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原创精品出版工程“阳光文库”系列丛书,是阳光出版社立足本土、面向全国的原创文学中长期出版工程。“阳光文库”由新文艺群体作品为主的“阳光之露”、青少年作者作品为主的“阳光之曦”、成熟作家新作品为主的“阳光之芒”和已成名作家成名作为主的“阳光典藏”四大版块组成,具有自主文化品牌及标识的系列图书。
《杂写三种(MPR)/阳光文库》是一部散文作品集,是系列丛书“阳光文库”中的一种。书稿分为三辑,收录作品29篇。第一辑写人记事,包括儿时的回忆、对火姓的考证、游历经历等,是比较正宗的散文随笔;第二辑是作者为自己和朋友的作品写的序言和后记;第三辑是几篇“闲话”,是作者对生活中交往人物的叙写。
之所以把集子命名为“杂写”,是因为三辑文章杂七杂八,写法都不尽相同。第一辑大都是写人记事的,是所谓比较正宗的散文随笔。开头一篇《家考三题》,其实是派生出来的文章。大约前年吧,一次饭问,叔父说他想编自己的作品全集,有十五六册之多。我当时喝了一点酒,也是情不自禁,便自告奋勇道:“你要是出全集,我就给你写一篇万字随笔。”叔父很高兴,当即与我碰杯。出全集当然是很重要的事,说过的话怎敢食言,于是不久就开始着手写这篇算是自命题的“作文”。电脑一打开,脑子突然有些乱,思绪翻飞,想法很多,绕来绕去,竞无从下笔。后来还是从我们这个罕见的姓氏着手,开始往下写,写过两三千字,突然又拐到了家族上,家族可是有得一说,写过千把字,不知怎么又一下子拐到村子里,一写到村子,我就知道自己跑题了——文章的主人公没出现,铺垫的文字却已写过五六千。又回过头看前面所写的那些文字,发现它们竞可以自成一题,于是放在一起,就变成大家后来看到的《家考三题》。其时恰逢《六盘山》改版,永珍与李方兄约稿,承蒙抬爱,发在2016年开年第一期,且幸运地获得首届《六盘山》文学奖。写叔父的文章也随后写成,题为《愿送天香入舞台》。
《启蒙》写于2012年,当初是作为一篇小说发表的,文中主人公谢四光的原型其实是我的启蒙老师谢富荣。谢老师于前年去世,享年八十多岁。文中所记几为实录,故收在这里,以表达自己对老师的眷眷怀想之情。《星星点灯》也是如此,是“朝花夕拾”之作,不过它“遥祭”的是自己的少年时光。
第二辑是为自己和朋友的作品所作的序言与后记。其中《廉租房》写于2015年夏末,当时自己刚刚完成对长篇小说《开场》的修改,心情大好,乘兴而作,便有了这篇“婴儿诞生记”般的《廉租房》,它可与随后写成的《“富人区”》做姊妹篇。《话分两头》是这本集子里唯一没有发表过的文字,是为报告文学《大搬迁》所作的后记。《大搬迁》是几个人的作品杂糅在一起的合集,自己单独写作的部分名为《边走边看》(其实它还可以叫作《边走边听》)。之所以收录它,是因为自己对当年那段穿行于大山深处数月之久的岁月的怀念——那段经历后来形成的文字近9万字,是一篇原汁原味的移民笔记,时间当在2009年至2010年间,里面有我对宁夏中部干旱带生态移民的记录与思考,现在还躺在我的抽屉里,等待着“慧眼识珠”的出版社的临幸与光顾。
第三辑是几篇“闲话”,其中《闲话季栋梁》写于2017年11月,是专为《时代文学》“名家侧影”栏目而写。关于老季,其实有许多话要说,但限于栏目字数要求,最后就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后来一位朋友看见,说挺好,“闲话”嘛,自然是越少越好,抓住精髓即可。于是心下稍安。
杂七杂八,凑成一集,既不系统,也不壮观。但有时又想,或许真正用心用情的文字,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2019年6月10日
火会亮,男,汉族,1966年生于宁夏西吉,1989年毕业于宁夏大学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宁夏作家协会理事。
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发表作品,在《十月》《中国作家》《时代文学》《山花》《香港文学》《天津文学》《朔方》等刊物发表各类文学作品百余万字。部分作品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等选载,多篇作品入集或获奖。著有小说集《村庄的语言》《叫板》、散文随笔集《细微的声音》等。
第一辑
家考三题
愿送天香入舞台
启蒙
星星点灯
有风的早晨
浮山的怀念
快乐的花儿诗人
陪客人回家乡
“富人区
★下四川
★初读居延海
清水河畔一书生
第二辑
★廉租房
★《叫板》后记
话分两头
★心灵的另外一种收获
城里城外
在笔与手术刀之间
李继林小说的节奏
北象山下
白远志的乡土
真诚的力量
第三辑
闲话季栋梁
读画识人
忆稿谈余
我与《朔方》
★我与《六盘山》
闲话七则
那些午的民间游走
(带★篇目为朗读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