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就城邑而言,是一种高规格的聚落。 所谓高规格,首先表现为居住者的 身份高,都的主人一般均为一个具有独立主导权的君主;其次表现为都的规模 较一般城邑要大,都的建筑也比普通城邑更为华丽。 因此,古都就是历史时期 存在的以君主为主人的高等级聚落。 中国古都学其实就是研究历史时期所存 在过的历代王朝都城演变规律的学问,中国古都史也就是历史时期都城的发展 历史。 河南古都史研究的就是历史时期河南这一特定区域的都城的发展历史。 河南古都史之所以和其他地方的古都史有着较大区别,就是因为在河南这一特 定区域所分布的都城很大程度上也是中国古代的主要都城,也就是说,研究中 国古都史其实离不开河南古都史的研究,研究河南古都史某种程度上也就是研 究中国古都史。 对于河南古都史的研究,我们一定要放在中国古代文明持续发 展的大背景中去进行考量和分析。 一、中国古代都城历史背景下的河南古都史 (一)关于中国古都源头的中原印记 中国古都历史的起点,直到目前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答案。 当然一般而 言,古都都是和王朝相关联的,如果我们将夏王朝作为中国历史上的个王 朝,夏王朝标志着文明的形成,那么夏代个王所居住的聚落应该就是我们 通常意义上早的都城。 上古时代,有所谓三皇五帝之说,根据司马迁所著 《史记》的观点,其首卷是《五帝本纪》,这五帝是黄帝、颛顼、帝喾、尧、舜。 第二 卷就是《夏本纪》,夏禹,名曰文命。 夏的历史,就是从夏禹,尤其是大禹治水 开始的。 所以禹之所都之地,应该就是中国古代个都城了。 《史记·夏本纪》云:禹辞辟舜之子商均于阳城……禹于是遂即天子位。 《史记·夏本纪· 集解》皇甫谧曰:都平阳,或在安邑,或在晋阳。 《帝王世纪》也有禹都平阳, 或都安邑的记载。 但是,《古本竹书纪年》有禹都阳城之说,《世本·居篇》 既云禹都阳城,在大梁之南,又云禹都咸阳,及后乃徙安邑。 夏代的初都 文献有多种说法,但是在 1977 年河南登封发现了东周时期的阳城,在东周阳城 附近的颍河与五渡河交汇处发现了龙山晚期城址,由此拉开了学术界对夏都与 夏文化研究的热情,后来在龙山晚期城址的外围,又发现了同时期大城。 大城 套小城的结构,使得禹都阳城在登封的观点在学术界得到了完全的肯定。 从 1959 年开始的对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发掘,经过数十年的全面揭露,宫殿、作 坊、陵墓、道路等内涵极为丰富,二里头遗址为夏代中晚期的都城似也得到肯 定。 至于帝宁居原以及老丘,虽然没有全面揭露,但夏代都城的总体分布 与大体面貌基本可以勾勒出大致的轮廓。 但在文献中也有比夏朝更早的以都而名的地点。 《史记·五帝本纪》 云: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在后世文献中,《帝王世纪》也讲到黄帝受国于有熊,居 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 ……或言故有熊氏之墟,黄帝之所都也。 郑 氏徙居之,故曰新郑矣。 虽然这里用了或言,但有熊氏之墟轩辕之丘, 与新郑的联系较之其他地方还是为多。 关于黄帝之都,《世本·居篇》有黄帝 都涿鹿,涿鹿在鼓(彭城)南。 《帝王世纪》也引《世本》云,涿鹿在彭城,今上 谷有涿鹿县及蚩尤城,阪泉地又有黄帝祠,皆黄帝战蚩尤之处也。 一般而言, 此涿鹿在今河北,但是作为都的基础是城,这个涿鹿相当于黄帝时期的城并没 有考古发现,但在新郑以北,发现的西山仰韶城址或许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原 地区早期聚落的发达。 至于伏義与炎帝,《帝王世纪》也有宓羲为天子,都陈, 在《禹贡》豫州之域。 西望外方,东及明绪。 于周,陈胡公所封,故《春秋传》曰: 陈,太昊之墟也。 于汉属淮阳,今陈国是也。 神农氏亦都陈,又营曲阜,故《春 秋》称,鲁大庭氏之库。 因此,伏羲之都与炎帝之都均在陈,也即今河南周口淮 阳区。 依上古帝系,陈实则是部落联盟之中心所在地,是与后世都城性质相 类似的聚落,应该说在上古时期,具有都城性质的聚落在中原已经打上了深深 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