弁 言
古旧书札,是隐没在民间的人文片羽和乡邦文献。
二十多年前,我曾意外获得并拜读了一册清末及民国初年甘肃静宁地方名人书札。当时,看到那春红秋紫的五彩笺纸、鸾飘凤泊的前贤遗墨、温恭自虚的文人风致,以及弥漫其间扑面而来的独特文化气息,恍若穿越百年时光,在一处安静的书斋,侍坐于高、曾祖辈的长者,听他们娓娓道来那一段早已渺不可寻的前尘往事。这种亲切而又私密的观赏经验,是阅读他们同代人的文史实录和诗词歌赋所未曾体会的。我曾发愿,假以时日,一定要和这些长者们逐一攀谈,让那些潜藏在字里行间的陈年旧事、交游细节、人物性情、笔墨功夫和历史背景进入当代视野,为人们了解那个并不遥远的时代,提供一份虽然细微如丝但也真实生动的注脚。
白驹过隙,匆匆又是多年。这批旧札却一直雪藏在自己的箧底,不能为世人所知所见,而我似乎越来越生出一种讳长者之贤、掩前人之美的负疚感。四五年前,再次翻检这批旧札,先从解读伯曾祖父玉山公的几通书札入手,试着写了几篇,其中一篇在微信公众号刊布后,不意引起《中国文化报》编辑的注意,并很快在该报发表。由是,我越发认识到这批旧札的价值,已超越一地一隅而成为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切面,也更增添了我继续解读这批旧书札的信心,遂决意将其做成一部文史同辉、辞翰双美的图书。
于是,在公务及应酬之暇,一边静下心来,埋头品读,开始断断续续地写作;一边继续搜罗当地古旧书札,以期尽可能地荟萃前贤手泽,较为全面、深入、精微地展示其人其书、其事其时。其间,还搜集到出土于静宁的西汉木牍公函两通、静宁籍抗金名将刘锜书札拓片两帧,虽然都是照片,但已弥足珍贵,因为它们是这两个历史阶段难得一见的书札标本。可谓人有善念,天必助之,一位乡前辈又颇为意外地为我提供了一册甘肃镇原书札,其写作时代恰好与静宁书札大致相当,皆百年前旧物也。前辈古道热肠之慷慨,成人之美之高谊,是出于对乡邦文化之珍视,又何尝不是对后生小子之勖勉!
这两本书札,都写于清廷覆亡前后三四十年间。其时,神州大地思潮激荡、新旧更迭、江山易鼎,读书人正处在探寻国家与个人前途命运的十字路口,他们的生活状态和心路历程往往会流露于毫端,托付于尺素。这些曾往来于旅途驿递间的书札,其作者:论科第有进士、举人、拔贡、生员、童生和新式陆军学生,论官职有兵部主事、财政司长、领事馆译员、知州、知县、议长、议员、教谕、训导、山长、典史,论职业有官吏、塾师、乡绅、商贾、军人、学堂医官、宗教名人,当然也有部分往来公函,其间顶戴花翎、长袍马褂、军装西服、布衣粗褐,济济楚楚,面目各异,好似打开了彼时彼地的名人堂。
这些早已作古的地方名人,大都负一乡之望,也是其时各类资讯的集散中心。他们的往来书札,已成隔代文物,要读懂它,并进而从一个词、一句话的背后,剥茧抽丝,阐幽发微,就如同考古工作者从一个器皿或一片金石解读出一段历史一样,谈何容易?这期间,我查阅了许多方志、史话、诗文、论文等文献,既从现有资料来佐证和推断书札涉及的线索和内容,又从书札资料来弥补和修正现有资料的不足和谬误,每有会心,辄欣然忘食。
读这些书札,我们不仅能感知到书写者的家常、心境、故事和情感,也能获悉对一些朝廷重臣、封疆大吏、同僚故旧和乡亲戚友的平章月旦,更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对宦海沉浮、生计穷通和功名去留的感慨,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和命运顺逆的喟叹,甚至还涉及对朝政利弊、国运兴衰和施政得失的议论。这些或显或隐的信息,不仅具有很高的可信度,而且像一柄单筒望远镜似的,借助其小小的镜片,可以视通万里、思接百年,较为真切地还原一个地方、一个时代和一个读书人群体的侧影或一角。同时,这些书札也是当时书法风气的生动呈现,代表着各类读书人的真实书写状态。他们虽然大多数并不以书法名世,但这种一时挥翰之文、无意而工之书,足令当今以书法为标签、为饭碗的抄书匠们汗颜。把这些书札展示出来,犹如为百年前的地方名人,举办了一场别出心裁的书法小品展,因缘际会,佳作纷呈,既呈珠圆玉润的文辞之美,也现月白风清的翰墨神韵。
在写作过程中,我尽量抱着对古人的了解之同情(陈寅恪语),以设身处地的现场感、推己及人的共情心,与他们对话交流。如此青眼名家 , 不薄寒士,神交古人,谬托知己,并尝试以散文化的手法,透过一个个具体而微的事件,与古人同悲欢,和时光共沉浮,力求打开一封封书札之门,还原蕴藏其间的一幅幅真切感人的生活画卷,做到温润如玉,化人无声。
本书共由 36 篇解读文章、79 封书札释文及 175 帧书札图片组成,三位一体,相映成趣。期待读者翻阅起来,能如曲径通幽,水复山环,于不经意间移步换景,豁然而成另一番景致。
当然,这仅仅是我心目中勾画的模样。虽心向往之,大概是必不能至了。
书名《尺墨寸丹:古札中的世道与人心》,惟愿其于当今之世道人心,略有裨益。如果是,则幸甚至哉!
李世恩
二〇二〇年仲秋于平
隐没在成纪女子失踪案背后的义渠逸史
西汉陇西郡守武启致义渠右王太子木牍两通(前 176) 1
名将文武自一流
南宋抗金名将刘锜书札拓片两通(1147 年后) 7
高蹈不群的遗民遗韵
明遗老王瓆《娱老雅社题辞》(1651)(九世孙、静宁进士王曜南抄录) 15
翩翩出山凄凄归
静宁大挑一等举人、浙江候补知县张孝友家书一通(1879) 21
谁没有一本难念的经
三水财主唐鸿序与镇原寒士张与龄往来书札三通(1880 年前后) 29
乡野的乐趣与清欢
镇原进士李清鉴、乡绅冯景宸致同乡张鹿臣书札各一通(1880 年前后) 43
一名农家子弟的举业日常
镇原廪生、省立兰州求古书院学生张宸枢禀父书两通(1883) 53
功名路上的艰难跋涉者
镇原举人张宸枢禀父书、示妻书共三通(18911901) 67
政声人去后
长沙进士、隆德知县卢世堃致营守备党志振书札一通(1892 年前后) 80
如此翰墨足可传
泾州拔贡、镜清书院山长许颖悟致同年张宸枢书札一通(1895) 85
士人的尊严和卑微
平凉拔贡、县吏王维本致同年张宸枢书札一通(1896) 91
尽是读书误营生
镇原童生张五十儿致平番县教谕钱旭东书札一通(1896) 99
契阔十年话同门
会宁进士、兵部主事秦望澜致学友张宸枢书札一通(1898) 106
鸣琴而治谈何易
通山进士、镇原知县汪宗翰致高平讲舍山长张宸枢书札一通(1898 或 1899) 115
一名县衙小吏的困顿生涯
镇原增生、县衙典史张玉玺致族叔鼎臣、鹿臣书札共三通(1900 1901) 123
世纪之交的大潮和浪沫
镇原增生、县衙典史张玉玺致族叔鹿臣、鼎三书札共六通(1900 1906) 139
家有三石粮 也当孩子王
泾州乡绅宋兆祥、商人王世俊致镇原乡绅张鼎三书札共三通(1902 年后) 168
骈俪藻饰,是好的应酬语
镇原岁贡、碾伯县训导范敬宗致同乡张与龄,新军营官士贞致友人书札
各一通(1880 年前后 / 1905 年后) 179
曙色微露的武昌与陇头
静宁籍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生李宝善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五通(1909 1911) 188
落在处方笺上的教养和温情
静宁籍湖北陆军第三中学堂学生李宝善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两通、湖北陆军
第三中学堂医官黄锡源处方笺两帧(1909) 209
避秦何处是桃源
静宁籍驻沪日本总领事馆译员受庆龙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一通(1910) 218
都督剪辫 兹事体大
甘肃都督府军政处教育科额外委员李宝善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一通(1912) 224
易代之际的静宁州(县)临时议会
肤施籍静宁知州蒋廷奎、静宁县临时议长张子培致议员吴锦江便函
各一通(1913) 230
多少鲜活的名字都随风飘散
甘肃都督府军政处委员李宝善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三通(19131914) 236
道司官员任命时的一段秘闻
平凉县议会致静宁县临时议会公函两通(1913) 246
丁令重归化鹤猜
兰州进士、静宁县知事王烜致县临时议会便函四通(1913) 256
干才惜未尽其才
甘肃财政司长田骏丰、天水县议会致静宁县临时议会便函各一通(1913) 267
基层政治的一缕新风
静宁县临时议会致县知事王烜便函三通(1913) 275
民国初年县级议会工作管窥
有关静宁县临时议会便函五通(1913) 282
犯颜抗命的一道檄文
伏羌县临时议会致静宁县临时议会公函一通(1913) 292
化宿怨而变为和平
伊斯兰教名人马元章致静宁县临时议会便函一通(1913) 300
远游何时赋归田
绥来县署账务总办、叶城县国民学校教员李宝善致乡友吴锦江书札两通
(1914/1916) 308
一位乡下读书人的居家交游
静宁乡绅吴锦江与友人往来书札三通(1909/1913/1922) 322
国士家常话 也作金玉声
桂林进士、民初奇才、前广西省长张其锽致庆阳县长张翘书札两通(1925) 334
学养在一笔一画间
陇上著名教育家、省立静宁中学创始人王尔全生物笔记(或教案)一帧
(清末或民国年间) 369
翁婿间的诗意笔墨
隆德名士雒文麟书《佩文诗韵》及刘思恭跋语墨迹欣赏(1949)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