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为“林海音儿童文学精品”系列(全六册)中的一本。
本系列将林海音儿童文学创作精华全收录。由林海音女儿夏祖丽亲自收集、整理、授权。《宋妈没有来》 《英子的故事》 《城南旧事》,三部曲完整还原台湾“文坛祖母”林海音的城南书写;《薇薇的周记》 《想飞的乌龟》 《快乐池塘》,林海音写给孩子的成长故事、寓言和童话。更有徐素霞、吕游銘、何云姿、贝果、金幸佳、孔雀绿六位两岸知名画家精心绘制插图,为读者呈现文字与图画的艺术盛宴
《城南旧事》主人公英子是个爱热闹怕寂寞,勇敢善良的北平女孩。爸爸的去世结束英子的快乐童年,但那些陪伴着英子成长的亲人、朋友和玩伴,永远记在了她的心里,留在了她的《城南旧事》里。实际的童年过去了,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本书透过英子稚嫩的双眼展示了成人世界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再现了北平城南独特的风俗旧貌。
《城南旧事》是林海音的成名作,自1960年首次出版以来,经久不衰,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序??英子不老
母亲的童年回忆在北京城南游艺园里的那些说书、京韵大鼓、杂耍、变戏法、地方戏里;我们的童年回忆在台北城南川端桥畔夏夜的凉座里,那里也有说书、相声,还有唱歌和蒙古烤肉。
念小学时,每到周末晚上,父母亲就带我们上厦门街那家四川馆吃饭。吃完晚饭,我们照例到附近的一家“大”文具店逛逛,母亲说:“每个孩子进了文具店,眼睛就会发亮。”我在店里东看看、西摸摸,什么都好。母亲最能看穿孩子的心,她慧黠地笑着说:“好像看看都过瘾似的!”不过,每回逛文具店,倒也没空手而回过,小手里总会捏拿着一两支香水铅笔或是一块小橡皮擦什么的。迎着晚风,闻着那俗丽的香水铅笔味儿,我们慢慢地散步回家。
四个孩子的六口之家,靠两支勤奋的笔,负担不轻,母亲常常说我们是“苦中作乐”。父母亲给了我们自由和爱,使我们不觉得匮乏。幸福,在艰苦的岁月中特别动人!
小时候,我们常常把家里的几把藤椅倒扣在地板上,长长地摆上一排,藤椅上再蒙上大棉被,我们就在里头钻,像是在地道、碉堡里一样有趣,母亲有时还会帮我们摆,甚至给我们出主意,把几个枕头堆起来,就成了碉堡口的炮台。
她也从来没有进我们房间东搜西寻或是动手整理,她说:“小孩子整理书籍、收拾纸屑、剪贴壁画,有他自己的意思,他自己的房间、自己的东西嘛!妈妈插手其间,破坏了他们的自主力。人天生就有权利与责任感,赋予他权利,自然他就负起责任来了。”
小时候,我们淘气,母亲要发脾气管教时,她常常会“扑哧”一声笑出来,那只要打孩子的手也就“高高地举,轻轻地落”了。有一回,我说:“妈,你干吗要笑嘛?”她说:“我想起我小时候的淘气事儿了。”
母亲在一篇回忆文章中写道:“当我想拦阻孩子去玩一盆水的时候,忽然想到我小时候在雨地光了脚蹚水的快乐,那么孩子只要求一盆水,实在算不得淘气。”
多年前,有一次和母亲聊天,母亲说:“我有一个老九霞的鞋盒子,盒子里住着我用火柴棒做的小脚儿娘,我常常跟同伴捏着自己的小脚儿娘,‘哆、哆、哆’地走到对方的鞋盒里,展开两‘家’的来往。敲门、开门、让座、倒茶、吃东西、聊天,我们假装成大人,假装成家庭主妇,说的都是大人话,爱说什么说什么,不受限于大人,有意思得很!”
后来她写了一篇《我的童玩》,就写到她的小脚儿娘。母亲写道:“我愿意从记忆中找出我童年的游乐、我的玩具和一去不回的生活。”
母亲晚年用心为孩子写了许多有趣可读的东西。
母亲不但喜欢为孩子写故事,也翻译世界儿童文学名著给孩子们。她主持的纯文学出版社出版高水平的文学作品,自20世纪70年代后期也开始开辟儿童书的路径。
20世纪70年代末,母亲接近六十岁了,父亲希望我能够多帮帮母亲,于是我辞去原来的工作,到母亲主持的出版社协助编务。母亲编辑点子多,眼光准,又能创新,我们联手编了很多叫好又叫座的书,其中有好几本得到文学奖。她总是乐在工作,有时一大早兴致勃勃地进办公室说:“来,咱们好好把这批书做起来!”
1971年,台湾有一批小学老师参加教师研习会培训,母亲担任指导教师,带领一个写作小组。在她的指导引领下,后来有好几位老师成为非常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
自1968年到1996年,近三十年间,母亲受邀加入台湾小学语文教科书编审会,为全台湾的小学生编审语文课本,并主稿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她把儿童文学的精神和趣味注入原本略显枯燥的教科书,得到社会及教育界的赞赏。大家认为低年级的语文课本呈现一番新气象,那是“林海音风格”。
与母亲接触过的人往往会发觉她是个很有童心的人。儿童文学作家桂文亚说的一段话最传神:“林海音先生无论在讨论事情还是谈天时,都常会不自觉流露出天真,这个天真不是造作,是很自然地把她看见的事情描述出来。由于她从小在北京成长,词汇丰富,再加上感觉敏锐,又是一个小说家,所以叙述的过程很活泼,常把生活中平淡的事说得有趣、写得生动,这样的作品也就很接近儿童心灵及趣味。”
七十六岁那年,母亲写下:“英子的心还是七十六年前的那颗心,把家人和朋友紧紧搂在心上,到老不变。”
七十七岁那年,她聆听与她的名字只差一个字的钢琴家林海为《城南旧事》谱写的一组乐曲,写下了一首略带伤感的回忆童年的小诗:“静静地听,静静地想,回忆我的童年,忽见柳条儿摇曳,柳絮飞扬,柳絮吹向我脸上,鼻孔里刺痒。抚摸着鼻尖,泪珠儿沾湿了我七岁的小手。……我愿在这儿静静地听,向我自己的心诉求:给我以一盏七月的莲花灯,提着它,我——去踏冬月的雪,一步一个脚印,踏到明春。……听到城南的深夜,听到冬阳的早晨。”
七十八岁那年,她许下未来要专注于儿童文学写作的心愿,可惜这个心愿终因健康因素,半途而废。
2001年12月1日,母亲病逝于台北,享年八十三岁。我在重新阅读她的儿童文学作品时,终于明白为什么那么多孩子喜欢她的文章。因为,她一直是站在孩子这一边的。十三岁失去父亲,仓促结束童年,担负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的母亲,就像是她的自传体小说《城南旧事》里的英子,那个好奇天真的英子,一直在她的心里,从来没离开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