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设计飞机的:美国飞机设计师凯利·约翰逊自传
定 价:39.8 元
- 作者:[美] 克拉伦斯·伦纳德·凯利·约翰逊 著
- 出版时间:2019/5/1
- ISBN:9787553679747
- 出 版 社:浙江教育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K837.126.16
- 页码:
- 纸张:轻型纸
- 版次:1
- 开本:32开
1933年,凯利·约翰逊加入洛克希德公司。他通过72次风洞试验改善了“伊莱克特拉”的稳定性问题,后来又相继设计了“哈德逊”轰炸机、P-38“闪电”截击机和“星座”运输机。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洛克希德公司秘密承担为美国空军设计第一种喷气式战斗机P-80的任务。为此,凯利·约翰逊召集23名工程师,成立了diyi个“臭鼬工厂”。“臭鼬工厂”推崇“14条凯利原则”,打破大体制管理上的束缚,灵活独立,凝聚精英人才,不断进行技术创新,设计了许多惊人的飞机。U-2和SR-71便是其中的两个传奇。凯利·约翰逊在洛克希德公司的四十多年中,为四十多种飞机的设计做出了杰出贡献。书中着重描述了凯利·约翰逊设计各种飞机时碰到的各种问题和细节,以及他解决各种难题的方法。
除非对航空界特别熟悉,否则很多读者拿到这本书后,都会问凯利﹒约翰逊(“Kelly”Johnson)是谁?那么我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凯利是他那个时代乃至其他时代最负盛名、成就非常高的一位航空工程师、飞机设计师及制造师。本书的附录列举了凯利获得的近50项奖项和荣誉,而这些只不过是他所获奖项中的一部分。韦伯斯特曾给“天才”这个词下了一个定义:天才就是指非同寻常的智力,特别是在创造性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智力。虽然凯利否认自己是天才,但是这个词用来描述他,是非常准确的。
航空知识并不是本书的全部内容,甚至不算是本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书中,航空只是一个不可缺少的因素和活动背景,有了它,读者们才会对凯利丰富和富有洞察力的一生更加感兴趣。虽然凯利在本书中讲述自己时有些轻描淡写,没有任何强调和修饰,但这正符合这位工程师的偏好:让事实说话。
我和凯利第一次见面是在1945年9月。后来很开心也很荣幸,我能和他一起在“臭鼬工厂”工作,并从中深受教育。我们几乎每天都在一起工作,从1955到1966年,时间长达11年。从U-2侦察机的研制(在此顺便提一下,这曾被美国纳税人认为是最划算的交易之一),一直到YF-12截击机的设计(这早有规划,但一直没有完成)和SR-7[令人难以置信的“黑鸟”(Black Bird)]研制的前4年,我们一直在一起。对我来说,这是一段意义非比寻常而又令我收获颇多的经历。令人遗憾的是,后来再没有这样的机会。简单而言,凯利带给大家的财富不只包括他已经完成的事情,更多的在于他是如何做到的,即他的方法。在很多情况下,他会忽略所谓的“正规体系”,甚至置之不顾。
U-2和SR-71是“臭鼬工厂”遵守项目计划,以低于合同价格的价格顺利完成的两个项目。参议员萨姆﹒纳恩(Sam Nunn)曾称赞凯利“臭鼬工厂”的独创工作方法是独一无二的国家贡献。国防部前副部长戴维﹒帕卡德(David Packard)也称它为国家宝藏。尽管如此,出于一些原因,“臭鼬工厂”现在已经不采用这种工作方法了。对美国纳税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可原谅也是不必要的损失。细心的读者一定会究问其中的原因,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本书是凯利这位出类拔萃人物的自传,书中还说到了其他更多事情。当然他给大家留下的,以及大家可以从他身上学到的,远远超过这些。
美国空军退役准将 利奥·P.吉尔里(Leo P. Geary)
1984年于科罗拉多州丹佛
凯利·约翰逊是美国20世纪著名的飞机设计师,是洛克希德公司的灵魂人物,也是“臭鼬工厂”的创始人。在约翰逊研制的飞机中,zui为人知的是洛克希德U-2侦察机和SR-71“黑鸟”。约翰逊一生共设计了四十多种飞机,曾荣获多项特殊荣誉,包括自由勋章、国家科学奖章、国家安全奖章等。
前 言 / 005
引 言 / 007
第一章 人穷志坚 / 001
第二章 搬 家 / 012
第三章 成为一名工程师 / 017
第四章 日益腾飞的公司 / 027
第五章 年轻漂亮的出纳员 / 039
第六章 威利、阿米莉亚等飞行家 / 047
第七章 一系列飞机 / 060
第八章 战争和大批量生产 / 071
第九章 进入陌生领域 / 083
第十章 大型飞机时代 / 094
第十一章 喷气时代——首个“臭鼬工厂” / 111
第十二章 朝鲜战场的教训 / 125
第十三章 与“幽灵”们一起工作 / 138
第十四章 秘密飞行的“黑鸟”——3 倍声速 / 155
第十五章 疾病与健康 / 176
第十六章 这不是秘密 / 185
第十七章 永别了,我心爱的人 / 199
第十八章 捍卫美国 / 203
第十九章 科技与未来 / 215
第二十章 美好的一生 / 226
附 录 奖项与荣誉 / 232
出版后记 / 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