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共分为上、中、下三编,收文凡35篇,大致是近10年发表的新作。其中上编主要围绕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媒体融合、期刊评价、学术使命,中编涉及当前学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学术评价、学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人文,下编则收录了近年所作的序言、书评、随笔、评论,从中或可窥见耀铭兄退休前后十年学术之路的点滴印记。
也许是职业关系,也许是性格使然,也许是一种缘分,本人在近30年的主编生涯中,结识了众多期刊界、学术界的朋友。亦师亦友,以文论道,兄弟情怀,令人感念,张耀铭就是其中的一位。近10年来,《澳门理工学报》先后刊发了他的多篇佳作,从2011年敝刊改版的开篇之作《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起,一发而不可收。随后的《学术期刊肩负的使命与职责》《重建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媒介融合”: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新趋势》《数字人文的价值与悖论》等,陆续有来,足见其与敝刊之情谊。其文选题之大气,论证之严谨,行笔之酣畅,文采之激扬,学术价值与现实意义兼具,实属难得。
耀铭兄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性情中人,在这群三观一致、酒风相似的朋友中,无疑是出类拔萃者。他所供职的《新华文摘》,系集理论性、学术性、综合性于一身的大型文摘类名刊。耀铭兄担任总编辑8年,其间进行了刊物的改版、改革尝试,承前启后,建树良多。我特别赞赏他的眼界与睿智、学识与雄辩、霸气与自信、仗义与柔情。兴许是职业相同、性情相近之故,我们对“主编”两字有了更多的理解,更多的感慨——我们的血汗,我们的激情,我们的智慧,我们的痛苦,我们的良知,都融进了主编的生涯——春花秋月,风雨兼程,也真的不易。生活中的张耀铭,似乎总是以硬汉的形象示人,挺拔、阳刚、霸气,有时还不苟言笑,其实走进他的世界,也许还能领略到他似水柔情的另一番景致。当故友聚会,开怀畅饮,酒过三巡,兴之所至,一腔经典的吕梁口音——“额没见过世面”“额和女同志说话脸红”,引来满堂笑声。这语境,这声调,这表情,竟幽默中透露着几分憨厚,状甚可爱。醉眼看人间,个个都温柔。彼时的张耀铭,也似乎更为真实与质朴,你能想象这条山西汉子也有脸红和腼腆的时候吗?
庚子年春,惊蛰刚过,突然收到耀铭兄发来的书稿——《学术期刊与学术创新》,竟是洋洋洒洒45万字的大著,并叮嘱我一定要为此作序,而且口气是毋庸置疑的。他说书是你提议编的,其中主体的多篇文章也是在贵刊发表的,似乎已经没有商量的余地了。接下这个“作业”,心中甚是不安。虽说时值阳春三月,春暖花开,但面对这45万字的长卷,总有一种沉重的感觉,细细读来,也是一件极不容易的事。
本文集共分为上、中、下三编,收文凡35篇,大致是近10年发表的新作。其中上编主要围绕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媒体融合、期刊评价、学术使命,中编涉及当前学界比较关注的热门话题学术评价、学术创新、人工智能、数字人文,下编则收录了近年所作的序言、书评、随笔、评论,从中或可窥见耀铭兄退休前后十年学术之路的点滴印记。
综观全书,给我印象最深的大致有如下三点:
其一,选题与眼界。选题是学术研究的起点。选题的确定是极其考验作者的眼界的。唐代王维有诗云“眼界今无染,心空安可迷”,眼睛未被庸俗所染,心境空灵,才不会为之迷失,眼界宽广者其见识自不同凡响。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好的选题就意味着成功的一半。耀铭兄在学术上的建树,除了自身的学术积累,还与其36年的编辑生涯、尤其是在《新华文摘》27年的历练大有关系,因而在选题上别有一番功力,换位思考,视角不同,另辟蹊径,或有新见。例如收入本书的《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原文发表于2011年《澳门理工学报》第4期,该期也是敝刊实施全面改版的首期,文章选择之分量可想而知。作者认为,中国的和平崛起离不开思想崛起,而思想崛起有赖于学术创新。社会科学能否取得有价值和有成效的学术创新,不仅取决于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更取决于从何处发现问题、如何找准问题和怎样回答问题;创新是学术研究的终极目标,而提出新问题、新视角、新观点,运用新方法,掌握新史料,开辟新领域,找到新的学术增长点,才是学术创新的基本途径,是所谓选题高低关乎学术价值之大小也。
收入本文集中的文章,大致都可以看到作者之选题倾向——恢宏大气、观照现实,是耀铭兄文章的一大特点。如上编的《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的学术启示》《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一本期刊与其崇尚的“海纳百川”——<澳门理工学报>现象分析》、中编的《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中国崛起与“中国学”的本土化》《互联网驱动的青年与社会变革》《数字人文的价值与悖论》等。这些选题大多具有前沿性、新颖性,紧扣时代的脉搏,最大限度地吸引读者的关注,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也是张氏的过人之处。当然,学术研究并不排斥冷门、偏门的研究,“碎片化”的研究也有其存在的必要,但这是问题的另一个侧面。耀铭兄常自嘲其学术研究多属“兴之所至”“误打误撞”之作。其实不然。没有长期的积累与相当的功力,是难以“尽兴”的。2019年初,我与耀铭兄同获“2019世界经济特区(伊斯兰堡)发展论坛”的邀请,为在巴基斯坦举行的“经济特区与中巴经济走廊建设”国际学术会议撰写论文。耀铭兄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风险与对策》,对作为“一带一路”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巴经济走廊建设,重点分析其目前面临的安全风险、投资风险、社会文化风险与地缘政治风险,提出了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其对选题的立意与把控,观点的提炼,论证的推进,资料的运用,眼界自是了得。文章颇获好评,后发表于《西北大学学报》,真是不经意间“撞”进了经济研究的大门。
张耀铭,曾用名张跃铭,复旦大学历史系毕业。《新华文摘》原总编辑、编审,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出版《中国历代奏议大典》(与丁守和、陈有进等合编)、《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中国十二笑星》等著作,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通鉴》曾获中宣部第五属“五个一工程”优秀图书奖。策划、编辑《中国航天员飞天纪实》(与梁彬责编),曾获第十四届中国图书奖。任总编辑期间,《新华文摘》曾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国家期刊奖和中国出版政府奖期刊奖。近年来主要从事社会科学理论研究,在《清华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澳门理工学报》《西北大学学报》《济南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北京日报》等报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上编 学术期刊
“媒介融合”:学术期刊转型发展的新趋势
学术期刊与新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进路
学术期刊媒体融合的新模式与新问题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的发展现状与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社科学术期刊的困境与出路
关于学术期刊生存发展的几个问题
学术期刊肩负的使命和职责
重建学术期刊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顾颉刚创办《禹贡》半月刊的学术启示
一本期刊与其崇尚的“海纳百川”——《澳门理工学报》现象分析
中编 学术创新
学术创新的几个问题
学术评价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其治理
中国崛起与“中国学”的本土化
互联网驱动的青年与社会变革
新媒体时代青年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人工智能:人类命运的天使抑或魔鬼——兼论新技术与青年发展
人工智能技术创新与大湾区青年发展
人工智能驱动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转型
中巴经济走廊建设:成果、风险与对策
数字人文的价值与悖论
数字人文的张力与困境——兼论“数字”内涵
……
下编 学术随笔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