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时间线贯穿至终,由“艺术家提出的议题”到“终分组日程及拟定议题”,再到每一章节对议题的内容节选,带你重回那个头脑风暴般的交流场面。
作为基础的沟通交流,也是艺术思潮离不开的重要一环,为艺术家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可能性——提供一个思想交流的平台,试图促成一次实验,探索不同艺术家个体及漆个人实践如何以某种更为直接的方式表达、相遇;尝试就以我们共同关心若干问题作深入详尽的交流和碰撞。
通过共同的兴趣或议题,把来自不同地缘和领域的,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29名(组)艺术家聚集起来,以方案、行动、作品、展览、不同的交流和讨论方式等促成个体间意识的流动和思想的碰撞。
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当代艺术家的所思所感,也是对现代艺术发展、艺术环境现状的写照。
如“史料”般对这个环境下的速写,渴求着新的思潮的解放
艺术思潮和形式的产出离不开密集的思维碰撞和反复的验证及实践
“脉冲反应—— 一个关于艺术实践的交流项目”,正是以激烈的对话,思维的蔓延,行动的演练,藉以此来带出艺术的思考
艺术的展出,除了物质性的作品,作为个体艺术实践*直接的发动者和生产者,他(她)们的感知、经验、思想、言说、行为之间的碰撞是否可以成为展览的主体?
在立足实践的基础上,思想的深入交换和探讨,以艺术家为主,围绕着艺术实践来进行。同参与的艺术家一同工作,以开放和互动的形式,把讨论、展览、出版融为一体,期待在遭遇过程中的产出。
“艺术家个体自觉”“成本问题”“日常策略”“策展人模式”“艺术自治”“中国经验”“形式是碎片”“符号化”“被绑架”“隔山打牛”“巫师性”“怎么办”……
如今,思考已经成为这个时代性感的代言,你又怎么看呢?
001 脉冲反应—— 一个关于艺术实践的交流项目 沈瑞筠
004 艺术家提出的议题(节选)
010 终分组日程及拟定议题
021 之所以谈话可以作为一件作品,是起于疑问。对疑问的解答构成了新的认识,进而展开新的实践。
027 先扫除自己的已有的经验再感知,还是平等的相处?
033 如何独立?
039 遭遇
041 在场,无底线
044 在一起
050 系统,连接点
053 强度
055 无根
065 思想集中营
079 选择
080 伴随
087 时刻
095 两次大变化
104 我认为艺术终要的是诸种感知的合作
113 我更在意综合性的直觉
117 误读
121 孤立
130 自我组织成本的因地制宜——邵一与“小制作”
146 社会实践与艺术的边界——李巨川谈“东湖计划”
162 在未知的交叉小径上——邱黯雄和“未知博物馆”
188 艺术自治和提示——李一凡谈重庆本地生态建设
210 艺术的功用
218 现实感
224 叙事作为视觉艺术创作的元素
240 通过“品”、“评”建构艺术实践的认知
254 艺术家是否需要阐释自己的作品
262 艺术家角色的消失
282 艺术家—作品—观众
290 开放性
296 对林一林的回应
304 《我可以是你 2》
318 如何开始
342 水墨问题
352 公共性
366 表态
372 依托
388 交流的可能性
394 边界/城乡结合部
412 行动/表演性
432 艺术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