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核心教材针对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开发,其中阅读教程旨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阅读技巧和阅读速度,并扩大语言、文化、自然学科等方面的知识。阅读教程1包含15个单元共计30篇课文,主题丰富,并配备系列练习题,覆盖词汇、语法、主旨归纳、翻译、思考讨论等方面的技巧训练。教学参考答案适用于理工类院校英语专业授课教师。
《阅读教程》是“理工院校英语专业核心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教程分基础阶段阅读教程和专业导向高级阅读教程。前者包含一、二两册,供第一、二学期使用。后者为第三册,供第三学期使用,含多本,分别依照学科专业特点编写,分为机械、建筑、农林、电子电气、航空航天等多类;各校可根据自身学科特色选用,以加强英语专业学生知识体系与校本特色学科的联系。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英语专业教学指南》要求,英语专业本科毕业生应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良好的道德品质,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创新精神,以及学科基本素养。学生应具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运用能力、英语文学赏析能力、英汉口笔译能力和跨文化能力;具有良好的思辨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实践能力和一定的研究能力;具有良好的汉语表达能力和一定的第二外语运用能力。学生应掌握英语语言、文学和文化等基础知识,了解主要英语国家的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基本情况;熟悉中国语言文化知识,了解我国国情和国际发展动态;掌握本专业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和学术规范;掌握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
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基础阶段英语阅读课程承担着五个方面的任务:
一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材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体现党和国家对教育的基本要求,体现国家和民族的基本价值观,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即提升学生从所读材料中准确获取信息的能力。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训练中改变长期以来偏重通过语言结构分析求得句子水平上的理解的片面方法,不断提高学生细致观察、分析归纳、假设判断和推理论证等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培养其阅读技巧。阅读速度是全面衡量阅读理解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基础阶段阅读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加强对学生阅读速度的训练,使之逐步具备根据不同阅读目的调整阅读速度的能力,并掌握有关阅读技巧。
四是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掌握自然学科基本知识和相关的应用技术。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外语,大量阅读既是吸收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重要手段,同时也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必由之路。
五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基础阶段要求学生掌握5000-6000个认知词汇,因为没有足够的词汇量,提高阅读能力、进行有效阅读就无从谈起。因此,通过阅读系统地扩大学生的词汇量也是本教材的编写目的之一。需要指出的是,这里提到的词汇学习与精读的学习目标不同。精读要求能够对语言现象进行细致的分析,重在对分析能力的训练;而阅读旨在训练学生通过阅读习得词汇,并在此基础上提高阅读速度,加强阅读理解能力。
根据上述阅读课程任务,本教材的选篇原则是在合理安排难易程度的同时,坚持思想标准、语言标准和文化标准的统一。具体做法是:选取阅读文章时注重导向性,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塑造良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三观”;选文中外兼顾,既放眼世界,又强调中国元素,单元练习中还加入了一些与习近平同志谈治国理政相关的内容,这样既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又可以加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培养中国情怀;在思想健康、语言规范的前提下,尽量扩大题材和体裁范围。题材和体裁的广泛不仅能改变学生阅读内容以文学读物为主的传统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能扩大学生的语言接触面,从而增进学生对所学语言国家社会文化背景的了解。
目前在基础阶段阅读教学中存在两种不妥做法:一是强调大量的阅读实践,但忽视对阅读技巧的训练;二是强调以阅读技巧为纲,在阅读技巧指导之下开展阅读实践,却忽视了阅读量的重要性。本套教材采二者之长,摒二者之短,即在满足必要的阅读量的前提下,进行阅读技巧的系统培养。
此外,本套教材的编写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以便促进学生的语言操练和个性化学习,同时也有利于教师组织教学,有利于师生互动,有利于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学习。
Unit 1 Educahon(Ⅰ)
Unit 2 Educahon(Ⅱ)
Unit 3 Culture(Ⅰ)
Unit 4 Culture(Ⅱ)
Unit 5 Culture(Ⅲ)
Unit 6 Literature(Ⅰ)
Unit 7 Literature(Ⅱ)
Unit 8 History(Ⅰ)
Unit 9 History(Ⅱ)
Unit 10 Life and Society(Ⅰ)
Unit 11 Life and Society(Ⅱ)
Unit 12 Life and Society(Ⅲ)
Unit 13 Technology(Ⅰ)
Unit 14 Technology(Ⅱ)
Unit 15 Technology(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