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首先,对于无论是因为什么而翻开了这本书的读者朋友,我都是一定要表示感谢的。因为这毕竟是我第一部正式出版的小说,其中的不足即使在我自己看来,也是相当明显。但无论如何我都要将它发表出来,只因其中包含的内容是光辉的,值得一瞥。
“为什么要写扶贫呢?”这大概是从构思开始,周围的人就一定会提的一个问题。
确实,通常而言,这种题材的作品是绝对不会有趣的,也许它更适合以纪实报告文学的方式出现,而非强调虚构和想象的小说。但还请听我细细解释一番。
最初只是源于一次巧合。我应家父的要求,为其所在的公司微信公众号写了一篇散文——《扶贫路上》,在写作过程中收集的故事素材让我觉得还有继续深入的空间。
家父其实就是小说中万国平先生的人物原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企业扶贫也是国家扶贫大战略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很多人对于企业扶贫的了解非常有限,甚至会产生“这只是企业的‘面子工程’”这样偏颇的看法。然而,国家之所以动员企业投入扶贫事业,正是因为企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家的扶贫工作主要围绕强化基础建设,改善生活环境,提高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来开展。很多一线扶贫干部已经出色完成了他们的任务,但是对于如何保证农民不“返贫”,乃至于如何“致富”,他们是没有头绪的,光靠“输血”式的扶贫绝不可能完成脱贫攻坚任务。让贫困地方能够参与到整个社会经济的循环中去,才是赢得最终胜利的保障,而这一点,企业有着先天优势。
钱光越的叙事视角既是我自己的视角,也是当代年轻人的视角。如果是在十年前,一个年轻人自信地说出,他爱他的祖国。那么我想,他应该是出于最原始、最真挚的爱国情怀。而现在,在我放下手中的钢笔时,我说“我爱我的祖国”则多了一层敬仰。因为即使在人们的思想已不再如从前那般单纯、朴素的今天,我们国家也从未放弃兑现曾向他们许下的诺言。扶贫需要新鲜血液,需要年轻人的积极参与,而不是任由他们坐在办公桌前,脑子里想着“我也很穷,为什么不来帮助我呢?”。
目前,扶贫题材的作品以纪实报告文学为主。但是,并非每个人都是扶贫干部,也不是每个人都对扶贫工作十分了解,甚至不是每个人都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贫”。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其人物原型都来自现实,相比报告文学,虚构的小说在刻画人物上具备更大的优势。讲一个来自现实,却又高于现实的平常故事,我以为这远比照搬遥远的英雄事迹更能够温暖人心。
以上这些,就是我的回答了。简单来说,这是一个鼓励当代年轻人去了解扶贫、参与扶贫工作的故事,更是一个为纪念那些在扶贫事业中做出贡献的人,庆祝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道德建设迈向新台阶的故事。
说来也巧,赶上了2020年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份,无论身处哪个国家、哪个社会阶层,能够自由呼吸才是最基本的自由。
再次感谢为我这些拙见付出了宝贵时间的读者朋友,祝愿你的人生道路上也能跨越自己的极点,完成第二次呼吸。
202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