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惠芬是中国当代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她几乎就是二胡艺术的化身和旗帜。如果说,中国现代二胡艺术自刘天华起步,刘天华是其里程碑,那么,闵惠芬无疑就是第二个里程碑。她用自己的才华、技艺、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永不知倦的探索精神,不仅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时代,而且用二胡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资源,有力地彰显了新时代二胡艺术的巨大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闵惠芬的成就和影响,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全国性的学二胡热潮,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而且,同样值得称道的是,由于她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女孩学习二胡,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二胡演奏家,成为二胡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闵惠芬是中国当代二胡艺术的代表性人物,自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她几乎就是二胡艺术的化身和旗帜。如果说,中国现代二胡艺术自刘天华起步,刘天华是其第一个里程碑,那么,闵惠芬无疑就是第二个里程碑。她用自己卓越的才华、技艺、旺盛的生命活力和永不知倦的探索精神,不仅完美地诠释了这个时代,而且用二胡深入地挖掘中国传统艺术的美学资源,有力地彰显了新时代二胡艺术的巨大魅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闵惠芬的成就和影响,才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掀起全国性的学二胡热潮,开创了二胡艺术的新纪元。而且,同样值得称道的是,由于她的成功,吸引了大批女孩学习二胡,涌现出众多优秀的女性二胡演奏家,成为二胡舞台上的一道靓丽风景。
我与闵惠芬女士的相识是1995年在广州番禺举办的全国国民音乐教育改革研讨会上。那次研讨会除了研讨外,还特地邀请了四位艺术家前来示范演出,其中就有闵惠芬。当时我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哲学社会科学部,担任该部副主任,从事全校本科生的人文素质课的教学,其中艺术类课程是其主体。在会议间隙,我找到闵惠芬女士,邀请她在合适的时候到科大举办二胡讲座,她很爽快地答应了。第二年四月终于成行,闵惠芬女士偕同扬琴演奏家丁言仪女士来到科大,在容纳两千多人的大礼堂连续三天,演出三场,场场爆满。其盛况之空前,为科大历史上绝无仅有。其影响直接波及校园内外,不仅调动了大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情和喜爱,而且在合肥当地市民中也掀起不小的民乐热潮。
作为多年的二胡爱好者,我对闵惠芬女士的二胡艺术早已不陌生。但直接接触闵女士本人,并在现场聆听她的演奏,这次番禺会议是首次。后来她来到科大演出,现场聆听的次数就多了。闵惠芬在科大讲座期间,我作为联系人全程参与并陪同、接待,还根据她的提议,负责组织科大爱好二胡的师生与她同台演出,因此与闵老师接触较多。事后,应媒体所约,我写了一篇《闵惠芬印象记》。在这篇文章里,我记述了番禺会议上她演奏二胡时的一些情景和我聆听时的感受,其中一段的文字是:“到演奏《二泉映月》时,主持人宣布不得照相,以免干扰演奏者的表演。我感觉她的那次演奏十分投入,阿炳的生命体验和演奏者的生命体验显然已经融而为一。演奏完毕,我才发现她眼中噙着泪水,坐在椅上好久才回过神来,向大家持久的掌声致谢。直到介绍下一首乐曲时,她的声音中还明显地带着哽咽。说实话,这一次我完全被她的演奏征服了,当时那难以自制的激动实在无法形容,阿炳曲中的那种悲凉和不屈浸透了我的全身。这首曲子我听过不知多少遍,但从来没有过那样强烈的震动,此后似乎也还没有达到过那种地步。这不由得使我想起世界许多著名乐评家、指挥家和演奏家们对闵惠芬演奏艺术的极口赞誉,如美国费城交响乐团指挥奥迪曼称她为‘超天才的二胡演奏家’,法国评论员说她‘连休止符也充满了音乐’,‘有不可抗拒的魅力’等,今天我对此又有了更为真切、更为深入的体会。我认为闵惠芬的艺术魅力主要不在她的技巧娴熟和热情奔放,而在她是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全部的感觉和神经去演奏,所以有深度,有张力,有内涵,有回味。”这个认识应该是正确的,我这里还可以用她自己的话进行验证。在一次采访中,她讲到自己在文革中八年没能登台,后来终于有了机会,允许她在当天演出结束后,可以在剧场里练习《二泉映月》时的情形。她说:“我留下来,艺术剧场那么大,一盏灯,我就像一个动物一样走来走去,渐渐地进入一种情景,真的体验到一种无处归宿的孤独。就在这么个幽暗的环境中,疯狂拉了一个晚上……我都感到血的流法都不一样。讲不清,血的流法都不一样,就不是自己了。脱胎换骨。”又说:“我拉琴是这样的,每拉一个曲子,换一身骨头的,哎,非常投入。”
张丽(1972-),博士,副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周口师范学院中青年骨干教师、音乐学学科带头人、优秀教师。
主要发表论文有:《精湛作品的隐秘结构研究》《闵惠芬\"器乐演奏声腔化\"艺术理念的考察与分析》《当代二胡艺术的丰碑与种子》《阂惠芬二胡音乐速度、力度结构分析》《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的美学品格》《闵惠芬:诗乐年年总忆君》《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技法系列研究》等二十余篇,论文曾获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成果特等奖。
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闵惠芬二胡艺术润腔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闵惠芬二胡演奏艺术研究》等课题。
总序
序
绪论
第一章 艺术生涯概观
第一节 家有琴童
一、金色童年:弯斗里时期(1945-1952)
二、结缘二胡:丹阳时期(1952-1955)
三、为乐痴迷:南京时期(1956-1958)
四、点亮才华:上海时期(1958-1970)
第二节 闵惠芬时代
一、辉煌舞台(1970-1981)
二、生命危机(1982-1987)
第三节 第二个艺术春天
一、构建二胡音响资料库
二、传承二胡文化
三、服务社会
小结
第二章 润腔技法微结构形态分析
第一节 艺术理念“器乐演奏声腔化”生成的人文背景和历程
一、作品中的同一性
二、显在的人文背景和历程
三 潜在的人文背景和历程
第二节 “器乐演奏声腔化”微观层次的考察与分析
一、测音软件Solo explorerl.0和Speech Analyzer3.0.1说明及声腔概述
二、《宝玉哭灵》首句唱腔中音高形态特征和艺术表现
三、《宝玉哭灵》首句唱腔中力度形态特征和艺术表现
四、《逍遥津·逼宫》中音高形态特征和艺术表现
五、《逍遥津·逼官》中力度形态特征和艺术表现
小结
第三章 润腔技法的整体与局部分析
第一节 整体设计
一、寻找作品的文本
二、赋予作品“情、气、格、韵”的文化个性
三、追求作品的结构层次布局
第二节 整体设计与局部细节设计的循环
一、旋律进行的线条感
二、高潮、低潮的布局设计
三、特性音的处理
四、速度、力度的结构布局
第三节 器乐化与人声化的对比与统
一、追求“人声化
二、追求”器乐化
三、追求“器乐化”与“人声化”的统一
小结
……
第四章 润腔技法的文化渊源
结论
附录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