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节选)
一、李汝珍与《镜花缘》
李汝珍,字松石,直隶大兴(今北京)人。和中国历史上许多戏曲家或小说家一样,我们现在能找到的李汝珍的生平资料并不多。根据胡适的推断,他出生在乾隆中叶(约1763年),大约去世于道光十年(约1830年)。
二十岁左右的李汝珍跟随哥哥李汝璜来到海州板浦(今江苏连云港海州区),第二年(约1783年),哥哥以监生资格任板浦场盐课司大使。李家在海州板浦生活近二十年,李汝珍续娶了海州许家的姑娘为妻,可以说李汝珍的一生与海州结下了不解之缘,而《镜花缘》的创作也受到海州文化氛围的影响。
李汝珍从小就聪颖异常,博学多识,来到海州后他结识了著名的音韵学学者凌廷堪,并拜入凌氏门下,在凌廷堪的教导下对音韵学颇有造诣,后来写出了《李氏音鉴》一书。他在海州不仅结识了凌廷堪,还结识了当地的世家子弟许乔林、许桂林兄弟,他们时常研讨切磋。音韵学之外,李汝珍对围棋也颇有研究,他的博学广识为撰写《镜花缘》助力颇多。
李汝珍满腹才学,但不屑于八股应试,科举无成,在河南做县丞期间对官场腐败也深有所感。李汝珍科场不得志,以诸生身份终老海州,他以创作小说排遣心中苦闷,展现毕生才学。从二十多岁起,李汝珍开始写作《镜花缘》,耗费三十余年心血才完成这一著作。
《镜花缘》共100回,回到第六回类似楔子,写百花仙子与九十九花神因违反花期开放,一齐被贬入凡间历经尘缘,算是交代了故事的起因。第七回至第四十回,写百花仙子下凡后,降生为岭南秀才唐敖的女儿唐小山。唐敖因与徐敬业、骆宾王等结拜,被告发,考中探花又被降为秀才,于是看破红尘,求仙访道,与妻舅林之洋、舵工多九公一起游历君子国、大人国、无肠国、黑齿国等四十多个国家,见证了种种奇风异俗,营救了多位花神转世的女子,终进入小蓬莱成仙。第四十一回至第九十四回,写唐小山得知父亲入小蓬莱,于是出海寻父,未果,返家。武则天选拔才女,百名女子考中,连日宴饮各显才学。第九十五回至百回,写反对武则天的将领们起兵讨伐,得胜后唐中宗复位。
二、奇崛的想象与锐利的批判
《镜花缘》出版之后很是畅销,这一点从《镜花缘》清代以来的众多版本以及流传于民间的版权争夺故事也能看得出来。《镜花缘》为什么这么受读者关注呢?首要原因是小说中奇崛的想象。无论是唐敖周游海外列国的奇异见闻,还是百花被贬与灭周兴唐的神话演绎,都令人脑洞大开。
但是想读懂《镜花缘》的想象,还需要有一双慧眼,拨开光怪陆离的情节,看到想象背后的文化传统、科学知识以及社会批判意识。换句话说,《镜花缘》的想象并不是向壁虚造的。比如书中的灵花仙草、奇国异闻,大多都是从《山海经》《博物志》《拾遗记》等古书中选材加工而成的。而看似与现代科学大异其趣的玄幻描写,背后却有着一定的科学原理为支撑。有学者曾详细分析《镜花缘》中描述过一种服食后可以平步青云、两脚登空的奇异植物蹑空草,李汝珍在描写这种植物神奇功效的原理的时候,借助粗浅的力学认识解释了为什么人在不脚踏实地的情况下,不能一步一步窜上天。再比如李汝珍掌握了较为精准的圆周率数值,掌握了当时中国名之为铺地锦的、由古阿拉伯人发明的乘法计算方法,以及类似于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差分法。而李汝珍书中对于飞车的描写也与现代飞行器非常接近,虽然没有能够想象出发动机的动力结构,但弹簧带动轮片旋转的方法也符合一定的科学原理。
《镜花缘》可贵的还是将奇妙的想象扎根于彼时的社会现实,这使得作品并非流于玩赏娱乐,而是具有强烈的反思意识。比如作者写两面国,这里的人们拥有两张面孔,平时以正面示人,温和谦恭,但藏在脑后的一面却是狰狞恐怖反思虚伪的人际关系。再比如无肠国,国人没有肠子,吃进去就直接排出来,这里的富人把排泄物收集起来,重复利用,留给下人吃讽刺为富不仁的社会现象。小说虽然写的是海外奇国,但却有着深切的现实关怀。所以鲁迅评价:其于社会制度,亦有不平,每设事端,以寓理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