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试图在哲学层面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考察墨子的生平活动,从人格精神的层面分析墨子思想,探寻墨子精神产生的历史根源,梳理墨子精神的义理依据,以墨子人格精神为中心,分析墨子人格精神的风貌特征,并由此涉及墨子的和谐精神、教育精神、体育精神、侠义精神及工匠精神等方面,并进行深人的分析及探讨,使墨子精神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精神体系。
前言
墨翟,尊称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生卒年月已无可考。学界一般认为墨子生于公元前476年左右,卒于公元前390年左右。墨子生活于春秋战国之际,其曾担任宋国大夫,与鲁国、宋国有着比较深的渊源。墨子师于儒者,学儒学,因为对儒学中的厚葬久丧和奢靡礼乐等华而不实的不满,“故背周道而行夏政”,创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即墨家学派。
墨子是一个有文化知识,又比较工农小生产者的士人,同时还是个手工技艺精湛的工匠,因此,墨子自称“北方之鄙人”(《吕氏春秋·爱类》),自诩说“上无君上之事,下无耕农之难”,是一个同情“农与工肆之人”的士人,被人称为“布衣之士”(《吕氏春秋·博志》)和“”(《渚宫旧事》)。墨子是一位享有盛名民思想家,是由庶民上升而成的士。
面对礼崩乐坏,社会失序的社会现实,墨子把兴邦治国、救世济民作为目标,提出自己的主张,意图整合失序的社会,探索新的出路,以构建“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由于墨子特殊的身份和地位,大批的手工业者和下层士人开始追随墨子,为此,墨子广收门徒,亲信弟子达数百人之多,墨子和他的弟子们“日夜不休,以自苦为极”,长期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在思想纷呈、百花齐放的战国时期占据显赫地位,其与儒家学派分庭抗礼,成为和儒家相对立的的一个学派,并列为“显学”,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
……
墨子精神铸造了我们民族精神光辉灿烂的一面,至今仍具有迷人的魅力和值得研究的价值年来,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墨子精神作为中华民族精神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养分,其不仅是涵养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之一,而且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优秀精神资源。
对墨子精神方面的研究,目前没有系统的、专题的研究,大多以零散的形式出现在相应的一些论文中。研究墨子思想的学者很多,研究墨子思想相关的专著也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是有目共睹的,学者们对墨子的研究主要是从思想、历史、文学的角行,关于墨子思想的研究,前人已有不少丰硕成果。然而,对墨子精神的研究重视不够,关于墨子精神方面的缺乏系统地、全面的研究。因此,本书试图在哲学层面上利用历史的分析方法,本书试图在哲学层面上利用历史的分析方法,考察墨子的活动,从人格精神的层面分析墨子思想,探寻墨子精神产生的历史根源,梳理墨子精神的义理依据,以墨子人格精神为中心,分析墨子人格精神的风貌特征,并由此涉及墨子的和谐精神、教育精神、体育精神、侠义精神及工匠精神等方面,行深入的分析及探讨,使墨子精神呈现出一个完整的、内在逻辑结构的精神体系。
第一章 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及义理依据
第一节 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与
第二节 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
第三节 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依据
一、墨子对人性的看法
二、墨子人格精神的义理根据
第二章墨子人格精神的风貌
第一节墨子人格精神
一、人格、人格精神的界定
二、墨子人格精神的风貌
第二节 墨子人格精神的积极性
一、墨子人格精神的积极性
二、墨子人格精神的局限性
第三节 墨子人格精神对大学生的启示
一、当代大学生人格精神的内容
二、墨子人格魅力的精神特质
三、墨子人格魅力的精神特质对当代大学生人格的启示
四、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
五、墨子人格精神中的忧患意识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的现代价值
第三章 墨子的和谐精神
第一节 墨子和谐精神的内核:“兼爱”的含义
一等的爱
二、互利的爱
三、整体的爱
第二节 墨子和谐精神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一、兼爱是人际关系和谐的基础
二、兼爱是社会的和谐的根基
第三节 墨子和谐精神对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兼爱”的精神内核,有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92)
二、“兼爱”的精神内核,有利于社会关系的和谐
三、“兼爱”的精神内核,有利于构建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
四、独立自主,和而不同的世界发展观
第四章 墨子的教育精神
第一节 墨子教育精神的性
一、墨子教育精神的出发点
二、墨子教育思想的性
第二节 墨子教育精神的性对现代
一、以育人为本,德育为先
二、实现教育,优化高等教育
三、树立教育的理念,创办学校
四、重视主动实践,培养创新能力
第三节 墨子的职业教育精神
一、墨子职业教育精神产生的背景
二、墨子职业教育的思想内容
第四节 墨子职业教育精神的现代价值
一、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提高职业素养
二、注重生产知识技能教育,培养专业型人才
三、参与实践,重视个性发展,培养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第一章 墨子人格精神的思想渊源及义理依据
任何理论的出现都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有一种外在的背景渊源承载着这种理论的产生、变化和发展。此外,任何思想家的思想常常受制于那个时代的一般知识水准和思想状况,并与思想者本人的出身、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深入地研究墨子的人格精神,必须先考察墨子的和生活的时代背景。
节 墨子生活的时代背景与
春秋战国时期不仅是中国古代新旧交替的时期,也是一个充满了变革与动荡的时期,而且还是中国文化繁荣、思想活跃的黄金时期。
周在灭商以后,形成了一个相对统一的国家。“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北山》)实行世袭制和分封制,按血缘关系为王族成员分配爵位和官职,让他们协助管理政务,大封诸侯,赏其民,赐其土,形成了众多的诸侯国,使他们“以藩屏周”。这样一来,对各诸侯国有相对的控制权,各诸侯国对有服从的义务。当时,人们的心目中,受命于权神授,是全国的中心,具有的和地位。但是,到了春秋末战国初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土地开始出现,了私人工商业的发展,终动摇了原来王有形式的奴隶制土地制度。由于旧经济制度的变革,从而导致了政治领域中的大乱:周朝王室衰微,的一落千丈,各诸侯国不再听命于。相反,各诸侯国却各自纷纷割地称雄,互相征战,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统治权力转移频繁,战乱残酷异常,甚至出现了“易子而食,析骸而饮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的现象。当时社会物资匮乏,统治者却奢侈浪费、,使老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周之子孙日失其序”(《春秋左传·鲁隐公十一年》),以为“天下之大宗”的宗法等级政治体系四分五裂,出现了“礼崩乐坏”的乱世局面。
随着社会变革的深入,社会各方面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业、手工业、商业得到一步发展,私营工商业、家庭手工业已经和官营工商业并驾齐驱,工官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职位,工奴也逐渐得到解放,原来由、宗族控制的工商业者转化为独立的手工业者;专门从事学术文化的知识分子,即“士”阶层的形成。其范围不断扩大,士的崛起有两种类型,原属王官的知识阶层下移和原为下层士人的上升;私塾的出现,使“学在”的格局被打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里的新观念、新理论不断产生,儒、墨、道、法、兵等诸子蜂起,从而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以儒墨两家影响,正是所谓“世之显学,儒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