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影像:中国儿童视听创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研究的对象聚焦于日常化制播、具备典型栏目特征的儿童节目,分八章内容进行阐述分析:首章审视中国儿童电视的历史脉络与突出问题;第二章梳理主要节目类型并解读文本;第三章确认成人话语在儿童节目创作中的位置;第四章放眼全球范围内的优秀儿童节目创作;第五章到第八章分别从儿童本位、游戏精神、故事手法等维度讨论儿童节目的理念基石、价值取向和表达路径,由此把脉中国儿童电视创作的优化路径。
《成长影像:中国儿童视听创作的现实困境与优化路径》可供相关领域教师、研究人员、学生参考,也值得对此领域感兴趣的读者阅读。
视听内容占据了儿童的视域中心——在媒介周围成长,是人类不可回避的新的成长环境。媒介让年幼的孩子在有能力与世界发生互动之前率先目睹了世界的面目,同时,视听文本也提供了大量的符号性范本,供儿童观察、学习并模仿。在所有的视听节目中,儿童节目是针对儿童的专门化设置,是对儿童特别化的“文化给付”,具有典型的公共服务特性。这个儿童专属的媒介空间究竟为他们呈现了什么、示范了什么?儿童在观看,世人在观望。
事实上,儿童节目的创作现状折射出当下成人世界的儿童观与教育观,作为儿童栏目创作的根本性理念最终决定着儿童节目的题材内容、表现手法、价值取向等重要维度。推动本书走向深入的逻辑主线是儿童视听创作中的矛盾关系——儿童的节目,成人的创作。
目前,出现在儿童视听创作中的种种问题在已有的各种研究论述中略有提及,但缺乏一个全方位的系统梳理,本书将从观察视角、表现手法、形象塑造、传播功能以及价值取向等多个维度出发,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剖析,建立起研究的基础。
基于焦点突出的考虑,本书研究的对象聚焦于日常化制播、具备典型栏目特征的儿童节目,如儿童新闻栏目、儿童游戏竞技栏目、儿童益智栏目、儿童真人秀,等等,同时兼顾网络平台制播的相关内容,但不包括以栏目化形式编播的儿童动画片、儿童影视剧等。笔者试图以此为基点撬动对其他儿童视听内容的创作规律的探索。
本书采用文本分析、比较研究等方法,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叙事学、美学、大众传播学等多学科领域中汲取理论养分,借鉴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蒙台梭利的早期教育理论、卢梭的儿童中心论以及席勒的游戏论,等等,在理论与实践的相互关照中对儿童视听创作进行学理透视与实践探讨。
绪论
第一章 中国儿童电视的发展审视
第一节 初创时期的中国儿童电视(1958-1979年)
第二节 栏目化大背景之下的儿童电视发展(1980-1999年)
第三节 专业化阶段的儿童栏目(2000年以后)
第四节 三网融合下的儿童节目(2010年至今)
第二章 中国儿童节目的主要类型及文本解读
第一节 儿童新闻节目
第二节 儿童游戏竞技节目
第三节 儿童益智节目
第四节 儿童真人秀节目
第三章 成人话语主导之下的中国儿童电视图景
第一节 形象刻板化:成人话语的典型路
第二节 视角单向度:成人视角的替代性选择
第三节 表现手法僵化:成人思维定式的束缚
第四节 功能失衡:成人诉求的片面强调
第五节 商业化与泛娱乐化:成人价值观的倒灌
第四章 比较视野中的国外儿童视听创作
第一节 国外儿童节目播出平台的典型范例
第二节 国外儿童视听节目的文本解析
第五章 儿童本位:儿童视听创作的根本理念
第一节 儿童观的历史建构与价值确立
第二节 “儿童本位”视野下的儿童精神
第三节 “儿童本位”理念与儿童视听创作的融汇
第六章 真善美:儿童视昕创作的价值取向
第一节 儿童视听创作的价值选择与“真善美”的内涵
第二节 儿童视听创作中的“真善美”表达
……
第七章 游戏精神:儿童视昕创作的精神内核
第八章 故事手法:儿童视听创作的表达路径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