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举凡大才者,必个性十足、不同凡响?
但即使做好了这样的心理准备,我相信阅读《卡尔维诺年代》的你还是会惊讶得目瞪口呆。不是因为你的想象力不够,实在是这些文学大师的生活太超乎想象了!他们的艺术思想与观念如何生成、转变,其中的关键细节,等你解读。
当你再次阅读那些经典名著,或许能从中得到一些不一样的启发——甚至,你可以和作者聊聊人物,或者和人物聊聊作者。
1.《卡尔维诺年代》所评点的作家享誉世界文坛,所述文学现象也颇具讨论性,属于文学热点话题,作者对其解读视野广阔,富有创见,包含诸多生活细节,从细节探察文学大师的创作隐秘,内容深入浅出,适合现代人的阅读节奏。
2.狄青为国内著名作家,见解深刻,亮点较多,视角精准而文笔诙谐,论述的方式新颖、独到,引领读者以轻松的心态,用最短的时间感受经典文学与著名作家的魅力。本书配有十几幅世界文坛巨擘的素描肖像插图,形象生动,特点鲜明。
后记
在我十七八岁时,曾买到过一本《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很厚的书,封底标有“内部参考”字样。书中收录有萨洛特的《天文馆》,贝克特的《等待戈多》,凯鲁亚克的《在路上》节选,阿达莫夫和热内的剧本,还有横光利一和安部公房的短篇小说。事实上即使到今天,除却凯鲁亚克,书中收录的其他作家无论是他们本人还是其作品依旧显得“冷门”或小众。但这显然不能代表这些作家及其作品的真正价值。
卡莱尔说:“凡伟大的艺术品,初见时必令人觉得不十分舒适。”如果这话正确,那我不得不说,我当下读到的许多书包括外国作家的某些书实在是太流畅太好读了。而在这些作品的后面,则是一张张看上去大同小异的脸。我知道,他(它)们更多是符合流行元素与商业考量的作家或书籍。流行与商业,技术化与模板化,使得我们习惯于就文本论文本,作家个人的生活情状与精神世界的积淀养成似乎变得不再那样重要。但我依然喜欢寻根究底,喜欢斟酌或把玩那些经典书籍里文字背后的故事。没错,我想在那些文字的背后与我敬仰的大师们相遇,去和他们打招呼,哪怕只是和他们开个玩笑。
比如我喜欢的诗人佩索阿,这么说吧,我对佩索阿在他里斯本老宅里那几千个孤独的夜晚是怎样一个人度过的,比对他在《不安之书》里说了一些什么甚至更感兴趣。在那些个夜晚,佩索阿为自己创造了70多张迥异的“面具”,他们各有不同的外形、个性、生平、思想和政治、美学及宗教立场,相互间有书信来往,互相品评彼此的作品,有的甚至还有亲属关系或合作写作,共同组成一个辉煌的交响乐团,各有其独特的声音,合起来又能演奏出丰富的乐章,而佩索阿既是谱曲者又是这个乐团的指挥……
还有威廉??戈尔丁,我看过他的《蝇王》之后,就更想知道威廉??戈尔丁率领一艘登陆舰在诺曼底登陆时候的模样。还有萨特,我想知道的是在他35岁生日当天被德军俘虏时,作为法军气象兵的萨特到底吃没吃完他的生日蛋糕;还有简??奥斯汀,在英格兰的巴斯,我曾在路边险些撞倒她的石膏立像,而立像的旁边就是她住过四年的地方。在那座小楼的二层,患得患失的简??奥斯汀曾拒绝了一位富家子弟的求婚,而从那次拒绝开始,女作家就再也没有摆脱抑郁症的困扰……
作家是靠作品说话的,这话当然没错。但我更乐意去找寻的是那些用作品说出其深刻思想的人。在找寻的过程中,我总是能够邂逅被我们或被世俗所低估的大师,他们不仅用文字,也在用他们的思想和行止,令我在这个热闹无比的世界里领略到什么才是清醒的认识与冷静的见识。
狄 青
2020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