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柿子熟了》是文学伉俪刘金恩、李金红继《樱桃红了》《杏花开了》两部作品后的第三部散文作品集。收录了作者2017—2021年间创作的散文115篇。有随笔、游记,也有回忆录、杂文、政论和小品。分为家事盘点、初心牢记、国景秀美、英国纪行和杂文随笔5个板块。作者倾尽才学,饱蘸笔墨,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历史场景,每一篇都感人至深,处处触动着读者的内心。
原沈阳军区白山出版社宋杰副总编辑在该书序言写道:《柿子熟了》取材广泛,包罗万象,洋洋洒洒三十多万字,以灵动的笔触,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初心和乡愁,写爱情和友情,写绿水与青山。既有浓郁的地域特色,又有迷人的乡愁和亲情,更有深深的家国情怀。作品语言文字朴实亲和,极具感染力,浸透着作者对国家的殷殷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赞美,在浅唱低吟娓娓道来中,令读者获得启迪和教益。
《柿子熟了》多角度,大视野,包罗生活的方方面面。
小到一只鸟、一株花、一封信、一块豆腐、一个鸡蛋,大到一座城、一处古迹、一段历史、一群人……作者以灵动的笔触,写身边的人和事,写初心和乡愁,写爱情和友情,写绿水与青山。细细地品读全书,仿佛能触摸到作者热烈跳动的脉搏。他们不是单纯地为文,也不是单纯地写人、写事、写物,而是将自己的所思所悟和浓烈的情感寓之于中,让我们看到了文字与思想感情,生活与人生境界,自然与人文精神,浑然天成地完美交融。
“形”“神”兼备浅唱低吟
宋杰
在祖国浩瀚的文学宝库
中,散文,无疑占据着重要
的位置。春秋战国至今,漫
长的历史进程中,行人出辞
,史官记事,哲人理论,文
人饱墨,为我们留下了数以
千计的散文名篇。那些从事
散文创作的作者,不仅有文
学家、史学家,也有政治家
、哲学家、科学家。到了当
代,尤其是进入21世纪,更
有大批的业余作者加入到散
文创作的队伍中,使散文苑
地更加花团锦簇,芳香四溢
。
刘金恩、李金红,就是
这样两位。
认识他们,是在家乡东
港市一个叫“苇场大院”的饭
庄。那是几年前,我和朋友
宋义祥等人小聚。义祥推荐
我认识一位老大哥,他叫刘
金恩,夫人叫李金红,老两
口醉心散文创作,近些年来
每年都有作品散见于报纸杂
志,还出了散文作品集。电
话打过去,刘金恩如约而至
。他步履稳健,面色沉稳,
一点不像七十多岁的人。落
座后,看上去不苟言笑的他
竟然颇为健谈。更令人佩服
的是,他不论讲什么,总把
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
时间、地点、人物,一个要
素也不落,使人如闻其声、
如临其境,一看就是个思维
缜密、作风严谨、善良正直
、热爱生活的人。分别之际
,他送给我一部他和夫人合
著的散文作品集《樱桃红了
》。正是这部厚厚的著作,
陪伴我一路返回沈阳,许多
篇章让我泪流满面。很快,
我又拜读了他们的第二部散
文集《杏花开了》,并见到
了李金红。金红嫂子面容清
癯,举止优雅,一言一语、
一笑一颦,仍能窥见其年轻
时的美丽与干练。两个人当
年同为山村小学教师,进城
后,刘金恩成了警察,李金
红则就职粮食局。从岗位退
下来,他们拿起了笔,开始
了散文创作,先后加入了辽
宁省作家协会;虽至暮年,
却笔耕不辍,还定了个“五
年计划”,即每五年出一部
散文作品集,成为远近闻名
的“文学伉俪”。
这部《柿子熟了》,是
刘金恩、李金红合著的第三
部散文作品集。
散文写作,贵在“形散”
而“神不散”。“形散”,指取
材广泛,表现形式不拘一格
;“神不散”,要求表达的思
想和教义明确集中。“形”,
是“人、事、物”,为实;“
神”,是“情、思、悟”,为
虚。只有“形”“神”兼备,虚
实结合,才能成文成篇。《
柿子熟了》取材广泛,多角
度,大视野,包罗生活的方
方面面,小到一只乌(《一
条陨落的小生命》)、一株
花(《礼赞朝天椒》)、一
封信(《有信的日子》)、
一块豆腐(《岁月里的豆腐
》)、一个鸡蛋(《鸡蛋的
况味》),大到一座城(《
人杰地灵话镇江》’)、一
处古迹(《予览杜甫草堂》
)、一段历史(《寻找中奎
寺》)、一群人(《虾圈虾
民》)……作者以灵动的笔
触,“写身边的人和事,写
初心和乡愁,写爱情和友情
,写绿水青山”。为了呈现
这多姿的世间万物,作者倾
尽才学,饱蘸笔墨,运用和
调动多种写作形式及文体,
为读者展示了丰富多彩的现
实生活和历史场景。全书
116篇文章,几乎囊括了散
文应包括的各个种类,有散
文,有随笔,有游记,甚至
有回忆录、杂文、政论和小
品。
细细地品读全书,我们
仿佛能触摸到作者热烈跳动
的脉搏。他们不是单纯地为
文,也不是单纯地写人、写
事、写物,而是将作者的所
思所悟和浓烈的情感寓之于
各篇,让我们看到了文字与
思想感情,生活和人生境界
,自然与人文精神,“形”与
“神”,实与虚,浑然天成的
完美交融,在浅唱低吟中,
让读者获得启迪和教益。《
有信的日子》,叙述了一位
母亲近年翻阅两个儿子成长
中写给自己的一摞书信,不
由浮想联翩。文末,作者借
用李培禹先生的诗句,发出
一个年迈人的呐喊:遥望窗
外,也是“月满西楼”,可是
,“云中谁寄锦书来”还有口
马?是啊,在当下的高科技
时代,年轻一代不仅书信没
有了,离开电脑,许多人连
汉字都写不好,不能不令人
有些许担忧。《礼赞朝天椒
》,作者以细腻的笔法写了
种植、培育朝天椒的过程和
心情,当“一个个小尖椒,
一夜间昂首挺拔,瞻目仰天
,暗绿色也慢慢变成了大红
色”时,作者让花草赋予了
生命的意义:“这种志向高
远、自强不息、能屈能伸、
善于团结、积极向上的精神
,让我顿生敬意。”花草的
品格给人以力量,顿生敬意
的不仅是作者,还有每一位
读者。《鸭绿江畔静悄悄》
,作者以个人的经历和历史
资料,写了丹东鸭绿江断桥
的形成,控诉了美帝国主义
轰炸安东(今丹东)的累累
罪行。作者说,“今天,每
当我看到断桥两侧挂满的国
旗在轻风中漫卷,人人都在
尽享盛世太平的时候,我从
内心提醒自己:莫忘幸福来
之不易,莫忘伟大的中国共
产党”。每一个读到此文的
人,想必也有同感吧。
《柿子熟了》,洋洋洒
洒三十多万字,所写的其人
其事其景,令人印象深刻,
也呈现出较强的艺术风格。
一是浓郁的地域特色。作者
生于辽东、长于辽东,一生
奋斗在辽东,他们写家乡人
、家乡事,说家乡话,使散
文别具一格,语言文字朴实
亲和,极具感染力。《虾圈
虾民》,描绘了沿
“形”“神”兼备浅唱低吟
邂逅百年
家事盘点
老爹何日携筢来
邝老汉卖破烂
寻找中奎寺
种花生
有信的日子
自觉的文化传播者
从《老母为我“扎红”》说起
老屋故事多
阅读如拜师
虾圈虾民
一条陨落的小生命
香炉坨子逸事
半支蜡烛
父亲的疼痛与乡愁
礼赞朝天椒
獐岛风光
睹物如面
你来了——春雪
父亲的教子方略
自强不息的退伍军人
家有小棉袄
厨房天籁
八十述怀
母爱是一条河
七十天之痛
天佑我家乡
初心难忘
跳皮筋
留恋
小环——无法忘记的童年伙伴
柴变
草木亦有情
碗
难忘自行车
炊烟袅袅红薯香
正月十五挂红灯
在那偏僻的小山村
餐桌又见山野菜
化妆
那片青纱帐
印记
又逢秋凉渍菜时
鸡蛋的况味
岁月里的豆腐
柿子熟了
饮水思源
山水走笔
草原踏歌
鸭绿江畔静悄悄
乔致庸和他的家训
久别重逢
拜天井
“土”字碑
千里谋真容
武侯祠:崇拜者向往的地方
乐山大佛
桥魂
怀古都江堰
予览杜甫草堂
宽窄巷子扫描
夜思
大树礼赞
与鸟儿为邻
喜遇爬墙虎
秦淮河畔笔记
人杰地灵话镇江
阅江楼揽古
重阳夜登古长城
鸟儿传奇
走进“祖树园”
平民饭店散笔
天女木兰
樱花园感怀
千山九爪蟠龙松
孔雀开屏
为藤点赞
从沉睡中醒来的古村落
英国纪行
“不同”与“一样”
伦敦老屋
鸟舞人欢
草木风光
街头风景集锦
游泰晤士河
拜谒马克思墓
白金汉宫与温莎城堡
鹿园·薰衣草
西洋服装店
天下第一栈桥码头
周游英国
牛津与剑桥
古城堡
迷人的小镇
福斯湾铁路桥
静静的工地
走进丘吉尔父子的故居
情调伦敦
杂文随笔
点燃激情
作者与编者
借个平台说句话
一辈留一辈
于成龙三授“卓异”的启示
感受幸福
析“屋笆开门”
头等舱
人老话惜时
店名雅俗谈
城市的脊梁
甲子风光无限好
酒事散议
小议广告
读书、著书和赠书
邻居
最后的嘱托
值得强化宣传的历史节点
当家人的苦衷
平民语丝
季羡林的语言艺术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