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明集》分为四卷,收录了作者近年来所写的杂文、随笔,记录了他的亲情友情、生活感悟、读书心得,以及对一些史书的理解和梳理,反映了作者对道理、人生的体悟过程及所达到的高度。作者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明白人,因而一直在读书、思考、写作。他在耳顺之年,感悟到人生在世做一个有用的人难,做一个明白人更难,他将自己近六十年的人生阅历,以及读书(史)、思考中的想法梳理记录下来,汇集成书,一来记录人生得失,二来说明其“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做一个有用的人难,做一个明白人更难。其实二者是一致的,有多大用,于何地有用,自己先要把握好,这就涉及“明白”二字。“明白”之义,古人称之为通达晓畅,又叫洞明世事,又叫通识。有一定造诣、经历丰富的人,才能致其万一。读书使人明白道理,阅世使人明白人生,经历使人明白自己。这些,每个人都曾做过,或者正在做。
指引人生方向的是信仰,换个词叫“哲学”,这是另一个境界的问题。明白世事,明白人生,明白自己,促使人产生形而上的冲动,人生的意义就更加丰富。
如我一样,很多人都在追求道,殊不知,人若活明白了,道自在其中。
曾经参观过一些佛刹胜地,看到观音菩萨总是一个表情——微闭双目,面容慈祥,而门首的金刚则不同——怒目圆睁,模样吓人。渐渐就明白,道行深到一定境界,不需观世相也能洞明一切。菩萨微闭双目正是因怀一片垂怜之心,不忍见人间诸恶。而那些扮恶相吓人的,故自没有修炼到家。菩萨自信,无凭借;金刚不自信,需要借助表情体现力量。
关于人生,孔子有一个分段论:“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这段话实际上有一个逻辑顺序:“学”而后方能“立”,“学”而“立”方“不惑”,“不惑”则知“天命”;于世事无忤,才称得上“耳顺”,反映的是一种通达状态;于世事洞明通达,则可以“从心所欲”,这是通脱,不需要拘持了。到此一步,就该彻底解放了?还不,“不逾矩”,是有限自由,是戴着脚镣跳舞。孔子生怕自己滑入老庄的不羁,陷于虚无,这是他的高明之处。
这是孔子公开说的话,他私下却对颜回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又对子路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孔子也向往彻底的自由,这是他真实的一面。
《道德经》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腹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日常。知常日明,益生日祥。”老子认为“赤子”最有力量,它处于混沌状态,精气充沛,元气不散;反过来讲,人长大了,精气会逐渐散失。这是老子的明白,与孔子是反向的。一个是原生的智慧,一个是阅世的智慧。
近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做一个明白人,故而读书,思考。有所得就记下来,岁长日久,就有了这本小书。重新翻览,觉得有些内容还很稚嫩。但因为它反映了一个过程,所以不舍废弃。现在出版,也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之意,愿诸公勿以为过。
老子说:“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取其“袭明”,借作书名。虽无善行、善言、善数、善闭、善结,纵不能救物,但也总希望自己不是弃人。
王宝成,西北大学历史研究员(兼职),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好读书,每坐拥书山,独自傲啸,人称书虫。专力经史,兼攻小学,偏爱词赋,胸中常存超迈之气,欲直追古人,远接诸先贤。著有《<史记>札记》《三余堂随笔》等。《袭明集》乃其近年又一部读书、阅世、品人随笔类杂谈,从中可见出一个读书人的士子情怀。
卷一
一张照片与一个人
岳母的生命力
不幸的日子
乡贤崔煜
酒徒孔保尔
肖半仙行传
一笔感情账
每天都是好的
吾家阿黄
不通
面子问题
这个世界有多少人需要你
酒后呓语
老而有泪辄轻弹
田园将芜胡不归
活着的意义
“理”的世纪
国学——被把玩的尴尬
从猿到人与从人到猿——论人的动物性返祖现象
“列国”纪行
“晋国”行
卷二
《左传》的语体风格
“游于艺”新解
由“道可道”说起
《孟子》章句之章句
韩非的术
诸事简
对手
善于表演的阿斗
“此陛下家事”
到底谁干净
“及时雨”宋公明
给对方一个出路
戴名世《忧庵集》
《阅微草堂笔记》五则
陈寅恪的红豆因缘
国民性与饮食之道
《十批判书》
《知堂书话》
一代有一代的学问
难言之私有学问
“三纲”之说及其他
“不可捉一个中来为中”
从会通谈起
读书当读正气书
卷三
乐是修身大境界
抱翁老人
白文书
想象力
守常之道
进止之道
知与行
事人与事鬼
食古不化
雨气
章氏之学
作文之道难学
陶潜不可学
唐人行卷
平路有险
称贷
寒门左思
击壤
答案其实都知道
门外响起脚步声
旧事
述而不作
《焦仲卿妻》及其他
君天下之夫妻论
文化家与思想家
卷四
溯源流明体用
简狄、姜螈之事
羞与樊哙为伍
老兵桓温
摴蒱之戏
司马迁的侠士情结
唐太宗《晋书》四论
从西晋王氏家族看朝廷关系网
于定国不冤民的背后
才能与见识
读史不当做过情论
农耕文化
中国文化的仪式感
古代都城设置与政治密码
华夷之辨的背后
东汉戚党、宦祸与清流之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