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医学进展(2017)》为“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丛书之一,旨在记录中国麻醉学领域的创新发展和学科建设,以期对该专业后续发展起到良好指导和推动作用。该书全面、详细地总结与记载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度工作进展,包括工作概览、中国麻醉学科建设进展、创建中国麻醉学院、践行围术期医学进展、患者教育与麻醉科普、国内外学术会议与交流、中国麻醉学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概况、中国麻醉学教育与培训、精准医疗扶贫、爱心医疗及基层医疗;从中国麻醉学者2017年在PubMed及中文核心学术期刊发表的6000余篇论文中精选出其中的15%编撰成一年回顾,包括麻醉药物研究进展、麻醉方法研究进展、麻醉并发症与围术期医学、围术期器官保护研究进展、危重症医学研究进展、疼痛研究进展、港澳台地区研究进展及其他研究进展等,并精选了其中146篇文摘,由资深的相关专家撰写了评述。该书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麻醉学科与麻醉学者2017年度在医疗、教学、科研、学术交流及学科发展等方面的诸多工作业绩,汇聚国内麻醉学者在“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和新观念”上的洞见,既追踪了我国麻醉学研究热点与进展,也及时总结了本学科发展的成绩。
该书可作为麻醉学及相关专业从业者的临床和科研指导用书,也可供卫生管理人员参考。
现代麻醉学的发展已有170多年的历史,从单纯关注患者手术中的麻醉发展到如今关注患者术前疾病防治与准备、术中麻醉管理及术后监护与治疗,其内涵也逐渐延伸,涵盖了临床麻醉、危重症医学、疼痛诊疗等多个专业及亚学科。在科技高速发展、麻醉安全与质量不断提高的当今,仅关注手术期间麻醉实施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需求;为了适应新时代的需求,通过加强医学教育培训和加大科学研究力度,麻醉科医师正逐步转变为围术期医师。
2016年,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明确提出“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转变是中国麻醉学科的发展方向,并于2016年全国麻醉学术年会上首次设立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年会主题,拉开了“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转变的帷幕。2017年末,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在“从麻醉学到围术期医学”的基础上,提出了“从麻醉大国到麻醉强国”的发展目标。
在中华医学会领导的倡导与指示下,我们编著的《麻醉学进展(2015)》成为中华医学会“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的第一部。《麻醉学进展(2016)》也在随后一年顺利出版,并得到中华医学会领导的高度评价与肯定。本着客观记录并反映全国麻醉同道工作的初衷,按照中华医学会领导的统一布置与指示,今年编著《麻醉学进展(2017)》,继续展示全国麻醉同道所取得的成绩。
本书编委会成员由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以及主编从国内麻醉学界知名度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中、青年专家中遴选而成,都是我国麻醉学工作一线的业务骨干,不但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且才思敏捷,精力充沛,同时具有很强的执行力。2018年4月13日,本书全体编委及主编助理在云南昆明市召开‘'《麻醉学进展(2017)》编写工作会议”。会议详细讨论并确定了本书编写指导思想、组织结构、各章节内容与分工、编写要求与进度等。
2017年度,中国麻醉学者完成了大量的临床与基础研究工作。编委会通过制订严格的文献检索策略,按照统一的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检索结果。检索结果表明,2017年PubMed共收录我国麻醉学者各类论文3 057篇(含国际合作),较2016年增加681篇。我国麻醉学者2017年在国内核心期刊上发表的近4 000篇论文也被纳入本书编撰范围。更重要的是,本书将我国台湾、香港及澳门地区麻醉学者2017年度发表的近100篇PubMed收录的论文也纳入总结分析。
本书第一章系统梳理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2017年度工作进展,通过10方面的内容,全面详细地回顾与记载了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过去一年的工作概览、中国麻醉学科建设进展、创建中国麻醉学院、践行围术期医学进展、患者教育与麻醉科普、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中国麻醉学者获得国家科研基金分析、中国麻醉学教育与培训、精准医疗扶贫、爱心医疗及基层医疗等内容。
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我国麻醉学研究水平,编委及编者遵循优中选优的原则,从纳入本书编写范围的所有论文中,精选出其中约15%的论文并将其写入本书第二至九章的年度回顾。该部分内容系统、精练地反映了2017年度我国麻醉学者在麻醉药物研究进展、麻醉方法研究进展、麻醉并发症与围术期医学、围术期器官保护研究进展、危重症医学研究进展、疼痛研究进展、港澳台地区研究进展及其他研究进展等领域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该部分内容具有很强的系统回顾性,读者能够从中迅速地对我国麻醉学者当前的研究方向、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成果形成一个框架,在知识中寻找见识。
最后,在反复品读入选论文的基础上,编委及编者精选了本领域内具有较高水平的优秀论著(约5%),将其归纳入本书第十章“中国麻醉学研究精选文摘与评述”。在146篇精选文摘与评述中,编者力求突出原文要点,评述专家就该研究的先进性、科学性与实用性,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差距以及今后研究方向或展望等进行了言简意赅的点评。
付梓印刷之际,我们要感谢孜孜不倦地奋战在医、教、研一线的中国麻醉学者,他们的辛勤耕耘和竭智尽力凝结成一篇篇宝贵的学术论文,从而成为本书的“源头活水”,让本书的编撰成为可能;感谢所有为本书编撰的编委与参编人员,他们均为国内麻醉界著名的中、青年专家,在繁忙的临床与科研工作中精心归纳总结并撰稿;感谢所有为本书精选文摘撰写点评的麻醉学专家,他们言近旨远、真知灼见为本书增辉生色;感谢大力支持、关心、指导与帮助本书编撰工作的学术顾问;感谢为本书撰写付出大量时间与精力进行组织与校对工作的海军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麻醉学部薄禄龙博士、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杨谦梓博士和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白雪秘书;特别感谢中华医学会饶克勤副会长的关心与悉心指导,以及中华医学电子音像出版社编辑们辛苦而高效的工作,正是他们的不懈努力才让本书得以在短时间内圆满完成编辑,如期与读者见面。
本书作为主要反映中国麻醉学年度发展与研究方面的《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麻醉学进展》系列的第三部,以学科进展的形式客观记录了中国麻醉学发展现状,多角度、全方位地反映了中国麻醉学者2017年度在医疗、教学、科研及学术交流上的诸多工作业绩。本书在编撰过程中力求“精练”,汇聚了国内麻醉学者在“新理论、新技术、新疗法和新观念”上的洞见,既追踪了我国麻醉学研究热点与进展,也及时总结了本学科发展的成绩。因此,本书可作为麻醉学及相关专业从业者的临床和科研指导用书,也可供卫生管理人员参考。
由于有些学术期刊出版的延迟性,使本书编撰工作启动较晚,时间紧迫,书中难免存在不妥甚至错误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提出批评指导意见;个别重要事件以及重要研究成果可能未能反映在本书中,敬请相关学者谅解。承载着麻醉学界前辈和同道的殷切期望,我们将不断总结本书编撰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通过不懈的努力和坚持,力求将《中国医学发展系列研究报告—麻醉学进展》系列及时、准确、全面地呈现给广大读者、朋友们,以进一步促进我国麻醉学科的全面发展。
第一章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工作进展
第一节 过去一年工作概览
第二节 中国麻醉学科建设进展
第三节 创建中国麻醉学院
第四节 践行围术期医学进展
第五节 患者教育与麻醉科普
第六节 国内学术会议及学术交流
第七节 国际学术交流及国际学术组织任职情况
第八节 中国麻醉学者获得国家科研基金分析
第九节 中国麻醉学教育与培训
第十节 精准医疗扶贫、爱心医疗及基层医疗
第二章 麻醉药物研究进展
第一节 全身麻醉机制
第二节 静脉麻醉药
第三节 吸入麻醉药
第四节 神经肌肉阻滞药
第五节 局部麻醉药
第三章 麻醉方法研究进展
第一节 气道管理
第二节 麻醉维持
第三节 区域麻醉
第四节 术中监测
第五节 超声应用
第四章 麻醉并发症与与围术期医学
第一节 神经系统相关并发症
第二节 呼吸系统并发症
第三节 消化系统并发症
第四节 围术期低体温及凝血功能并发症
第五节 其他系统并发症
第五章 围术期器官保护研究进展
第一节 器官保护的基础研究
第二节 器官保护的临床研究
第六章 危重症医学研究进展
第一节 危重症医学基础研究
第二节 危重症医学临床研究
第七章 疼痛研究进展
第一节 疼痛的基础研究
第二节 疼痛的临床研究
第八章 港澳台地区研究进展
第九章 其他研究进展
第十章 中国麻醉学研究精选文摘与评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