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重走郁达夫之路”,准确地说,“重走”的是“郁达夫安庆之路”。喜欢郁达夫的,也许都知道,郁达夫一生曾数次踏上安庆的土地,主要有两次。首次是一百年前,即1921年10月到安庆,执教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从而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最后一次是1929年9月底到安庆,拟担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之职,但仅一个星期即返回上海。这两次安庆之行,尤其是首次,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产生了《茫茫夜》《秋柳》《迷羊》等“A城系列小说”。
本书是一部中篇小说,以郁达夫笔下的A城为背景,借用郁达夫“A城系列”的人物。主人公于质夫八年前在A城认识了一些文人和青楼女子,与他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一次酒醉后于质夫对一位女子许下承诺,救她脱离烟花,但由于战乱等原因第二日他便匆匆离开A城。于质夫心里始终被这个承诺折磨,却无法确定他做出承诺的女子是谁。于是,在内心折磨了八年后,他如同迷途之羊一般再次回到A城,寻找那位女子,也寻求自己心灵的救赎。
我在“新浪”开微博多年,可喜的收获之一就是结识了不少喜欢中国现代文学的“脖友”(微博谐音“围脖”)。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注意到了名叫“汪军东西均”的微博,以及这个围脖不断介绍的“重走郁达夫之路”。“重走郁达夫之路”有图有文,图都是稀见的老照片,文则直奔主题,干净利落,因此,我多次转发并加以评论,记得有一条是这样说的:“在郁达夫研究中,他安庆时期的活动和写下的A城系列小说,一直是个薄弱环节,所以,‘重走郁达夫之路’活动应该充分肯定。”
汪军是安徽安庆人,他深爱自己的故乡,对安庆这座长江之畔的历史文化名城有着特殊的感情,因此,他担任了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重走郁达夫之路”正是皖江文化研究会每年一次的“寻拍老安庆”系列活动之一。作为安徽省的老省城,“桐城派”的故里,安庆人文积淀深厚。汪军他们每年变换一个主题,发掘快要湮没的历史信息,寻拍劫后幸存的历史遗迹,吸引了不少年轻的朋友,在当地产生了越来越大的文化影响。去年他们的活动主题是“追寻黄炎培先生足迹”,我在汪军的微博上看到了黄炎培先生之子、经济学家黄方毅教授也参加了。
回到“重走郁达夫之路”,准确地说,“重走”的是“郁达夫安庆之路”。喜欢郁达夫的,也许都知道,郁达夫一生曾数次踏上安庆的土地,主要有两次。第一次是一百年前,即1921年10月到安庆,执教安徽公立法政专门学校,从而开启了他的教学生涯;最后一次是1929年9月底到安庆,拟担任安徽大学文学院教授之职,但仅一个星期即返回上海。这两次安庆之行,尤其是第一次,在郁达夫的文学创作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产生了《茫茫夜》《秋柳》《迷羊》等“A城系列小说”。
1921年9月初,郁达夫从日本回到上海,到泰东图书局接替郭沫若主持《创造季刊》创刊编辑工作,在初步编定《创造》创刊号目录并在9月29日上海《时事新报》刊出《纯文学季刊(创造)出版预告》之后,郁达夫即乘船赴安庆,10月1日抵达,次日就到法政专门学校报到。当时安庆高校为吸引京沪当地的教育人才,采取高薪聘用政策,郁达夫教授英语、欧洲革命史等课程,月薪两百元(沈雁冰当时在商务主编《小说月报》,月薪才一百元)。郁达夫到安庆最初四天的观感,后有《芜城日记》记之,这也是目前所知郁达夫在国内报刊上发表的最早的日记。
汪军,原籍桐城。地域文化学者、作家、摄影师,皖江文化研究会会长。文化著述有《我在皖江的日子》《晚清安徽巡抚邓华熙史略》《皖江文化与近世中国》《记忆场:晚清民国安徽省会安庆城市文脉》《街头与市井》,小说作品有《踹息》《行在秋阳》《仙霞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