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是之故,在跨文化的视野中,在西学因子的激发下,他们的眼界、格局和气度就大不相同,他们的文化自觉也更具理性的基础。——其实最鲜明的反例,还是出在我们这里:尽管清华国学院以神话般的成功率,培养出了最多的著名学者,其中也不乏一代宗师。然而八十年后再来回望,真正从眼界、格局与气度来说,居然导师还是导师、学生还是学生!
卷首语
论文
马日诺·普列若瓦尔特·本雅明与青年运动的体验
盛宁重提哈贝马斯与霍克海默、阿多诺的“纠缠”:兼谈《启蒙辩证法》的“总体性”
德里克时间空间、社会空间和中国文化问题
张洪兵并不那/z,透明的细节:福柯、知识分子和权力技术
刘东个人认同与人格境界:从跨文化的立场诵读“八条目”
伍晓明“道”何以“法自然”?
胡缨九葬秋瑾:历史纪念与公共记忆的制造
宋明炜“少年中国”之“老少年”:清末文学中的青春想象
评论
黄瑞祺、黄之栋身陷雷区的环境正义理论
张宏性别研究中的理论“移植”与创新:解析李小江的《女性/性别的学术问题》
讲坛通讯
张英进游移的基础、变换的范式:当代中国和中国研究的新视角
书评
倪梁康:《现象学的始基:对胡塞尔欧拉夫·库茨木茨、阿德里安·拉萨维亚(编):《半部书:第四到六届沃芬布特勒翻译家对话与第一、二届爱尔兰根翻译家作坊》(张慧文)
莎拉·马萨:《法国资产阶级的神话》(庞冠群)
林精华:《误读俄罗斯:中国现代性问题中的俄国因素》
高彦颐:《灰姑娘的姐妹们:缠足的修正历史:“金莲崇拜”盛极而衰的演变》(何恬)
胡缨:《翻译的传说:中国新女性的形成,1898-1918))
苏文瑜:《对于现代性的中国回应:周作人和他的替代性路径》
顾琳:《中国的经济革命:二十世纪的乡村工业》(王玉茹)
阿多诺提到过年轻的本雅明在青年运动“左翼”中的体验。这部分青年由维内肯的信徒们组成,致力于为以学生为主题的学校改革而战。48其基础为一种新型寄宿学校的尝试,被称为“农村寄宿学校”乡村教育之家,学生们在这里同样可以远离城市腐化的影响)。埃尔曼·利茨重新采用英国学校的模式,即采齐勒·雷蒂在德比郡开办的阿伯次霍尔姆新式学校,并亲自任教,在1897年回到德国之后,他还于次年在哈尔茨山区的伊尔森堡创办了他的第一所寄宿学校。491900年,施托尔佩在万湖,1901年,豪宾达在图林根森林脚下都先后开始了这种牧歌般的乡间生活,50这正是他教育尝试理想的核心所在(他在这里辞世并栖身于此)。“学校应教会生活”:建立在教育和道德价值基础之上的教育型学校,跟教学型学校和公立学校“积极”的教育理念(此乃宗教改革运动通俗版本)背道而驰。学校被设计成一种社会的缩影(小社会,一个共同体内部的生活景象:社会的理想主导着威廉二世时代的教育法)。身为农民之子,利茨将学校培训同(乡间)体力劳动融合在一起:他力图超越现代社会的划分方法,而重新划分人民的组成,它更像民族主义者和国家主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