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伊甸家是千万个中国“流亡”家庭的一个。
父亲汪静之一定要带上正在编注的《爱国文选》文稿,逃难之路,亦不能忘记救国,即使以诗歌的形式。他还嘱咐女儿伊甸一定要写日记,希望以孩子的视角记录和纪念中国人民这段苦难历史。10岁的伊甸,牢牢记住父亲的话,坚持写日记。逃难之路漫漫,1937年到1946年,10年时间,从浦东到宜山,到定番,到贵阳,到独山,再到贵阳,到重庆,到宜昌,跨越九省,她写了24本日记……战争、和平、童趣、苦难、文学,以及所有熟悉却又消逝了的脸庞,记录下了一段不可磨灭的岁月……
伊甸是一个女孩儿的名字。
1927年2月,女孩出生于湖北武昌粮道巷三号。当时北伐革命军正在全国取得胜利,女孩的父亲汪静之是诗人,在北伐革命军总政治部《革命军日报》任编辑,沉浸于“我家和国家都要变成乐园了”的美好理想,给这个家庭的第一个孩子取名“伊甸”。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爆发。那年伊甸10岁,伊甸的家住在浦东六里桥,“白日里看到头顶的空战,黑夜里看到枪炮的火光,房屋被轰炸的炮弹震颤着……”。
8月17日清晨,伊甸全家人在细雨中走上逃难的路。母亲拿了几件孩子的衣服,父亲背着尚未完成的《爱国文选》手稿,牵着7岁的弟弟,抱着4岁的妹妹,汇入躲避战争的难民洪流。
从上海浦东到杭州,转安徽绩溪,再去武汉,又奔广州,继而往德庆、柳州、宜山、贵阳、定番、独山、重庆……步行、轿子、人力车、舟船、火车、汽车、木炭车……伊甸的家庭与中国千万家庭一样,被战火追逼着,“一直在日本鬼子前面走”,辗转颠沛,经历诉不尽的艰辛。在“打回老家去”的强烈企盼中,伊甸成长了。
1945年8月,伊甸一家人在重庆加入了全民欢庆抗战胜利的盛大节庆,之后又等了一年,好不容易才买到了回家的船票。
1946年9月10日中秋节当天,伊甸终于回到了杭州临平外婆家。九年的流离结束了,外公已不在了,老家的爷爷奶奶也不在了,他们都没有能够等到团聚的这一天。
逃难开始时,父亲嘱咐伊甸写日记,说将来可以写“逃难记”。在那样坎坷不定的岁月里,难得伊甸点滴断续地坚持写日记,更难得之后几十年动荡中伊甸的母亲保存了这些小记忆。
日记中记述着伊甸在战争环境中所历、所见、所闻、所思,保存了一部普通人的战时生活纪实。日记中能看到淞沪会战与黔南事变中的逃离,大后方民众为坚持抗战所做的努力,跑警报,自修学业,各种生活琐事,地方风俗、社会百态,以及生活在那段历史中的孩子的天真和情趣。日记记录的时间、地点、方式、人物等诸多要素,应是抗战史的珍贵素材,这份“文物”对后辈们或者是意义,对老辈人更多是意味。
伊甸希望这部“逃难日记”出版时就叫《逃难记》,因为这是父亲当年的嘱咐。鉴于“逃难记”作为书名近年已有使用,故改叫《伊甸的逃难记》。如此,“伊甸”原本的“乐园”含义巧与战争灾难形成对比,赋予了书名更深的寓意。
伊甸的逃难日记,始于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当日,止于1946年9月3日。之外收入的1937年初仅存的两册日记,将战火到来之前祥和快乐的家庭生活,与战乱中的流离艰辛形成对照,或更能令人感悟“战争与和平”对于普通民众生活的含义。
伊甸日记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纪实,有别于回忆录;它是孩子的视角,有别于成年人的着眼与历史学家的评述。日记的文字表达活泼流畅,简洁朴素。日记中伊甸自绘的插图更加增添了一份生动的童真稚趣。“没什么轰轰烈烈,但真实。”
伊甸日记书写使用的所能得到的各样的纸和笔,那些自制纸捻、手工装订的大小不一的本册,能让人真实感受到战争中漂泊的艰辛。日记书写“逢钢笔铅笔则横、逢毛笔则竖”,以及八十年前的行文用字,也能让人真切体验到时代变革带来的文化冲突。
伊甸日记及散篇存24册(件)(日记21册约含400余篇日记,作文2篇,书信1件)。日记册页多有破损和缺失,某些时间段没有日记留存,或遗失,或没有,不得而知。
漫漫的岁月长河中沉寂着无尽的石与砂。我拾到一枚,觉得珍贵,希望能把它留下来,让后来的人有机会,读它记录的那一些历史,品它沉淀的那一味苦难,赏它别样的那一抹风采。
伊甸,现名汪晴,1927年2月生于武昌。1937年“八·一三”事变后全家从浦东出逃辗转大西南,至1946年9月返回家乡。1947年就读于浙江大学英国文学系,1949年转入华北大学(现中国人民大学)俄文专修班。1951年以后长期从事对外文化交流工作。1977年起在文化部文学艺术研究院(现中国艺术研究院)外国文艺研究院从事外国当代艺术研究和翻译。
主要翻译作品:《七十年代美术》、《新艺术的震撼》、《***诗选》(获第五届全国很好外国文学图书三等奖)。此外,在各种刊物发表译文和论文五十余篇。
雁雁系伊甸长女。
目录
第一部\t家在浦东\t01
\t1937年1月7日至3月3日
第二部\t逃难记\t39
\t1937年8月13日至1946年9月3日
第一章 浦东出逃\t41
\t1937年8月13日至1938年12月3日\t
第二章 宜山\t51
\t1940年1月1日至1月31日\t
第三章 定番\t65
\t1940年3月11日至4月14日
第四章 从定番到贵阳\t87
\t1940年4月15日至5月18日
第五章 独山(上)\t101
\t1940年5月19日至12月17日\t
第六章 独山(中)\t134
\t1941年1月5日至12月23日\t
第七章 独山(下)\t187
\t1942年2月24日至1943年5月2日
第八章 贵阳\t239
\t1944年12月5日至1945年1月25日
\t第九章 重庆\t251
\t1945年8月10日至1946年2月17日
第十章 宜昌家书\t259
\t1946年9月3日
附录一\t伊甸的家庭 \t261
附录二\t汪静之主要作品 \t266
附录三\t潘淮清给伊甸的信 \t270
后 记\t关于《伊甸的逃难记》的整理说明 \t272