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生态补偿的产权制度与体制机制研究》针对以上目标展开研究,在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我国生态补偿的产权制度与体制机制架构的理论基础和运行特征,将生态环境正负外部性、跨代外部性和当代外部性的内部化、事前补偿和事后补偿、宏观领域的补偿和重点领域补偿相结合,揭示我国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的产权配置、理想模式和改进路径,并对我国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生态补偿经历了其作为环境保护附属政策的初设阶段、从环境保护政策中分离出来的形成阶段,以及由分项政策和综合政策组合的完善阶段。中国生态补偿42年是以生态环境的两个外部性问题为主线,以生态环境保护对象的产权界定、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体界定、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主体与生态环境保护对象之间的产权关系为核心内容展开的。早期中国生态补偿政策的初始阶段以生态环境价值的负外部性治理为主要目标,生态环境价值的正外部性内部化要求居于附属地位。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以资源环境为巨大代价,物质资本高速增长的同时出现了自然资本的超速减少,自然资本的减少已一度触摸到生态环境承载力的底线,这对中国物质资本的增长形成瓶颈,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以保护和增加自然资本为目标的生态补偿进入了新的发展历程。
本书以外部性内部化理论和产权理论为依据,从完善纵向生态补偿机制、健全区域和区际生态效益的利益补偿机制的国家重大需求出发,主要研究目标有以下五点:
第一,从理论上奠定政府规制与市场激励相结合的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的总体框架。明确我国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旨在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生态环境保护长效机制和管理制度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框架。
第二,推进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产价值意义上的有偿取得和转让制度改革,通过对资源环境产权的确权,使产权主体多元化和产权交易市场化,在考虑《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十年中国行动方案》和《实施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任务分工》的情况下,探讨区域自然资源环境产权制度的实现机制。
第三,完善中央对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占全国陆地国土面积40.2%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分布在452个县,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差异明显,中央财政转移支付的影响以及县级政府异质性因素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亦不同,需要研究各区域的包容性和不同层面区域转移支付分配的差异性。
第四,建立健全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激励机制,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制度的优化为例,剖析中央政府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县级政府、当地居民之间生态环境保护的责权利关系,提出由县级政府和当地居民共同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主体的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的理论构想。
第五,探讨PES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体系在实现交易费用最小化过程中需要满足的基本条件,包括产权结构、政策工具及与PES类型的匹配;供求双方参与者数量、政策工具及与PES类型的匹配;以及PES构成要素的优化等,为构建符合PES要求的生态补偿制度体系,提供理论思路和方法指导。
本书针对以上目标展开研究,在充分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研究与重点研究、整体研究和个案研究相结合的方式,重新诠释了我国生态补偿的产权制度与体制机制架构的理论基础和运行特征,将生态环境正负外部性、跨代外部性和当代外部性的内部化、事前补偿和事后补偿、宏观领域的补偿和重点领域补偿相结合,揭示我国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的产权配置、理想模式和改进路径,并对我国完善生态补偿体制机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体制的调整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李国平,西安交通大学领军学者,二级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地理学报》、《Papers in Regional Science》等国内外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数百篇,出版《Linkages between China’s Regions》、《中国非再生能源资源开采中价值损失测度研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及生态补偿机制》等专著6部。主持并完成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10项。部分成果先后获省部级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6项
第一篇 区域层面和重要领域层面健全生态补偿制度的诠释
第一章 我国生态补偿产权制度和体制机制的问题、领域和改革目标
第二章 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机制
第三章 完善我国流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第四章 基于两个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第二篇 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机制:产权、评估与分摊
第五章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及内化的概念界定
第六章 煤炭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和内化研究进展及评价
第七章 环境质量产权的界定与资源输出区生态补偿模式选择
第八章 资源环境产权缺陷与矿区生态补偿机制缺失的影响机理
第九章 煤炭资源开采中生态环境外部成本测度及内部化
第十章 数据调研
第十一章 煤炭资源开采中生态环境外部成本测度
第十二章 煤炭资源开采中生态环境外部成本内部化分析
第三篇 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与补偿研究——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例
第十三章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补偿的相关概念界定
第十四章 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与补偿的研究进展及评价
第十五章 流域生态服务价值评估与补偿的理论分析框架
第十六章 基于流域生态服务提供方受偿意愿的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第十七章 基于流域生态服务使用方支付意愿的价值评估实证研究
第十八章 基于流域生态服务价值的生态补偿标准研究
第四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研究
第十九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研究背景
第二十章 生态补偿财政转移支付研究述评
第二十一章 生态补偿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理论分析
第二十二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激励机制静态分析
第二十三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激励机制的计量分析
第二十四章 居民视角下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激励机制分析
第五篇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制度研究
第二十五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制度安排
第二十六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的理论标准、支付公式与测算方法
第二十七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财政转移支付的县域生态环境效应
第二十八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项目类生态补偿政策绩效研究
第二十九章 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政策绩效研究
第六篇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视角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安排与运行效率研究
第三十章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的研究背景与概念界定
第三十一章 生态系统服务付费研究评述
第三十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第三十三章 PES视角下生态补偿制度的结构优化标准研究
第三十四章 PES视角下我国生态补偿制度安排和制度绩效的案例研究
第三十五章 PES视角下我国省际生态补偿制度绩效的实证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