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青年时代受进化论思想影响。1902年去日本学医,后弃医从文。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
1911年底辛亥革命后,曾任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北京政府教育部部员、佥事等职,兼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1931年并入北平[北京]师范大学)等校授课。
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参加《新青年》杂志的编辑工作,猛烈抨击封建文化、封建道德,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1926年8月,因支持北京学生爱国运动,为北洋政府所迫害,南下厦门大学任教。1927年1月,到广州的中山大学任教;在当年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后,辞去教职。
1927年10月到达上海,此后积极参加革命文艺运动。1936年10月19日,病逝于上海。
著有小说、散文、杂文、学术论著等,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影响深远。
《鲁迅/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从少年苦乐、求学育人、文化旗手、战斗生活这四部分内容展现了鲁迅的成长历程和其人生发展轨迹。
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中,涉及很多古今中外的、各个领域的历史名人,他们在思想、政治、军事、文学、艺术、科技等方面,以超人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财富、物质财富。探索他们的成长历程,我们就会发现:虽然他们的生活年代、成长过程各不相同,但是他们一生中所表现出的积极进取、顽强拼搏等优秀品质是大致相同的。他们是人类的骄傲,是青少年的榜样。
为此,我们推出了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精选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历史名人,例如中国的孔子、屈原、李冰、秦始皇、汉武帝、司马迁、蔡伦、王羲之、祖冲之、唐太宗、李白、欧阳修、苏轼、岳飞、王阳明、徐霞客、曹雪芹、詹天佑、孙中山、梁启超、鲁迅、毛泽东、邓小平、钱学森等,以及外国的达·芬奇、莎士比亚、牛顿、达尔文、马克思、门捷列夫、顾拜旦……以他们的成长历程、人生发展为线索,采用富有启发性的小故事来表现他们,而不是进行冗长的说教性论述,以便使广大青少年读者产生阅读兴趣、共鸣,进而得到启发。
同时需要说明的是:本套丛书不是学术性著作,所以不做学术性研究、论证;对于如徐霞客等生平资料较少的人物,为了使作品有血有肉、人物形象丰满,其故事叙述具有一定的合理虚构。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相信:青少年通过阅读这套“中小学课本里的名人传记丛书”,不仅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增加知识,而且能开阔自己的视野,找到自己的理想追求!
少年苦乐
从小就喜欢读书
儿时受到严格教诲
养成爱护书籍习惯
喜爱自然和民间文化
与小朋友建立友谊
看戏得到批判意识
刻上“早”字自勉
与闰水的深厚情谊
“名医”开的药方
求学育人
毅然离开沉闷的学堂
接受进化论思想的启蒙
传播自然科学知识
因受到歧视弃医从文
锲而不舍地坚持写作
思索中国革命历史教训
启发学生破除旧观念
领导反对顽固派的斗争
上课从来不照本宣科
敢于“踢鬼”的人
对学生和蔼可亲的校长
制定教育小说审核标准
文化旗手
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伟大旗手
对青年学生诚挚的关爱
《阿Q正传》在催稿下出炉
与国粹派的激烈论争
第一堂“中国小说史”课
陕西之行的美学发现
全力支持青年创办刊物
兄弟之情的破裂
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
在厦门任教的日子
在白色恐怖下奔走
患难与共的知心伴侣
战斗生活
发展成为共产主义者
友好和善的外国朋友
对贫穷者的热心救助
怜爱孩子的好父亲
机智而幽默的精彩演讲
面对刀光剑影毫不畏惧
不惧威胁的铮铮傲骨
义无反顾地保护革命者
为战斗拒绝到国外疗养
悉心呵护培养文艺新苗
越战越勇的文化英雄
为青年作家仗义执言
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举行隆重葬礼送英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