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论文集(套装上下册)
定 价:318 元
- 作者:《学术月刊》编辑部 编
- 出版时间:2019/1/1
- ISBN:9787542665621
- 出 版 社:上海三联书店
- 中图法分类:B83-53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1
- 开本:16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美学界掀起了第三次美学论争。实践美学和后实践美学展开了长达十数年的论争,国内主要的美学家、重要的学术杂志几乎都参与到了这一论争之中。这场论争推动了中国美学的现代发展,也标志着中国美学走向繁荣和多元。其中,《学术月刊》起到了重要的领军刊物的作用:论争的开始由《学术月刊》揭幕,大量文章也在《学术月刊》刊登。同时,此次论争也绝不局限于《学术月刊》,包括《光明日报》《哲学研究》《文艺研究》《文史哲》《社会科学战线》《福建论坛》《哲学动态》《求是学刊》《人文杂志》《文艺争鸣》以及《复旦学报》等各大学报,陈炎、杨春时、潘知常、张弘、朱立元、董学文、张玉能、周来祥等重要美学家,都参与到此次讨论中,构成了波及全国各理论刊物、持续十数年之久的一个理论冲击波。
早在十多年前,论争如火如荼的时候,编辑部就有意想把论争文章汇集成书,本书的雏形就形成于世纪初的2004年。当时限于经费未能出版。但这一直是学术月刊编辑部的一个心愿。13年之后的2017年,在我们为庆祝创刊60周年而编选60年论文集的时候,月刊老总编夏锦乾先生偶然跟我谈及此事,我们都感到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东西,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致力于中国学术话语建设和梳理的现在,也许是到了合适的出版时机。过了几日,夏老师将珍藏十多年的原始论文资料装在一个牛皮纸袋里带给了我。翻着已然泛黄的纸页,油然而生对那个思想空前活跃时代的一份向往。当时收集的论文约四十篇,十多年过去了,论争有了更大的深入和发展,并且基本告一段落;于是我征求了当时活跃的学者如杨春时、朱立元、张弘、潘知常等人的意见,特别是杨春时教授,给予了非常多的信息和宝贵的帮助。学界同仁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最终从《学术月刊》及其他刊物一共选取了89篇文章,时间跨度从1993年直至当下,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序曲与发端:‘积淀说’与‘突破说’之争”“展开: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深入:美学本体论之争”“发展: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建构”以及“总结:第三次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可以说是较为真实地反映了论争的全貌。
由于这是一场席卷全国学术界、持续时间又很长的大讨论,相关文章浩如烟海,如何选择,需要标准。我们的选取标准是严格尊重历史线索,选择在当时具有较强原创性、学术性、挑起争论的重要文章,特别是那些阶段性话题的标志性文章;同时尽量广泛地展现各家各派意见,以便真实地反映当时的论争的发生、展开和深入。在编辑过程中,则严格遵循论文发表的时间先后(对于成组的论争文章,以第一篇文章发表时间为准),同时以形成对话、论争的文章优先。尽管如此,还是难免有遗珠之憾,好在读者诸君或许可以循此线索,再做更细致的展开、发现和研究。
同时,所选文章并非局限于《学术月刊》,而是包括了国内数十家杂志,我们在每篇文章后对其出处都做了清楚的标识,并在此致以感谢。每家杂志的编辑风格各有不同,我们尽量统一了格式;当时一些用字、标点以及错漏字和注释,也都按照现在的规范进行了修改和调整。对一些无法规范的信息,也就保留原状,姑且视之为一份历史的记录吧!
早在上世纪末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双方论战犹酣之时,《学术月刊》编辑部就有了出版一本论争集来汇聚各家观点的念头,这个念头后来就变成了这部书稿的雏形,只是由于各种原因,它始终未能被提上正式出版的议程。一晃十多年过去了,每当念及20世纪末中国美学史上如此一场轰轰烈烈、充满激情和思想探索的大讨论,却至今没有一部论文集来加以汇集和总结时,作为一个编辑未尽其责的负疚感便弥漫心头,挥之不去。一年多前在《学术月刊》的一次聚会上偶然谈及此事,一向办事果断、干练的张曦女士当即表示可以由她接手,把这部远未成熟的书稿初稿扩充完善并尽快出版。现在一年过去了,果然一部百余万字的书稿清样齐刷刷地摆在眼前,即将付印,可以说多年悬在心头的石头就要落地,此时此刻,喜悦之余除了要感谢张曦女士的担当和辛勤付出外,更要钦佩她的编辑眼光和才华——整部论文集与初稿相比,早已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和提升,它带给我们多重的惊喜!
第一是对论文集标题的修改。原题为“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论文集”,现增加了一个副题“中国第三次美学论争论文集”。当我看到这个题目时,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大家知道,“中国三次美学论争”的概念是在本世纪初学术界对20世纪的总结、反思热潮中,由著名美学家杨春时先生率先提出来的。概念的具体含义大致是,20世纪的上半叶,美学还谈不上有什么大的论争,而下半叶则接连有三次大范围的美学论争,“第一次是50-60年代关于美的主客观性的大讨论;第二次是80年代的关于美的本质的大讨论和‘美学热’;第三次是90年代的关于‘超越实践美学’的论争”。三次美学论争“直接推动了中国美学的发展”。由此可见,“三次美学论争”概念具有很强的概括力和明确的逻辑性,无疑是20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这次论文集标题借用了这一概念中的“第三次论争”的提法,不再是就事论事地局限于对于一场学术论争的资料搜集、汇总甚或整理,而是尽力为读者提供一种更有深度和更为宏观的背景来接近和了解这场论争,来认识和把握这场论争的意义和价值,以及来总结论争的历史经验。这无疑是很有远见的,我们甚至可以说,只有把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论争置于20世纪中国美学史的整体背景之下,特别是把它与20世纪下半叶前二次美学论争联系起来,它的实质和趋势才能看得清楚,对各派观点的甄别才有真正的依据。
序
编选说明
第一辑 序曲与发端:“积淀说”与“突破说”
之争与“超越实践美学”
试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对“积淀说”之再认识“
文化的现实选择与美学的意识形态性”
建构——积淀与超越的中介
再论“积淀说”与“突破说”
——兼答朱立元、陈引驰先生
第二辑 展开: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之争
超越实践美学建立超越美学
坚持实践观点,发展中国美学
——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走向“后实践美学”
评所谓“后实践美学”
“实践美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命运
——与杨春时同志商榷
再论超越实践美学
——答朱立元同志
实践论美学断想录
关键在于思维方式的突破
“实践美学”需要发展而非“超越”
“后实践美学”:前进还是倒退?
——对世纪之交中国美学理论走向的思考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与当代美学问题
审美的超实践性与超理性
——与刘纲纪先生商榷
生命美学与实践美学的论争
实践美学体系的三重矛盾
审美、异化与实践美学
“后实践美学”质疑
对《“后实践美学”质疑》的质疑
致力于中国现代美学建设的后实践美学
告别实践美学
——评两种实践美学发展观
给实践美学提十个问题
后实践美学的美学体系
——评杨春时的《美学》
关于《美学》的答辩
——与张法对话
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
审美超越辨正
——兼答赵晓芳《后实践美学与审美意识形态》
……
第三辑 深入:美学本体论之争
第四辑 发展:新实践美学与后实践美学的建构
第五辑 总结:第三次中国美学论争的历史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