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吗?
深夜10点,北京中关村的写字楼依然灯火通明,很多公司职员还在伏案忙碌,这样的场景在北上广深等大城市司空见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人们用科技提高了工作效率,却增加了工作强度和时间。尤其是互联网从业人员,996工作制已成为行业的潜规则。在2021年元旦前夕,拼多多的员工猝死,再次把996工作制这一话题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场关于奋斗和生活、工作与健康、内卷与躺平的讨论,引发了不同程度的共鸣。
工作996,生病ICU这句话更是成了当下许多人的口头禅。
早在2019年3月27日,一则与编程技术无关的文档《996.ICU》在编程技术网站GitHub上一经发布,一周时间即获15余万加星(类似点赞),成为中外各大媒体的重磅新闻。帖子对部分互联网公司的996工作制表示抗议:工作996,生病ICU。996指每天上午9点上班,一直工作到晚上9点,一周工作6天;ICU即重症监护治疗病房。
在被曝光的采用996工作制的国内互联网公司中,、有赞、阿里巴巴、字节跳动等占据着网民投票排名前位。《996.ICU》发起人还为被996的员工算了一笔经济账:按照劳动法规定,996工作制下只有拿到当前工资的2.275倍,才在经济账上不吃亏。除了996,还有更累的997(即上午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一周工作7天)、007(一周工作7天,每天24小时待命)。面对996,有人心存怨念,有人甘之如饴;有人口诛笔伐,也有人左右为难。这则帖子虽然无关编程,但与程序员的工作权益,与每一位劳动者的工作权益息息相关。这也启示劳动监察部门,对劳动者权益保护应有更积极的关注和介入。
随后,关于996工作制的话题也迅速扩散,不止程序员,也不止互联网公司,越来越多的行业、企业牵涉其中,越来越多的职场人士开始在社交网络上大吐苦水。面对要不要接受996这个灵魂拷问,很多人的答案都是:其实并没有选择,要么拼,要么滚。
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一家中国互联网公司招聘了一位来自日本的研发主管。该日本主管上班天对部门同事说:我在日本是有名的工作狂,希望大家能跟上我的节奏。一个月后,这位日本主管辞职了,临走时留下一句话:你们这样加班是不人道的!
曾几何时,日韩企业的加班文化被国内高速发展的互联网企业追捧至极。一些人甚至将欧美经济衰退的原因归结为下午5点准时收起桌板的工作文化。但企业管理者是否想过,如果员工在工作时间磨洋工,即使加再多的班也于事无补,只有提升工作效率才是核心所在。换言之,一切不以提高工作效率为目的的加班行为都是无效行为,一切不能提高工作效率的员工管理都是低效管理。
一边是创业者崇尚的拼搏与奋斗,一边是员工对劳动权益的合理维护,996工作制这个话题在当下应有其更深远的影响。
现代工作制度的确立,肇始于泰罗制(TAYLORISM),其创立者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Frederick Winslow Taylor)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他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写道:科学管理如同节省劳动的机器一样,其目的在于提高每一单位劳动的产量。
管理学追求效率优先。那么,一个核心问题就是:996工作制真的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出吗?
早在多年以前,以福特汽车为代表的采用大规模流水线生产作业方式的公司,就对这一问题进行过思考和实践。按理说,流水线作业,作业时间长,一定会效率高。但实践结果发现也不尽然。劳动效率曲线虽然在一定阶段随着时间延长会上升,但有其临界点,过了这个点之后,由于工人对工作的厌恶感上升,疲劳度增加,反而会导致效率下降,差错率上升。国内有一家著名企业发生员工多次跳楼事件,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员工长期超时加班,以致身心俱疲,心理出现偏差。
经济增长理论中有一个著名的经济增长核算方程:产出增长率=技术进步率 (劳动收入份额劳动投入增长率) (资本收入份额资本投入增长率)。这个方程式阐述了一个基本经济规律,那就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三个驱动力量:技术进步,劳动投入的增加,资本投入的增加。但其中由于加大劳动(包括劳动者数量和劳动时间)与资本投入驱动的产出增加,遵循的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因此只有技术进步才被认为是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就是这个规律的高度概括。
对此理念,应该说我国各界早已经达成高度共识,建设创新型社会得到贯彻与落实。但随着996工作制争议的发酵所体现出来的一些现象表明,虽然理念达成共识,但在具体操作和实现细节上其实尚存在很多问题,有时候甚至出现实践与理念背道而驰的情况。因此如何落实先进理念,对企业管理者是一个重大课题。
从愚昧山峰到开悟之坡
与996工作制引发的广泛热议相映成趣,时间往前推到2018年11月20日,美团联合创始人王慧文的一句管理金句刷屏了:有担当的管理者一个重要的责任,就是把下属从愚昧之巅推到绝望之谷,至于他能否爬上开悟之坡,就看个人造化了。
社会上每个人的成长规律都遵从邓宁-克鲁格心理效应(The Dunning-Kruger Effect,也称达克曲线),可分为这样几个阶段:绝大多数人的成长都是在巨婴期徘徊,往往无法正确认识自身的不足,从而导致认知偏差,容易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优势之中,一直上升到阶段的愚昧山峰。
在职场中,门外汉半瓶子选手其实都是活在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境界之中。这里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问题:自己明明是站在愚昧山峰之上,为何浑然不知呢?那是因为每一个人在自己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反馈。
当遇到现实困境时,容易陷入对自己的全面否定与消极情绪之中,这时就需要有人将其推至第二阶段绝望之谷(知道自己不知道),此时才知道自己的愚昧无知,同时自信崩塌。接下来,困境迫使个人进入持续努力阶段,成为在第三阶段开悟之坡(知道自己知道)上的攀登者。
后,经受攻击和辱骂,积累知识和经验,达到人生的第四阶段持续平稳高原(不知道自己知道),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能否早日登上自己的开悟之坡,将成为个人能否健康成长、可持续提高的重要环节。
从愚昧山峰到开悟之坡,也像极了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一书中所描述的治学三境界。一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二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三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老子在《道德经》一书中说明: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著名哲学家康德生前给自己写下这样一句碑文:重要的不是给予思想,而是给予思维。打破惯性思维,学会逆思倒想,你定会摆脱平庸,创造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