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科捷径》为晚清刘松岩所著。成书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于清同治八年(1869)由其曾孙刘景芬重辑加按。该书以《易经》为经,以《内经》为纬,从整体认识和辨证眼病,强调目病系杂症之一。重视气血、阴阳、寒热、虚实之辨,以温阳补气为特色,不少病症强调大温大补,在眼科专著中别开生面,独具特色。方剂多引用易水学派、温补学派诸家内科通治方并予以加减,亦有自制之方。其注重扶阳或更胜于《目经大成》《眼科奇书》等眼科专著。刘氏重视开通玄府,列《玄府论》专篇,系河间之后首篇关于玄府理论的专论,并多次论及开通玄府的意义与方法。附录明代赵贞观《绛雪丹》全书,所叙胎产诸症立论清晰,方多实用。该书特色鲜明,其学术特点和主张都非常突出。虽书名“捷径”,浅尝辄难。
本次整理选用版本,对生僻字、术语、典故等做了详细注释。点评专家集数十年对眼科文献的深入研究和眼科临床经验,对全书的内容要点、学术源流、学术特色等进行了画龙点睛的点评,对《目科捷径》学习者有较大参考价值。文前增加了“全书点评”,对《目科捷径》的成书背景、内容特点、主要学术思想、学习要点等给予归纳和总结,使读者对该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书末附有“方名索引”,方便读者检索。
《目科捷径(附:绛雪丹)/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是中医药院校师生、眼科医生及科研人员的必备参考书,也可供中医药爱好者参阅。
作为毕生研读整理、编纂古今中医临床文献的一员,前不久,我有幸看到张同君编审和全国诸多相关教授专家们合作编撰《中医古籍名家点评丛书》的部分样稿。感到他们在总体设计、精选医籍、订正校注,特别是名家点评等方面卓有建树,并能将这些名著和近现代相关研究成果予以提示说明,使古籍的整理探索深研,呈现了崭新的面貌。我认为这部丛书不但能让读者系统、全面地传承优秀文化,而且有利于加强对丛书所选名著学验主旨的认识。
在我国优秀、靓丽的文化中,岐黄医学的软实力十分强劲。特别是名著中的学术经验,是体现“医道”最关键的文字表述。《礼记·中庸》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清代徽州名儒程瑶田说:“文存则道存,道存则教存。”这部丛书在很大程度上,使医道和医教获得较为集中的“文存”。丛书的多位编集者在精选名著的基础上,着重“点评”,让读者认识到中医药学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瑰宝,有利于读者在系统、全面的传承中,予以创新、发展。
清代名医程芝田在《医约》中曾说:“百艺之中,惟医最难。”特别是在一万多种古籍中选取精品,有一定难度。但清代造诣精深的名医尤在泾在《医学读书记》中告诫读者说:“盖未有不师古而有济于今者,亦未有言之无文而能行之远者。”这套丛书的“师古济今”十分昭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重视此编的刊行,使读者如获宝璐,今将上述感言以为序。
和中浚,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16年获四川省首届医疗卫生终身成就奖。对古代中医名家学术思想和现代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尤其是对中医眼科古籍文献和川派中医有深入研究。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30余种。
全书点评
刘氏家传《目科捷径》心法原序
刘景芬重订《目科捷径》
卷一 目形诸图附说、目形诸辨
目形内外分阴阳图附说于后
合目胞弦图说附于后
开目图说附后
八极至要辨
五轮辨
用药错误受弊论
水火同源论
瞳仁论
命门真火与膻中相火分别论
先天内景图说补遗正讹
先天外景备考
治病之大法
五行生化违经增气辨
主气客气辨
玄府论
五行平过不及各名
头疼及目论
治头疼分阴阳辨
太阳散风汤
清震汤
玉壶丸
黑锡丸
选奇汤
生熟二地汤
六经头疼分别辨
新定试验内外障虚实寒热法则症治诸论
卷二 目科诸论、分症诸论
瞳仁变色辨
湿寒浸淫论
头顶发际生疮目起旋螺论
目腿上下互疼论
目光外射不见瞳仁
目涩难睁
乌睛白睛之间起黑白泡
瞳仁色白
目内周围红肉瘀塞将乌睛遮覆不露
乌睛星翳
十字锁睛不治之症
……
卷三 点药诸方、服药诸方、炮制点
药诸法、目科应用点服药本草
卷四 附:绛雪丹
方名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