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 年 6 月 22 日凌晨,300 余万轴心国军队在未经宣战的情况下突然越过苏联国界,开始实施希特勒的臭名昭著的巴巴罗萨行动。德国国防军(Wehrmacht,以下简称国防军德军)在空中支援的严密掩护下以四个强大的装甲集群为先锋,出人意料地在不到六个月的时间里长驱直入,从苏联西部国界直抵列宁格勒、莫斯科和罗斯托夫近郊。面对德国人突如其来的大纵深、不间断推进,苏联红军和苏维埃国家都不得不为自己的生死存亡而战。
接下来发生在面积约 60 万平方英里范围内的殊死搏斗共持续近四年,直到 1945 年 4 月下旬红军把苏维埃的旗帜插在希特勒的帝国总理府废墟上,宣告取得后胜利为止。这段被苏联人称为伟大卫国战争的历史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浩劫。这是一场名副其实的 Kulturkampf(德语文化之战),是两种文化之间至死方休的斗争,多达 3500 万名苏联军人和平民、近 400 万名德国军人 a和无数德国平民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中欧和东欧大部分地区的人口及公共基础设施也遭到难以想象的损失和破坏。
到 1945 年 5 月 9 日这场致命的冲突结束时,苏联及其红军已经占领并统治中欧和东欧的大部分地区。距离这场战争的胜利不到三年,铁幕便在整个欧洲落下,把欧洲大陆划分为彼此敌对的两个阵营长达 40 余年。更重要的是,这场可怕的战争在俄罗斯民族精神中留下的深刻烙印,已在几代人当中延续,影响着战后苏联的发展,并在某种程度上促成苏联在 1991 年解体。
令人意外的是,尽管苏联伟大卫国战争的规模、波及范围、代价和对世界造成的影响都非常大,但在西方人和俄罗斯人看来,这场战争还是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不清,也难以准确认知。更糟糕的是,这种模糊和错误的认知还会抹杀苏联红军和苏维埃国家为同盟国夺取终胜利所做的贡献,造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在整体上的片面性。
即便某些对苏德战争多少有些了解的西方人,也只知道这是发生在曾令欧洲痛苦的两个政治敌人之间,以及欧洲两支强大、可怕的军队之间一场神秘而残酷的四年殊死搏斗。在此期间,德国国防军和苏联红军所争夺的领土面积之广大、客观环境之复杂、气候条件之恶劣,使整场战争看上去是由一系列无休止的攻防战组成,其间不时穿插着长达数月的静态阵地战,并周期性地出现一些规模宏大、激动人心的大会战,例如发生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白俄罗斯和柏林的重大战役。因为缺少关于苏德战争的详细英语资料,所以美国人(和西方人)自然更倾向于把这场战争仅仅看作是西方各战区那些更激动人心、更引人注目的战役(诸如阿拉曼、萨勒诺、安奇奥、诺曼底和突出部等战役)的黯淡背景。
用外行眼光看待这场战争的上述歪曲观点在西方广为流传,可谓事出有因,因为西方人读到的大部分苏德战争史著作都在很大程度上参考来自德国的资料,这些资料通常将这场战争描绘成德国与一个没有相貌和具体形象,却有庞大军队和无限可消耗人力资源的敌人生死相搏。面对四年来无数场默默无闻的战斗拼接成的全景,只有真正耸人听闻的大事件才能脱颖而出,唤起人们的注意。
即便那些对这段历史多有涉猎的人,也一样会有这种常见的错误理解。虽然他们知道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和库尔斯克这几场会战,冯·曼施泰因在顿巴斯和哈尔科夫的反突击,发生在切尔卡瑟口袋和卡缅涅茨波多利斯基的激战,中央集团军群的崩溃和苏联人在华沙城下袖手旁观,但是他们用来称呼这些艰难战斗的名称和基本术语,就像他们不断引用的东线战争这个词汇一样,都显示他们的认知主要根据德国资料。他们既然缺乏关于苏德战争的足够知识和透彻理解,就不能充分认识这场战争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全局中的重要地位、区域意义和全球意义。
那么,出现这样偏颇的观点是谁的过错呢?显然,西方历史学家应当共同承担这个责任,尽管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别无选择,只能依靠德国资料,这也是当时所能见到的可信资料。况且,民族中心主义使一个民族只会欣赏自己经历的事情,也会助长双方看待这场战争时的偏颇观点。然而,更重要的是,这还是苏联和当代俄罗斯历史学家的集体过错,他们未能向西方(以及俄罗斯)的读者和学者提供有关这场战争的可信记录。究其原因,是意识形态、政治动机、冷战时期产生并延续下来的陈规陋习在共同阻碍着许多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家开展这项工作,并歪曲他们的见解。
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家尽管就这场战争和大小战役的细节,编写过许多详尽而准确得异乎寻常的学术研究著作,但迫于所处时代的形势要求,还是不得不回避或无视可能会令国家、军队或著名将帅感到难堪的事实真相和事件经过。西方读者容易接触到的苏德战争普及著作,往往观点为偏颇,政治色彩浓厚,内容也不准确。直到不久前,甚至富有学术气息的这类书籍,仍然在出版时不得不出于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原因有所删改。即使在苏联解体十多年后的今天,使用档案时的限制和政治压力还是像过去一样使俄罗斯历史学家无法研究或揭露许多原先删改或回避的事件真相。
上述不幸事实不仅削弱了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著作的可信度,使来自德国的历史学著作和观点广为流传,同时还削弱了少数西方作者在其战争记述中引用苏联史料时的可信度。这种令人无法回避的事实,既可以解释为什么关于这场战争某些方面的不公正和极不准确、甚至哗众取宠的记述著作至今还能够吸引广大西方读者的注意 ;又可以解释为什么关于战争趋势、进程和意义的争论仍然非常激烈。
本书是讲述苏德战争期间红军发展史三部曲当中的一部。整套三部曲是为了帮助人们厘清事实真相,其中的部《泥足巨人:苏德战争前夕的苏联军队》已于 1998 年出版,考察红军迈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状况并得出结论 :1941年 6 月的红军虽规模庞大、志向高远,但正如后来的战争进程所展示的那样,只是一个站在泥质双脚上的巨人。然而,这支军队尽管在 1941 年和 1942 年间多次遭受前所未有的惨败,还是能像一只浴火重生的不死鸟,1942 年 11 月在斯大林格勒、1943 年 7 月和 8 月在库尔斯克向不可一世的德国国防军还以颜色,使其遭受同样前所未有的惨败。库尔斯克会战结束后,红军从此踏上胜利征程,直到 1945 年 4 月和 5 月在柏林赢得对纳粹德国的后胜利。
《巨人重生 :苏德战争中的苏联军队》是这套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详细研究被遗忘的战争中极为重要并且相互关联的争论话题,并从组织和制度的角度研究战时红军。本书部分的名称是《战争中的苏联红军》,按照时间顺序考察战争进程,揭示其中被遗忘的战役,这些战役的次数约占整场战争中大小战役总次数的 40%,但由于种种原因,被苏联和俄罗斯历史学家为维护名誉和民族自豪感而淡化、忽视或者掩盖。该部分还具体列举许多与战争初 30 个月有关的重大争论话题,加以分析并得出新的结论。
本书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详细考察红军指挥结构的不断完善过程,以及红军如何把无数血肉之躯打造成为一支军队。本书第二部分《军队》运用新解密的苏联(俄罗斯)档案材料,从规模、实力和结构等多个角度解读红军庞大而复杂的军队结构。以此为背景,该部分还详细讲述这支军队不断发展的作战手段,极其复杂的指挥控制和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教育训练制度和方法。
第三部分《首长和部属》通过发掘出版的回忆录和不断解密的档案材料等宝贵财富,研究 1941 年至 1943 年间红军的领导者怎样使其从一个泥足巨人转变成一支能够夺取战争后胜利的强大武装力量。后也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该部分还以多重视角介绍在这支军队的队伍里并肩奋战的红军战士,无论他们是斯拉夫人还是非斯拉夫人,男性还是女性,也无论他们在这场无比残酷和暴虐的战争中死去还是生还。
揭开红军被遗忘的战役面纱的同时,《巨人重生》还向读者展示迄今尚未有人仔细研究过的一部分苏联武装力量,其中包括:苏联的隐形军队强大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红军当中至关重要但至今模糊不清的工程兵(工兵)、铁道兵、汽车兵、道路兵和军事建筑部队,战时身穿军装入伍服役的大约 100 万名女军人,还有战争期间为确保军队内部的严格纪律,按照统帅部大本营命令组建的无所不在、令人生畏的纪律(惩戒)部队和拦截支队。另外,本书还针对红军主要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在战争期间的人事变动,做出前所未有的详细评价。
本书在还原红军指挥人员和政工人员面貌的同时,还根据解密的档案文献和军人的个人证词,同样前所未有地描绘红军战士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艰难现实。书中详细讲述红军内部普遍存在的政治工作、军人面临的严格纪律和奖惩制度、他们在前线和后方的艰苦生活条件,以及激励他们积极战斗,并能在特定情况下保存自己和战胜敌人的动力源泉。
本书《参考书目》是书中详细注释文字的进一步补充,列出俄罗斯政府迄今已公开的主要保密资料、讲述战时红军的经典著作、新出版的回忆录材料,以及解密的关于红军组织结构、具体军事行动和整场战争其他相关事宜的苏联档案材料选集。
后,如果希望进一步更完整地了解本书文献记录和数据统计的话,建议读者收藏和阅读《< 巨人重生 > 资料篇》。该书收录关于红军军人日常生活的若干份关键文献、红军战时高级指挥人员的完整名单、战时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和红军专业兵的名称列表、红军在这场战争中使用武器装备的性能诸元、红军在 1941 年 6 月 22 日至 1943 年 12 月 31 日之间六个关键日期的详细战斗序列。a
除了感谢俄罗斯现政府坚持不懈地解密和出版有关苏德战争的重要档案材料之外,我还要特别感谢那些参加过这场战争的红军退伍军人,如今他们能坦率地为我们分享自己的战争回忆,但那段九死一生的经历常令他们倍感痛苦,他们能从中生还确属幸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