1986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其后,又积极支持组建中医药专业出版社。1989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成立。2003年,向党中央和国务院领导写信陈述中医药学优越性和东方医学特色,建议制定保护和发展中医药的法规,同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李老在担任湖北省政协常委及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期间,深入基层考察调研,写了大量提案及信函建议。在湖北省第五届政协会议上,提出“请求省委、省政府批准和积极筹建‘湖北省中医管理局’,以振兴我省中医药事业”等提案。2006年,湖北省中医药管理局成立。 1986年李老当选为湖北省中医药学会理事长。此后,主持湖北省中医药学会工作长达二十余年。组织举行“鄂港澳台国际学术交流大会”“国际传统医学大会”等各种大型中医药学术研讨会和国际学术交流会议。其间,向省委、省政府致信建议召开李时珍学术会议,成立李时珍研究会,开展相关研究,为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纪念李时珍学术活动氛围奠定了坚实根基。主编《湖北中医药信息》《中医药文化有关资料选编》等。 近年来,李老对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继续进行深入思考与研究。认为中西医学不能互相取代,只能在发展的基础上取长补短,必须努力促使西医中国化、中医现代化,先后撰写和发表了《论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构成和意义》《发扬中医药学特色和优势提高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试论我国“天人合一”思想的产生及中医药文化的思想特征》《中医药学应以东方文化的面貌走向现代化》《关于中西医结合与中医药现代化的思考》《略论中医学史和发展前景》等文章。 今将李今庸先生历年写作刊印出版和未出版的各种学术著作,集中起来编辑整理,勒成一部总集,定名为《国医大师李今庸医学全集》,予以出版,一则是彰显李老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医药学术上所取得的具有系统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成就,二则是为中医药学的传承留下一份丰厚的学术遗产。 李今庸先生历年写作并刊印和出版的各种著作数十部,附列如下(以年代先后为序): 《金匮讲义》,李今庸编著,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教材。1959年,内部油印。 《医经选讲义》,李今庸编著,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教材。1960年,内部刊印。 《金匮要略讲义》,李今庸编著,全国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第二版统一教材。1963年9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基础学》,李今庸编著,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用教材。1971年,内部铅印。 《金匮要略释义》,李今庸编著,中医临床参考丛书,全国中医学院西医学习中医者、中医专业用第三版统一教材。1973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内经选读》,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用教材。1978年,内部刊印。 《黄帝内经选读》,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本科生、研究生两用教材。1982年,内部刊印。 《内经函授辅导资料》,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专业函授辅导教材。1983年,内部刊印。 《读医心得》,李今庸著,研究中医古典著作中理论部分的学术专著。1982年4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医学辩证法简论》,李今庸主编,全国中医院校教学参考用书。1983年1月,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帝内经索引》,李今庸主编,原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内经》专业教学参考用书。1983年12月,内部刊印。 《读古医书随笔》,李今庸著,运用考据学知识和方法研究古典医籍的学术专著。1984年6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金匮要略讲解》,李今庸著,全国高等中医函授教材。1987年5月,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后由人民卫生出版社于2008年更名为《李今庸金匮要略讲稿》再版。 《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李今庸主编,中医内经专业、西医学习中医者教学参考用书。1988年11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奇治外用方》,李今庸编著,运用现代思想和通俗语言,对中医药古今奇治外用方治给予整理的专著。1993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湖北医学史稿》,李今庸主编,是整理和反映湖北地方医学史事的专门著作。1993年5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临床经验辑要》,李今庸著,作者集数十年临床医疗实践之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的总结专著。1998年1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 《古代医事编注》,李今庸编著,选录了古代著名典籍笔记中关于中医药医事史料文献而编注的人文著作。1999年,内部手稿。 《中华自然疗法图解》,李今庸主编,刮痧疗法、按摩疗法、针灸疗法和天然药食疗法等中医自然疗法治病图解的专著。2001年1月,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今庸》,李今庸著,作者集多年临床学术经验之专著。2002年4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研究》,李今庸著,研究中医药学发展方向的专著。2002年9月,内部刊印。 《古医书研究》,李今庸著,继《读古医书随笔》之后,再以校勘学、训诂学、音韵学、古文字学、方言学、历史学以及古代避讳知识等,研究考证中医古典著作的学术专著。2003年4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中医药治疗非典型传染性肺炎》,李今庸编著,选用报刊上有关中医药治疗“非典”(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的内容,集而成册。2003年8月,内部刊印。 《汉字、教育、中医药文化资料选编》(1-6编),李今庸编著,选用报刊上发表的有关文字文化、教育和中医药文化资料而汇编的专门集册。2003—2009年,内部刊印。 《舌耕馀话》,李今庸著,作者在兼任政协等多项社会职务期间,从事中医药事业的医政医事专门著作。2004年10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古籍录语》,李今庸编著,选录古代典籍中关于启迪思想,予人智慧,为人道德之锦句名言而编著的人文专著。2006年8月,内部刊印。 《李今庸医案医论精华》,李今庸著,作者临床验案精选和中医学术问题研究的专著。2009年4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中医科学理论研究》,李今庸著,中医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基本学术思想研究的专著。2015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黄帝内经考义》,李今庸著,作者历半个世纪对《黄帝内经》疑难问题研究的学术专著。2015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读古医书札记》,李今庸著,辑作者历年来在全国各地刊物上发表的关于古典医籍和古典文献的考释、考义、揭疑、析疑类文章的学术著作。2015年4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特色疗法》,李今庸主编,整理和总结了具有中医学特色的穴敷疗法、艾灸疗法、拔罐疗法、耳穴贴压法等治疗病证的专著。2015年4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经典医教与临床研究》,李今庸著,作者集中医经典教学和经典性临床研究的教研专著。2016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医惑辨识与经典讲析》,李今庸著,对有关经典医籍、医学疑问的解疑辨惑及经典著作课堂讲解分析的学术专著。2016年1月,科学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临床医论医话》,李今庸著,作者关于中医临床的医学论述和医语医话的学术专著。2017年3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李今庸中医思考·读医心得》,李今庸著,作者独立思考中医药学实质和中医药学术发展方向性研究的学术专著。2018年3月,学苑出版社出版。 《续古医书研究》,李今庸著,为《古医书研究》续笔,再以开创性的中医治经学方法继续研究中医古典著作之学术力作。 另有待出版著作(略)。 李琳湖北中医药大学2018年5月1日 李今庸,男,1925年出生,湖北枣阳市人。第二届国医大师,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第一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人指导老师,全国著名中医泰斗。 《黄帝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探讨/ 论《黄帝内经》中的古代运气学说/ 《黄帝内经》对我国古代医学的贡献/ 论《黄帝内经》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 一、人本思想/ 二、整体观/ 三、变动观/ 四、疾病观/ 五、治疗观/ 六、教育观/ 正确解读《黄帝内经》的学术内容/ 《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 《黄帝内经》等“胆府理论”(文献例录)/ 《黄帝内经》论“脾胃”(文献选编)/ 《黄帝内经》论“浮肿”(文编校释)/ 《黄帝内经》“水肿病的形成及治疗”(文献例录)/ 《黄帝内经》等“卒厥、卒中与偏枯关系”(文献例录)/ 我国古代对疫病的认识与防治/ 疫病的定义/ 疫病的发生原因及传染途径/ 古代疫病流行举例/ 古代的防疫措施/ 古代疫病的方治/ 麻风隔离始于楚/ 我国古代药膳食疗探源/ 简论我国婚姻史的发展概况/ 略论我国古代医学的历史发展/ 校勘法中的理校作用/ 论我国文字学知识之意义/ 读仲景书当正确理解字义/ 《黄帝内经》研究/ 一、《素问》考义四十九则/ (一)春秋皆度百岁/ (二)人将失之耶/ (三)天年/ (四)不知持满/ (五)逆于生乐/ (六)愚智贤不肖/ (七)地道不通/ (八)天明 冒明/ (九)云雾不精 白露/ (十)恶气不发/ (十一)肾气独沈/ (十二)不治已病治未病/ (十三)夫病已成而后药之/ (十四)苍天之气清净/ (十五)藏精而起亟也/ (十六)清阳发腠理/ (十七)阴阳者气血之男女也/ (十八)温之以气/ (十九)二阳之病发心脾/ (二十)肝者,罷极之本/ (二十一)凡相五色之奇脉/ (二十二)其治宜灸焫/ (二十三)必齐毒药攻其中/ (二十四)浮而散者为眴仆/ (二十五)安卧者黄疸/ (二十六)胃疸/ (二十七)五藏受气于其所生……气舍于其所生,死于其所 不胜/ (二十八)闷瞀/ (二十九)烦满/ (三十)先淅然厥起毫毛/ (三十一)荣气虚,卫气实也/ (三十二)先其发时如食顷而刺之/ (三十三)传为柔痓/ (三十四)传为衄衊瞑目/ (三十五)鼓胀有二/ (三十六)血枯/ (三十七)藘茹/ (三十八)宜石而泻之/ (三十九)息积/ (四十)脾瘅消渴/ (四十一)人生而有病巅疾者/ (四十二)心脉满大,癎瘛筋挛/ (四十三)脉至如喘/ (四十四)逡巡/ (四十五)所治天突与十椎及上纪/ (四十六)合篡间,绕篡后/ (四十七)或骨/ (四十八)先饮利药/ (四十九)至如礔礰,薄为肠澼/ 二、《灵枢经》考义三十一则/ (一)无虚无实/ (二)膏之原肓之原/ (三)言上工相五色于目/ (四)瘛疭癎瘛瘛/ (五)脾脉……濇甚为肠/ (六)桂心/ (七)日应九变/ (八)两精相搏/ (九)戴眼绝汗/ (十)其支者/ (十一)丈夫疝/ (十二)筋急则引卵与舌/ (十三)实则鼽窒虚则鼽衄/ (十四)循胫上睪/ (十五)经脉者,受血而营之/ (十六)筋瘘颈肿/ (十七)卫出于下焦/ (十八)察其以/ (十九)唏然时寒/ (二十)目脉痛/ (二十一)热病不可刺者有九……九曰热而痙者,死。腰折, 瘈瘲,齿禁也/ (二十二)心肠痛是蛂蛕也/ (二十三)心系急则气道约/ (二十四)则为乃痿厥心悗/ (二十五)两神相搏/ (二十六)津液布扬/ (二十七)余闻阴阳之人何如/ (二十八)遵循逡巡/ (二十九)人有三百六十节/ (三十)茎垂者/ (三十一)肺主涕/ 《针灸甲乙经》考义六则/ (一)肝足厥阴之脉/ (二)癎瘈/ (三)刺其腰尻之解/ (四)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痓/ (五)少腹烦而痛/ (六)阴阳交于兑眦/ 《黄帝内经太素》考义四则/ (一)主癎痸及痓/ (二)九窌在腰尻分间/ (三)居阴之脉/ (四)风痓身反折/ 《伤寒杂病论》研究/ 一、《伤寒论》考义二十七则/ (一)桂枝去皮/ (二)弦则为减大则为芤/ (三)少阴脉不至/ (四)太阳痓湿暍/ (五)剧则如惊癎时瘈瘲/ (六)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二)/ (七)大枣十二枚擘/ (八)项背强几几/ (九)噎/ (十)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 (十一)人葠/ (十二)白饮/ (十三)心中懊/ (十四)身动振振欲擗地者/ (十五)汗出则痙/ (十六)糜粥自养/ (十七)奄然发狂(二)/ (十八)土瓜根导法/ (十九)生梓白皮/ (二十)咽中伤,生疮/ (二十一)不能语言/ (二十二)索饼/ (二十三)却治其厥(二)/ (二十四)必郁冒汗出而解(一)/ (二十五)晬时脉还/ (二十六)劳復食复/ (二十七)白饮和服方寸匕/ 二、《金匮要略》考义四十八则/ (一)五劳六极七伤妇人三十六病/ (二)痼疾卒病/ (三)按之紧如弦/ (四)日晡所/ (五)风湿相搏/ (六)一物瓜蒂汤(二)/ (七)蚀于上部则声喝/ (八)/ (九)面赤斑斑如锦文/ (十)则热而少气烦外舍分肉之间(一)/ (十一)则热而少气烦(二)/ (十二)锻灶下灰/ (十三)肌肤不仁/ (十四)历节病/ (十五)脚肿如脱/ (十六)如风痹状/ (十七)目瞑(二)/ (十八)肌肤甲错/ (十九)獭肝散鬼疰/ (二十)熬/ (二十一)《外台》桔梗白散/ (二十二)中恶飞尸鬼击病(一)/ (二十三)飞尸鬼击病(二)/ (二十四)自目曰涕,自鼻曰洟/ (二十五)譬如蛊注/ (二十六)皮目而短气/ (二十七)骛溏/ (二十八)状如周痺/ (二十九)小便自利(一)/ (三十)小便自利(二)/ (三十一)皮肤爪之不仁/ (三十二)目晴晕黄目晴慧了/ (三十三)必额上陷,脉紧急(二)/ (三十四)必郁冒汗出而解(二)/ (三十五)浸淫疮/ (三十六)跌蹶(一)/ (三十七)病跌蹶,其人但能前,不能却(二)/ (三十八)癥痼害后断三月不血也/ (三十九)腹中痛(一)/ (四十)腹中痛(二)/ (四十一)更以醋漿水服之/ (四十二)郁冒(三)/ (四十三)奄忽眩冒状如厥颠三十六病/ (四十四)土瓜根/ (四十五)如敦状/ (四十六)以胞系了戾/ (四十七)客忤/ (四十八)三物备急丸还魂汤/ 《神农本草经》考义十二则/ (一)死肌/ (二)石锺乳/ (三)血瘕/ (四)淋闭/ (五)疝瘕/ (六)姑活/ (七)狗脊/ (八)癎痓/ (九)色青翳热利下重/ (十)商陆/ (十一)闾茹/ (十二)乳难/ 《马王堆汉墓帛书》研究/ 《五十二病方》“苦浸”考义/ 我国古代病证及穴位名词考义三则/ (一)痹证/ (二)痓痙/ (三)窌、、、髎/ 、、、髎等穴位名词考证表/ 附:周秦两汉晋和近代典籍中医药资料研究/ 《楚辞》考义一则/ 附:钱超尘先生的回信/ 《吕氏春秋》“萬堇不杀”考义/ 《淮南子》“玄田为畜”考义/ 《史记》仓公“火齐汤”考义/ 《说文》考义三则/ (一)凥、尻/ 附:钱超尘先生的回信/ (二)瘕,女病也/ (三)/ 《广雅》痓病考义/ 《辞源》考义二则/ (一)痓/ (二)痙挛/ 《古今事物考》“枲耳”考义/ 附录/ 《黄帝内经》文法/ (一)互文/ (二)变文/ (三)对文/ (四)修饰对文/ (五)连锁文/ (六)韵文/ (七)营卫双声语转对用则异散用则通/ 《金匮要略》文法/ (一)省文/ (二)注文/ (三)变文/ (四)对文/ (五)倒装文/ (六)连锁文/ (七)连锁文、对文/ (八)层层剥释文/ (九)引文/ (十)衍文/ (十一)避讳文/ (十二)坏文/ (十三)误文/ (十四)脱文/ (十五)改文/ (十六)重文/ 《金匮要略》校诂补释/ 仲景遗文/ (一)《论语》/ (二)《国语》/ (三)《周礼》/ (四)《广雅》/ (五)《隋书》/ (六)《荆楚岁时记》/ (七)《素问》/ (八)《八十一难经》/ (九)《伤寒论》/ (十)《金匮玉函经》/ (十一)《脉经》/ (十二)《肘后备急方》/ (十三)《诸病源候论》/ (十四)《备急千金要方》/ (十五)《外台秘要》/ (十六)《医心方》/ (十七)《脾胃论》/ (十八)《本草纲目》/ (十九)《证治准绳》/
你还可能感兴趣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