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县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东部,唐古拉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之间,怒江上游。比如县是羌塘草原腹地,平均海拔4000多米,地貌独特,风景奇秀,人文历史丰富。摄影师谢军帅曾三进西藏,并在那曲比如县度过了两年援藏生活。澄澈的蓝天白云、神圣的雪山冰川、淳朴的藏区人民,都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心中的情结似乎只有镜头可以倾诉一二。
《秘境西藏神奇比如 镜头下的援藏情怀》为作者于2016年7月至2018年8月援藏期间拍摄的作品的摄影集,分三个篇章:西藏有缘、娜秀有景、比如有情。
从江南到西藏,又从拉萨到比如,怎么看,这都该是一本展现天路光影的摄影集。那一路上,蓝天和白雪、峰峦及草甸、苍鹰与牦牛,以及孩子脸上发自内心的灿烂的微笑,似乎永远都在诉说着这高原上的神秘与雄奇。
说来也巧,大约半年前的样子,这本摄影集的作者成了我“周家坊”的学员,自然,也间接展开了我与高原的这一段影缘,虽说还只是淡淡的。
说到认识,那还要早些。
一年前的夏天,我上届摄影工作坊的一名学员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小谢带着他结对的藏族学生扎西顿珠来江南治限疾。当时,正值酷暑,且不说从西藏到江南路途有多远,各项费用有多高,光是在40℃的高温下,小谢搀着顿珠来到江南,又陪着做完手术,术后还带着他在宁波和绍兴走街串巷,让他用已复明的眼睛欣赏江南风情这一点,许多人就做不到。然而,到了小谢口中,似乎一切都平淡得没发生过:
我从来没有想过千一件大事,援藏是因为西藏美,去了两次还不够。为学生治跟疾也是一件小事,能让他生活自理、重回课堂,一切都值了。
虽说许多书上都强调“镜头背后的那只限”,可我还是更看重跟底下的那份情。我认为,只有这样的情才撑得起各种光影的底,什么明度、亮度、灰度、对比度以及饱和度,都比不上摄者内心的柔软度。
在一次闲聊中,小谢告诉我,他是绍兴文理学院的毕业生,学的是油画,上下楼时我俩还曾打过照面。记得我当时有点儿尴尬。之后,问及美术系的几位老师,才知道他居然还是位高才生,在《美术报》上发表过作品。
有一回,去小谢的工作室,我看了他的一些创作,风景的和人物的,就绘画语言来说,基本上是写实的。跟他老师的作品比起来呢,似乎又松活和前卫了一些。无论构图、线条还是笔触,都有一些他自己的想法和画法,作品总体上有一种旷达、通透、明亮而温暖的感觉。这样的风格,或许源于他的内心,也有人说,跟他的驴友经历有关。我欣赏许多抽象派画家,从蒙德里安到康定斯基,可回到生活,这样的简洁和雅逸,没准才真正是一种初心的感觉。
有了前头这样那样的经历,这本摄影集里的一切便都是顺理成章的了:
主题鲜明:一个江南人的天路情怀;
视角独特:纯净的空气和永恒的微笑;
构图优美:世界屋脊上一种别样的天人合一;
用光温雅:如诗,如歌,也如梦;
影调柔暖:明亮、通透,像天籁之音神秘而圣洁。
写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这本摄影集的定位,与其把它看作艺术,倒不如拿它当成是一种生活,这样更务实,也更妥帖。如今,许多人在聊起高晓松时,都会自然地想起他的那句名言;
这个世界不只有限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其实,如果少了那些一以贯之的脚踏实地和坚韧不拔,那留给人们的还真的只有苟且。我猜,林语堂在写《生活的艺术》一书时,也一定琢磨过这些。
从比如到拉萨,又从西藏到江南,现在看,又是一本关于心路风景的摄影集了。这一路上,车辙和足迹、长焦及特写、领悟与抒怀,以及心中怎么也抹不去的那一幕幕记忆,定当永远都回旋着这高原上的温暖与旷达。
是为序。
谢军帅,1976年出生,浙江绍兴人,中共党员,浙江省第八批援藏干部人才。现为越城区东湔中学美术高级教师,周一农摄影工作坊学员,绍兴市摄影家协会会员、越城区摄影家协会副秘书长。素爱“壮游天下,摄录人生”。
第一部分:西藏有缘
第二部分:娜秀有景
怒江·母亲河
天险·盘山路
冰川·萨普神山
乐园·野生动物
盛会·艺术节
第三部分:比如有情
同行者·兄弟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