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庙简称关庙,是祭祀被封为“帝”的关羽的建筑。关羽是超过宗教、民族、国籍的世界名人与尊神。遍布五洲的关帝庙,记录了一段历史,礼赞了一位英雄,见证了一个传奇,传播了一种精神。
《关庙楹联》撷取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国关帝庙联语几百副,精心注释,深度赏析,以飨读者,以祭关圣!关公是三国时期一位传奇英雄,其忠义特征在民间广为传颂,同时,关公是武财神,千百年来百姓香火供奉。
《关庙楹联》引经据典、资料翔实、立意高远、文笔优美,为读者塑造了栩栩如生的忠义英雄形象,为宣传关公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羽(160-220),字云长,河东解州(今属山西运城)常平村人。东汉末亡命奔涿郡,与张飞从刘备起兵。献帝建安五年(200)为曹操所获,极受优礼,封汉寿亭侯。后仍辞曹归刘备。赤壁之战后,出任襄阳太守,督荆州事,后拜为前将军。曾率部围曹仁于樊城,并大破于禁所领七军,迫使曹操一度拟迁都,以避其锋芒。后中东吴吕蒙计,败走麦城而遇害。卒谥壮缪侯。
关羽作为三国蜀汉的一员大将,为什么得以享有“庙祀遍天下”的尊崇呢?
明韩文《正德修庙记》曰:“自开辟以来,固有为神而祠祀者,孰能如王(关羽)。近而都邑,远而遐荒异域,虽庸人孺子,皆能知王之姓名,慕王之忠义。”
明徐阶《重修当阳庙碑铭》:“昔韩昌黎(韩愈)推尊孔子以为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与孔子为然。(至于关公)其褒赞之典,代以益崇,而庙祀亦遍天下,与孔子等,何其盛也。自古有功德于人者,死则必食其报,然其功德有及有不及,则其庙祀亦必因之。”事实是到清代后,武圣关庙数量之多,规模之大,都远远超过了祭祀孔子的文庙。
清林庆铨《楹联述录》卷三所引《重修渠镇关帝庙序》,阐释得更为明确,称:“关壮缪当汉之季世,佐昭烈帝起于一旅,奄有西蜀,樊城之役,大功垂成,孙氏败盟,遽以死勤事,合于祭法,其庙食至今宜也。然自古人臣殉忠者,多有之矣。或即祀于其死事之乡,未有庙食遍天下。其追恤赠谥者,亦有之矣。未有轶侯王之尊,而上拟于帝者。盖观史臣所记载,帝好读《春秋》,明大义,其才武超群绝伦。在三国之际,殆无与为敌者。而坚事昭烈帝,虽经险阻艰难之交,秉节不移。终其身,固非犹夫人臣之度矣。况其刚大正直之气,赫然震人耳目,于我国朝妖魔小丑,煽动跋扈之日,屡著灵爽。所以内而京畿,外而郡邑,设宇妥神,岁时举祭,著在令典。至于里巷之祝,皆所以致感激敬爱之诚。上体朝廷礼意,非淫祠祈福者比。”
如上所述,关羽正是凭借其“贯日”之“精忠”“参天”之“义气”,才为后世众人所钦仰,才被历代帝王所推崇。清毛宗岗修订评刻《三国演义》时,这样评价关羽:“历稽载籍,名将如云,而绝伦超群者莫如云长。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做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是古今名将中第一奇人。”关羽这位被毛宗岗称为“义绝”之“奇人”,“奇”“绝”之处就在以至“侯而王,王而帝,帝而圣,圣而天,褒封不尽,庙祀无垠”。的确,凝聚在关羽身上的报国以忠、待人以义、处世以仁、重诺以信、作战以勇等精神,不仅蕴涵着中国传统的道德精华,同时也渗透着正宗儒学的春秋精义,兼及还体现着佛道二教的教化精髓。关公也因此“奇”异“绝”妙地跨越了时代历史,最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成为千百年来世人尊崇的偶像。历代封建统治者推崇关羽自不必说,就连反抗统治者的农民起义领袖如李自成、洪秀全等,也都把关羽奉为顶礼膜拜的英雄。近年来,在大陆以及港澳台,再度兴起了“关公热”。就连日本、韩国、东南亚,甚至可以这样说,凡世界上有华人居住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关羽的存在及其产生的影响。人们不断地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关羽身上,把他从一个有血有肉的勇士武将,塑造成了无所不能的“神中之神”,即皇室钦定的帝神,仕进钦尚的禄神,军旅钦仰的武神,商贾钦敬的财神,警界钦慕的战神,学人钦佩的文神,田家钦羡的农神,江湖钦伏的尊神,众皆钦崇的福神,总之是万世钦崇的守护神,由衷钦信的灵佑神。正是这种各行各业对关羽的“神化”,使关羽的历史形象、艺术形象、民间形象合而为一,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和极广外延的关公文化。这种文化在戏曲、小说、绘画、雕塑、民俗、建筑等诸多方面都有反映。以建筑而言,就有与关羽相关的祠庙陵墓以及会馆戏台等,同这些建筑产生密切联系的,便是与之相辅相成的楹联(包括匾额)。民国吴恭亨《对联话》曰:“山川祠庙,非借文人之题咏,即名胜亦寡然失色。”又云:“名胜之区,拊祀名人,所谓人以地重,而地亦以重者也。”
精忠昭日关山美 仁义辉云羽路长
四言联
五言联
六言联
七言联
八言联
九言联
十言联
十一言联
十二言联
十三言联
十四言联
十五言联
十六言联
十七言联
十八言联
十九言联
二十言联
二十一言联
二十二言联
二十三言联
二十四言联
二十五言以上联
附录 三国人物联语选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